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策略探析*
——以山西省为例

2024-03-08雷丹玉

南方农机 2024年5期
关键词:村落村庄特色

雷丹玉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乡村规划建设逐渐由“批量生产”转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千村一面”逐渐向“千村千面”转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村庄分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调乡村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的原则,为乡村发展分类推进提供了方向。特色保护类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主体之一,承载着深刻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和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是北方汉族地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的省份。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振兴发展更是山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特色保护类村庄如何实现振兴以保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有必要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振兴路径进行探究。笔者以山西省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探索特色保护类村庄实现振兴的发展路径。

1 山西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是一种在分析行动主体内外部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的方法。在确定行动主体行动策略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通过对行动主体内外环境条件综合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所列关键要素中找出问题的实质,研究潜在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以寻找并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策略方法[1]。这一方法最初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近年来,也逐渐被应用于乡村建设如乡村产业发展[2]、基础设施建设[3]、乡村规划[4]等领域中。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将特色保护类村庄定义为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在内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笔者选取山西省现有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的村庄,借助SWOT 分析法对这一类村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识别与分析,构建SWOT 分析矩阵,确定特色保护类村庄未来发展的可选择策略。

1.1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内部优势

1.1.1 自然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是乡村自然环境综合体的构成部分,也是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特色保护类村庄大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特色,或拥有秀丽的山水资源,或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观赏价值高且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岳家寨村,自然景观奇特,山峰、峡谷、水潭、山泉以及由石头建成的民居建筑群,形成了美丽的“世外桃源”。又如阳泉市平定县秋林庄村,位于山西省自然保护区——药林寺冠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原始森林覆盖率高,林地面积约2 500亩,植被种类多,四季森林景观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避暑胜地。

1.1.2 农业资源优势明显

农业资源是乡村居民在与所处环境动态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特色保护类村庄大多农业发展基础良好,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或养殖业,拥有特色农产品品种、农业种植资源或独特的生产方式等,部分村庄依托第一产业打造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农旅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例如,晋中市昔阳县巴洲村立足原有农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采摘园项目,种植各类蔬菜水果、景观树,吸引城乡居民开展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等活动;又如晋中市平遥县木瓜村依托林果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多年的苹果种植经验以及红富士苹果协会、苹果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种植2 000 多亩果园,培育红富士苹果品牌,形成了“一村一品”种植模式。

1.1.3 人文资源富集

人文资源是乡村居民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聚落、建筑等物质要素以及民俗文化、生产观念等非物质要素。特色保护类村庄大多拥有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历史环境要素等。

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具备这一特征的村庄内大多存有连片的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或文物古迹。如晋中市太谷区东里村不仅拥有李靖庙、三官庙等历史建筑,而且有“三德堂”古街、“卷天真”古巷、“积善堂”古巷、“光世德”石头巷等形态格局规整的古街古巷。除此之外,村内还保留有水窖、翻井等水利设施古建筑。

历史文化资源深厚,这些资源大多依托著名的历史人物或事迹长期传承沉淀而成。如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是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里,有着悠久的廉政文化传统,来堡村借助文旅融合的契机打造于成龙故居和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旅游景点。一些村庄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如大同市灵丘县杨庄村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至今保存完好。当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白求恩事迹展览馆,现已成为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白求恩精神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阳泉市平定县桃叶坡村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柒坊、砂货与陶器烧制、编织、剪纸等手工艺,以及社火、秧歌、戏曲等民间文化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中传承至今。阳泉市平定县下董寨村传统民俗“跑马排”,2021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环境要素具有重要价值,具备这一特征的村庄大多曾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中心。如大同市新荣区得胜堡村曾是明代时期边关重要的军事塞堡,是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重要场所,是山西省古堡型村落的典型代表。

1.2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内部劣势

1.2.1 产业基础不牢固

大多数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为:首先,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不足。多数村庄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为主的传统农业,存在比较效益低的客观问题,而且缺少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产业雷同度高,产业链狭窄且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三产融合度低。其次,产业组织化经营水平较低。产业经营主体多为小而散的个体农户,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山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规模农业经营户数量仅占全省农业经营户总数的1%。

1.2.2 空心化、老龄化严重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多数村庄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村庄农业人口大量减少,且以青壮年人口转移为主要特征,村庄老龄化现象严重。根据山西省统计局的数据,从2011 年至2021 年,山西省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这10 年间,城镇人口增加433.6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人数下降了约39%。《山西统计年鉴2022》显示,在2021 年抽样调查的4 686 名农村家庭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约为25%。

1.2.3 基础设施不完善

多数特色保护类村庄形成了年代久远的古村落,由于人口的大量转移,原本村落的基础设施得不到日常维护而遭到了人为或自然破坏。虽然近些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的公共设施如水、电、路实现了供给,但天然气、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卫生厕所等的供应水平仍较低。根据《山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2016 年末,山西省8.4%的村庄通天然气,63.9%的村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8.5%的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27.0%的村庄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指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1.9%、73.9%、17.4%、53.5%)。并且大部分基础设施多为后期市政建设补给,并未铺设完整的市政管线,导致村中排水、电力设施配备等达不到规范要求,使得村庄人居环境质量较低,村容村貌不整洁。

1.3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外部机会

1.3.1 良好的政策环境

特色保护类村庄一直以来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从中央层面来看,在制度供给方面,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2007 年历史文化名村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体现了国家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相关制度的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传统村落,多次对传统村落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从制定规划、完善名录、开展专项工程、健全机制、建立制度等方面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民族和地区特色要素的村落展开保护工作。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出台,更加明确了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原则。在实践开展方面,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的评选工作的持续进行,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实现价值增值、内涵挖掘提供了保障。

在地方层面,山西省政府也不断健全法制和政策机制,为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山西省先后出台《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大力开展古村镇保护、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等研究。

1.3.2 信息技术的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相较于传统的孤立发展,信息技术将特色保护类村庄与外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促进特色保护类村庄与城市、市场等现代化程度高的要素的联结,通过宣传推广、数字化升级,使得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传统风貌、建筑、风俗习惯等获得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实现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双向互动与共享结构。近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工作,构建山西传统村落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利用信息技术盘活村落文化资源,传承古村落文脉。

1.3.3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兴农富民的有效途径。2022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同年8 月,山西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帮扶示范村建设,培育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创新以“旅游+”为主导的多产业融合发展。这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的提高,加之“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到乡村寻求“慢生活”的乐趣。“十三五”期间,山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迅速增长,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由2016 年的2 300多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6 386万人次[5]。

1.4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外部威胁

1.4.1 城市扩张瓦解乡村区域

当前,城市的扩张和城镇化的推进已不可逆转,这一趋势加速了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衰败。首先,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使得大量的乡村资本和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城市成为资源的集聚地,城市虹吸效应增强,而乡村资源相较于城市是短缺的,进而有大批乡村居民放弃农业生产到城市定居,传统村落的空心化甚至消亡的现象越发普遍,村落的生产生活被逐渐瓦解。其次,在城镇化、撤村并点、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等政策的驱动下,传统村落更是被加速瓦解。“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47.2万人,到2020 年底,3 365 个自然村实现整体搬迁[6]。如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晋中市介休市张壁村在乡村旅游开发的驱动下,进行了整村搬迁,成为没有原住居民的“空心村”[7]。

1.4.2 乡土文化的衰落

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乡土文化和价值体系逐渐解体,甚至被严重挤压而难再有生存空间,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和文化上被越来越边缘化,乡土文化逐渐被贴上愚昧和落后的标签。在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织的背景下,传统的集体精神、合作、道德等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适应乡村本土的文化形态还未形成时,过度功利化、追求感官刺激等不良文化开始侵蚀乡村文化阵地[8],使乡村区域陷入了较为严重的文化危机,给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挑战。

2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策略选择

前文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基于这一基础,构建SWOT 矩阵,通过归纳,寻找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的可能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的SWOT策略矩阵

2.1 优势—机会策略(SO策略)

优势—机会策略是利用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在这一策略下,特色保护类村庄可以凭借自身长处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发展机会[9]。特色保护类村庄可重点选择以下路径:一是发展生态旅游。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将生态修复、生态资源盘活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开发生态体验、康养休闲、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加强农旅融合。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利用菜地、桃园、竹林、花海等农业景观开展农业观光体验、农事活动体验,游客可在村庄农区范围内实现耕种、采摘等沉浸式农耕体验。三是深化文旅融合。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民俗活动等均可通过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或依托数字技术等方式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借助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消费品这一过程,游客能够感受到传统乡土文化气息,寻找乡愁情感的寄托,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产。

2.2 优势—威胁策略(ST策略)

优势—威胁策略是指特色保护类村庄要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减轻外部威胁打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规避来自外部的威胁。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乡村区域被瓦解、乡土文化逐渐衰落的背景下,一方面,特色保护类村庄要制定科学、实用的村庄规划方案,在保护和活化利用之间寻找平衡,在不改变乡村特色风貌的前提下,引导居民参与改善村庄环境,活化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立足乡村特色风貌的新业态;另一方面,要振兴乡土文化,塑造乡土文化内生保护机制,培育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传承自组织,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自觉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

2.3 劣势—机会策略(WO策略)

劣势—机会策略需要特色保护类村庄充分利用外部机会来减小或弥补内部劣势,扭转现状。在该策略下,特色保护类村庄可采取以下发展路径:一是夯实产业基础。特色保护类村庄应把握当前党和政府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契机,推动传统种养技术升级,夯实农业以及由农业衍生的第三产业,打造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创新宣传、营销手段,采用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方式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二是推进人才振兴。随着村庄空心化、老龄化趋势的扩大,特色保护类村庄应依托当前国家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引导,健全人才引进、选拔、培养、激励等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乡村人才数字素养培训,进行新媒体应用、电商销售等技术技能的培训,培养新型数字农民。三是健全基础设施。一般情况下,在特色保护类村庄中,保存越完整的村庄基础设施越落后,因此,改善基础设施是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国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进等政策,进一步完善乡村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

2.4 劣势—威胁策略(WT策略)

劣势—威胁策略需要特色保护类村庄尽力克服自身劣势,并挑战外来威胁,以守住乡村空间。在该策略下,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城乡融合政策,依托小城镇建设或打造农业园区,积极开拓特色农产品、农村工艺品的城市市场,吸引城市人才到乡村投资,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人才融合。借助区县连接城乡的平台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政策,提高基层党组织、村民大会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引导乡村居民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中去。另一方面,要培育文化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价值,注重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鼓励村民村内就业,振兴传统工艺,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播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10]。

3 结语

笔者采用SWOT 分析法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这一基础上,提出SO策略、ST 策略、WO 策略、WT 策略四种可能的发展策略,以期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但由于SWOT 分析采用定性方法,通过罗列S、W、O、T 各种表现,形成的特色保护类村庄战略定位不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10],加之各村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特色保护类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具体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规划,以实现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村庄特色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中医的特色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