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效、困境与建议

2024-03-08贾丙奇

南方农机 2024年5期
关键词:耕地经营土地

贾丙奇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力生产率,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1]。本文拟通过解析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成效与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

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强调实现土地经营权、经营管理权和经营收益权的分置,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存量资源,促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这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其目标是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传统农业由低效自给型向高效商业型转变。具体来看,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和有序流转基础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涵盖种植业、畜牧业等多个产业的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这不仅可以释放农村要素潜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也有利于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与信息化管理,建立现代农产品品牌和农企农场品牌。总体而言,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规模经营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力生产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农民收入水平也将大幅提高,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效

2.1 提升土地与劳动的边际产出

我国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直接成效之一,是提高了土地与劳动的边际产出。据测算,相较于传统小农户经营,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后单位土地产出增长了30%以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模经营可以集中连片的大面积土地,进行统一高标准整治,实行机械化耕作,提高土壤质量。以河北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例,其流转分散的3 000 亩土地,改造后实现了70%的大田面积率和90%的机械化程度,土地产能得以大幅提升[3]。二是规模经营可以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标准化操作规程,选择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的农作物品种,实施精细化栽培管理,有效提升单产。如安徽大通湖蔬菜基地在设施农业和土壤改良技术的支持下,蔬菜产量每亩已达13 000 kg~15 000 kg[4]。三是规模经营可以统筹组织生产资料的大宗采购和农产品的规模化销售,降低中间交易环节,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四川农垦西南茂束农场就是典型案例,其蔬菜销售收益率达到了70%左右,每亩净利润超过了3 500 元。同时,规模经营还可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后,劳动生产率平均可以提高30%以上,种植成本每亩可降低400~600 元。这主要是因为规模经营集约配置机械化装备,应用信息化技术指导生产,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劳动组织效率。

2.2 优化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环境变化频繁的今天,抗风险能力的优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5]。实行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经营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比如,规模性种植能够在不同地块及时间上错峰生产同类农产品,分散市场和气候风险;同时开展多元化经营,也可有效防范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此外,通过大宗采购生产资料,可以降低投入成本不确定性;集中销售产出,也可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风险。以重庆开州区为例,该区率先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实现了近4 万亩水稻、玉米的规模经营,该基地采用雨量水分监测仪等多种抗风险技术装备,建立起市场、生产和气象风险信息的“三位一体”监测和预警体系。数据显示,该基地单季节水稻平均亩产达995 kg,抵御住了洪涝、干旱风险,效益显著提高。此外,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集中培训农机操作人员和农技推广人才,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四川农垦措施种植示范区就是典型案例。该示范区通过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覆盖7 万农户18.8 万hm2农田,为地方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总体而言,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业链协同能力,增强现代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这对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建构现代农业体系

我国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成效,就是推动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构。通过规模经营可以有效整合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建立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培育专业化分工,促进农业由传统自然经济逐步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具体而言,规模经营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存量资源,促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这有利于集中连片土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一体化管理,构建起从研发育种、种植养殖到初加工及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条。比如,江苏太湖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方式,打造出融蟹种加工、销售、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现代专业化蟹产业体系。同时,规模经营还可以根据区域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协调发展设施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如山东东平县依托规模养殖场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猪规模化养殖体系,已初步实现猪肉产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这类案例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可以稳定农产品质量,助力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此外,规模经营还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江苏如皋通过“科教兴农”模式,聚集高校院所和科研院所力量,实现区域内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带动了现代种业和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这些成果表明,规模经营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3 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困境

3.1 土地流转环境尚待优化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仍普遍存在“流转难”“流转慢”“流转少”等问题。这已成为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制约因素。比如,河北某县2021 年启动了8.5 万亩标准化农业基地建设项目,但因土地流转时间过长,建成的标准化设施种植面积仅3 500 亩。其中87%的流转耕地耗时超过9 个月,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调查发现,该县不存在明显的土地兼业现象,但地块分割零散,平均每户仅有6亩土地,流转时间长的主因在于协调成本高,类似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土地流转总面积虽已达6.67 亿亩,但流转率仅为26.8%。在已流转土地中,中长期稳定流转比例不足50%。这表明我国现有的土地流转环境与机制,仍然制约着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持续推进。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还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较短,平均仅5 年,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后续监管与服务保障不足;搬迁农户社保待遇难以兼顾等,这些短板制约了土地要素在规模经营中的积极流动。综上所述,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家统一农用地市场,完善配套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资产权三权分置制度,已是大势所趋。这对促进耕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2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金融支持政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这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以及龙头农企发展等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比如,长三角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计划投资32 亿元,用于建设万亩设施农田和配套的种苗培育中心、冷链物流系统等。但其申请的相关贷款仅获批2.1 亿元,明显不能满足建设资金需求。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现行贷款政策中,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面临高风险。农业科研项目也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的困境。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测算,我国每万亩农田获得的公共科研资金仅2 万元人民币,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此外,山东某科学院最近牵头的高效环保型水稻制种项目,也因启动资金不足,进度落后计划两年之久。总而言之,资金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看出,扩大农业金融支持,增加政策性、开发性的农业信贷,提高金融服务农业的能力,是进一步增强农业规模经营后劲的重要途径。这需要进一步拓宽农业支持政策工具,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难题[5-6]。

3.3 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在推进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各地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这已成为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具体主要体现在:一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实施标准化作业的种植大户比例仅50%左右。很多龙头企业在土地流转后,仍沿用传统经营模式,缺乏先进的设施装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难以实现品质稳定的规模化供给。如安徽某果品基地就存在定植密度低、树形管理混乱的问题,苹果单产只有18 000 kg/hm2,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合作社组织形式有待创新。目前全国56%的合作社实际只是松散的利益联合体,组织规范性差,难以顺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这些合作社存在生产策划能力弱、产后处理储运能力弱的通病[7]。如四川某蔬菜合作社因无冷链运输系统,蔬菜损耗率高达15%,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三是信息化精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调研显示我国80%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仍处于人工信息状态,增值服务和数据管理应用明显落后。这不利于龙头企业实行精准的生产经营与资源调度,也制约了农产品行业链的协同发展。

4 促进我国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4.1 完善土地流转支持政策

完善土地流转支持政策,促进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建议如下:一是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现行最长30 年的流转期限[8],难以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收周期。建议针对开展标准化农业建设的土地实行动态延期机制,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和收益情况,适当延长到50 年。江苏如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积极探索的典型案例。该地区土地流转期限成功延至50 年,有力保障了企业对大型水利工程和农机装备的持续投入力度。二是建立统一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机制。现行制度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禁止抵押,制约了龙头企业融资拓展能力。建议在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将土地经营权质押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江西金溪县已较好地实践了这一支持政策,签约金融机构2.5亿元专项贷款,有效活跃了县域土地流转市场[9-10]。三是健全持续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土地整理、流转服务等环节发挥作用,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并将新增的耕地流转补贴与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挂钩,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激励高标准农田建设。

4.2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当前,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金融供给侧与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效对接,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抵质押融资渠道。现行农业支持政策中,仅有少数地区允许将土地经营权质押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建议在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大力推广这一模式。可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经营权评估体系,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证土地承包权稳定流转的前提下,以质押土地经营权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突破间接融资模式的制约。其次是充分运用政府性融资平台。建议组建涵盖国开行、农发行、银行间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联合体,发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债券,以项目收益为依托,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融资支持。可借鉴江苏如皋模式,该地通过政府引导,已成功发行30 亿元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专项债券,有力保障了高标准农田与设施农业升级改造。二是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建议根据不同区域及作物特点,设计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农业保险产品,拓展保险范围,提高赔付比例,充分发挥保险对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的风险分担作用。可借鉴安徽峰峰苹果产险的成功案例,采用按产量比例算赔的创新模式,有效分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市场损失。

4.3 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

当前,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自我经营管理水平,是确保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建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培育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建议制定现代农民培养计划,采取订单式培训模式,重点提高农业机械化操作与维护、标准化生产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可借鉴江苏常州“公司+基地+农户”的经验,通过设立农业职业技能大学,已初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民培育体系,这类举措可有效提升适度规模经营的生产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议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发展,制定配套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其承担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品牌创建等功能。可借鉴安徽望江经验,依托蔬菜产业带,培育壮大了60 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带动了当地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建议制定科学的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质量监测;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进行全程监控,实现农产品可追溯、质量可控,确保农业规模经营的品牌化发展。可借鉴江苏太湖“深度水”产品的成功模式,实现了从养殖、加工到流通的全链条可追溯管理[7]。

5 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以新疆地区为例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表1 呈现了新疆主要设施农产品生产情况。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21 年底,新疆已形成了以自治区国有农场为龙头的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牵引带动了160 多万农牧民实现规模化种养殖。新疆农场作为国有大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承担着现代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的重任。通过20 多年耕地流转,新疆石河子国际农业开发区已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种植面积达25.3 万亩,其中设施大棚面积18.3 万亩。同时,该开发区与瑞丽市携手打造的中国-东盟(瑞丽)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吸引了诸多跨国农企入驻投资,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大型国有农场在培育区域主导产业上的重要作用。

表1 新疆主要设施农产品生产情况一览表

与此同时,“公司(合作社)+小农户”的耕地规模经营模式也在新疆蓬勃发展。如温宿县大力发展葡萄标准化栽培基地,采取合作社对接种植大户,以项目方式带动农户入股的模式。该基地现已签约182 家专业合作社,带动8 000 多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基地葡萄年产量达6万t,直接带动近万人就业。这充分说明,规模经营不仅释放了土地效益,也改善了农民生计。新疆正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转型。未来还将在完善土地流转和金融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6 结语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期和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期。发展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耕地规模经营的概念、成效与困境,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投入力度以及提高经营主体管理水平等关键对策建议,这有助于从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维度夯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基础。实践证明,规模经营可以有效整合要素资源,发挥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释放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各地区、各类主体还应不断总结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的成功做法与经验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猜你喜欢

耕地经营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我爱这土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