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的建设与构想
2024-03-08商丘市农林科学院韩同进
商丘市农林科学院 韩同进
当前,我国政府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相应政策后,我国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今后的社会平稳奠定了基础。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一直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压力,若想改变这种现状,发展农业科技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科技化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新体系的构建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农产品科技水平。基于此,本文具体探究我国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不足,并根据农业科技管理进行创新,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创建新体系。
农业是我国第一生产力,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下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方向,强调未来农业基础设施(水利、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和装备(智能农机、北斗系统集成等)、现代化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直播电商基地等)是重点投资领域;提高财产收入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强调多元化投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新型农业过渡。
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强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提高农产品发展质量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科技管理活动是研究产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中心环节,科学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是农业科技经营正常发展的前提,使农业生产发挥其真正的能量,同时也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保障。
一、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现今,我国农业发展趋势正向深化融合、调整转型中发展。根据2023 年乡村振兴建设战略部署中“三个协同”的整体要求,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稳定供给,大力发展全方位食物供给体系。以农业优化改革、促进农业可持续生产为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全方位构建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特点主要围绕在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分类指导农作物品种推广应用,形成较为完整的品种推广梯队,更好地服务农业用种和农民选种需要;加快推动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建立农业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数据、遥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监测网络体系。
二、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老龄化严重,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事农业方面的人口较多,就现状而言,大部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老年化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 年农民监测调查报告》,在2022 年6 亿6591 万中国农民中,50 岁以上的有2亿3247 万人,占比34.9%。这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一些农民甚至只上过“扫盲班”,这些农民身边儿女大多进城务工,家中土地由自己耕作。除此之外,这些农民思想较为传统,且由于20 世纪90 年代生产力水平无法与现在相比,所以这部分农民大多经历过“饿肚子”的年代。自从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耕作的热情高涨,对于这部分农民来说,土地是最重要的。
在农业科技发展迅猛的今日,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传统思想观念深埋于心,无法改变传统的耕作思想,这也是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无法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原因。自从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割,农业机械无法大规模使用,阻碍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
(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绩效奖励机制不够合理
农业科技的探索与发展主要依赖科技人员的技术研究,且需要全方位优化科技管理制度,为整个农业研究创造正向的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城市来说有较大差别,整体生存环境较为艰苦,许多高科技人才对农村生活了解较少,因此不愿前往农村基层工作。当前在农村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大多已年龄较大,知识水平无法与科技发展同步,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科技人才大多在县级政府、企业任职。
除上述问题,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绩效奖励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公务人员的晋升体制大多是在基层工作时间较长功或取得一定成绩后被提拔到其他领域任职。这样的机制导致科技工作者愿意长期留在基层做研究的越来越少,许多农业科技工作者被派到其他岗位,无法达到“人尽其才”。
(三)部分农业科技管理出现资金问题
农业科技从技术研发到最后投入市场应用的整个过程都有农业科技管理的参与。农业科研资金出现问题,不管是对科技研究人员还是科技设备的更新换代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若资金出现问题,会影响农业科技研究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同样影响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研发进度,对农业科技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对于农业机械设备而言,不仅会降低老化机械设备的转化度,还会使研发的机械由于产出较低而无法投入使用。
(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不够到位
从农民角度来看,虽然现今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但整体发展过程还没有大范围普及到农村,农村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民获取的外界信息较少,获取渠道狭窄。农民对高新技术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对新型机械化农具持排斥态度。
从政府及推广人员的角度看,政府由于资金有限,未进行大范围推广,街道周边的广告牌等基础设施投入少。同时,在农业机械推广政策上缺乏引导性,推广人员的工作素质低,导致整个农业机械推广进度慢,大部分推广人员为了完成工作而去推广,没有切实为农民考虑。除此之外,部分政府推广的农业机械化产品不适用于当地耕地现状,例如,山地较多,不能大范围使用收割器械。对于农民真正需求的农用器械,政府也需要多方面考虑,不能全部满足。
三、构建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优化与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能够为我国国有制经济改革添砖加瓦。对于农业科技发展来说,需要从战略性角度出发,进而以前瞻性的视角做完整部署,将传统的分割型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打破。同时,应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法律效应,建立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与执法,以法律为准绳为知识产权保驾护航,对有阶段性进步的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给予重奖。除此之外,应将农业科研投入纳入公共财政规划中,对于农业科技投入的整体思想可以看作是公共需求,用于维持农业发展的健康和活力。从长期视角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是农业未来在经济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保障,同时也维护了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农业部门、科技建设部门需要建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对科技工作作出合理规范,形成农业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为农业科技发展铺设长远道路。
(二)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发展至今,已成功将科技转化为发展成果的少之又少,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研究,尽可能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农村中进行实际应用。科技成功转换为生产力涉及多个过程(见图1)。从全局视角来看,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由科技、转化、环境需求决定,其主要运行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相关制度建设,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扩散,尽快形成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生产。
图1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因此,需要科研高校、企业及地方进行科技联姻,使科研高校的学生与企业都参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其科技推广需要以实际生产为主,并且成果转化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执行,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继续深入探索高科技农业机械用具。科研机构与农民要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的孵化器,优良品种的生产基地。
(三)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融资,吸引周边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转换科技成果来获取一部分科研资金,这也是激励科研工作者的动力。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应该牢牢把握时代带给人们的便利,建设信息化共享平台,拓宽农民知识来源渠道,了解当地农业新出台的各项政策,全方位了解农业科技发展进度,明晰农业机械对农耕的作用,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机械成果的转化率。除此之外,建立互联网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可使民声迅速传递,管理人员也能根据农民的意见迅速作出改变。由于部分农民文字输入困难,因此反馈机制可实施语音输入,提高农民的便捷程度,也能增加农民的真实反馈。
(四)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在众多影响农业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才队伍。所以,人才队伍建设应作为农业机械发展的核心环节,仔细筛选队伍建设中的每位人才,使每位人才都具有独特的技术手段,并互相取长补短,这对于农业科技管理大有益处。除组建已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外,还应为长远考虑,在各大高校招揽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形成人才之间的互动机制,同心协力推动农业科技管理的长足发展。可建立知识产权参股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深化科技资产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部分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建立人才储备库,将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人才吸收进来。同时,可以吸纳一些文化素养较高、能够独立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民,帮助其通过培训或其他教育形式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农业推广的先锋。
(五)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的构建由农业技术推广决定。现今,许多发展农业科技成功的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基础推广的“灌溉”。我国若能够建设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会对我国传统农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应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后再深化体制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围绕基础标准、组织建设标准、组织管理标准三方面进行,包含技术标准、规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财务管理等多层次建设,深入挖掘市场潜力,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抵御外来风险,以追求社会利益为最大目标(见图2)。
图2 农业技术推广标准体系构架图
四、结语
当今时代,现代化科技日渐繁荣,科技进步是我国对外发展经济以及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相关部门应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将农业引入现代化发展浪潮之中,并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脉络,勇于开拓创新,构建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维护和谐稳定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