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艺术之花灯戏

2024-03-07

现代妇女 2024年2期
关键词:玉溪曲调花灯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融合了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種民歌小调,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与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近年来,各地的花灯戏都面临着与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剧团经费短缺,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匮乏,急需采取措施对花灯戏这一地方特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玉溪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早在2006年,玉溪花灯戏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责任编辑史旺平)

猜你喜欢

玉溪曲调花灯
看花灯
Wake up, Bunny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挂花灯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6卷)总目录
做花灯
闹花灯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