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绪调适能力提升的中小学情绪心理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2024-03-07李琳琳刘淑红
李琳琳 刘淑红 贺 兴
(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教育学院,盘锦市高级中学)
情绪能够驱使个体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引发、保持或减弱其他行为或心理过程,以便更好地适应生存。而情绪调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变化。因此,情绪调适能力的培养对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等具有重要意义。2022 年,盘锦市心理教研核心团队以省级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为依托,以中小学情绪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项目研究为子课题,开展了教育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以提高情绪调适能力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研究相关政策文件,确保课程开发的方向性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是中小学情绪调适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近几年,国家和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指明了方向。
2012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增强学生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纲要》规定:小学中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小学高年级,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初中年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高中年级,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021 年7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023 年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出,要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023 年10 月,辽宁省教育厅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 年)》(以下简称《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全方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案》提出要强化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二、研究心理学相关理论,确保教学原则的规范性
心理学相关理论是中小学情绪调适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盘锦市心理教研核心团队以情绪建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将情绪调适主题课程的教学原则确立为以下三项。
(一)科学性原则
情绪建构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具有预测功能,人类对情绪不是被动地应对,大脑核心系统不停地预测下一刻即将发生的事情,可利用以往的生活经历对导致情绪发生时的行为和引发了哪些行为进行预测。每个人既是行为的主体,也是行为影响的受众,既体验着情绪,也被情绪所感染。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情绪发生时行为本身的动机,寻找动机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培养积极认知,使学生清楚每个人都有行为选择的自由,人们有能力作出积极的行为反应。同时,借鉴社会情绪能力学习相关理念,引导学生在事件发生时,可以从自己、对方、旁观者三个角度看待事件,从而减缓情绪强度,提升同理心和作出负责任决策的能力。
(二)尊重性原则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指出,儿童在两岁时,已经能够初步表达内疚、害羞、嫉妒和自豪等复杂的情绪内容。在拥有语言交流能力以后,儿童不仅具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及其前因后果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情感体验。随着归因能力不断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消极的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学龄期儿童的情绪逐渐内化,此后儿童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控制和调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学生情绪发展的进程,尊重学生已有的情绪经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自我觉察,拓展情绪调适方法。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动力上,坚持发展取向而不是问题取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消极情绪的调适,也要关注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体验,提升其积极情绪的创造能力。情绪建构理论认为,提高情绪能力的方法有让身体处于健康状态、丰富情绪词汇、情绪分类等。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变得更加乐观、友善和包容,帮助学生打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
三、研究学情,确保教学主题的针对性
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心理发展需求是中小学情绪调适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依据。情绪调适教学主题设立要贴近学生实际需要,聚焦小事件,解决小问题,舒缓小情绪。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来自心理教师、班主任的日常观察,另一方面来自调查研究。2019—2020 年,盘锦市心理教研核心团队对2524 名小初高学生进行了情绪调适主题问卷调查,题目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情绪困扰的来源、主要表现、如何解决、还需要哪些心理支持。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情绪困扰的来源主要是学业压力、考试焦虑、同伴关系和无意义感,其他的还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交往等生活中的烦恼。情绪困扰的主要表现有学生缺乏与情绪相关的科学知识,不知道如何更好地面对、处理负面情绪,部分学生还会伴随躯体化的表现。学生使用过的情绪调适方法有绘画、与朋友聊天、父母陪伴、听音乐、运动、冥想、哭泣等;需要的心理支持有增进沟通、与人联结、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在运动中释放压力等。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确立了“和嫉妒说再见”“我能管住愤怒”等主题。
情绪调适教学主题的确立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除学业、人际、考试焦虑等常见问题之外,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还出现了学习生活的无意义感,而且这种无意义感的出现呈现出越来越提前的趋势。因此,课题要密切关注时代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
四、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保课程设计的系统性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中小学情绪调适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追求。依据《纲要》中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的相关规定,结合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盘锦市心理教研核心团队系统建构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五个学段的情绪调适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其中课程内容由情绪体验、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三方面组成。在实际教学中,呈螺旋状态逐步增加其广度和深度,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中小学情绪调适主题课程的目标及内容
五、研究教学方法,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情绪的产生除生理因素外,更多的是与具体生活事件相关联,如同伴关系、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事件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拓展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生活情景中调适自己的情绪。课程一般可分为暖身导入—问题情境—探究实践—交流分享四个环节。
(一)暖身导入
新颖有趣的暖身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主题,对即将开始的授课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常用的导入策略有纸笔练习法、共情法等。
纸笔练习可以凝练学生思维,完成事件回顾、捋清思路和精准描绘的全过程。例如,辽河油田实验中学教师于璐在执教“和情绪做朋友”一课时,先请学生回忆最近一周感受过哪些情绪,并将这些情绪写在纸上(至少写四个)。之后同桌间轮流互换词语(必须经过对方同意,不要重复,要记录交换情况)。每人有三次机会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情绪词汇。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对方拿走了你的哪些情绪?对方没拿走你的哪些情绪?你从对方手中拿走了哪些情绪?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根据发言,学生总结出人人都渴望积极情绪而不喜欢消极情绪的普遍心态。这时教师又提出疑问:“如果不再产生消极情绪,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吗?就像如果我们失去痛觉,会怎么样呢?”总结出情绪有的时候就像人身上的痛感一样,它在提醒自己出问题了,想给自己传递信息,因此消极负面的情绪也是有存在意义的。通过这样的导入活动,一方面打消了学生对消极情绪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
共情学生感受也是非常好的导入形式。教师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与社会交往能力。例如,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教师刘宁在执教“情绪彩虹”一课时,一开始说道:“有同学说自己进入初中后,情绪有时变得急躁、易怒了。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如果有请举手。在剧烈的情绪获得平复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后悔,觉得自己太冲动;有的说,有点担心,觉得自己不正常;还有的说,讨厌自己这样。这时,教师温和地说:“我们都觉得剧烈的情绪变化很容易伤人、伤己,让自己事后深深地自责。我们也不想发脾气,可是有时就是忍不住。我首先恭喜你们长大了,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飞速发展、特别容易兴奋,这是我们情绪变化急且剧烈的一个原因。情绪就像雨后的彩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堂课,我们一起跨越情绪彩虹,进入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接纳情绪。”通过共情,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做好情感准备。
(二)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生活情景。问题情境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是课程效果能否达成的关键要素。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有回忆往事、观看视频片段、阅读绘本故事、了解身边人的小困惑等。例如,兴隆台区霞光府小学教师侯思雨在执教“乐观看世界”一课时,设置了一个情境:
小明本来以为这次考试考得不错,结果还是考砸了,感觉很失败。小明的想法导致他产生了难过的情绪。那么变换角度,小明应该怎么想?
这是一个十分常见但极容易引发学生情绪波动的生活片段,学生“入戏”快且思维活跃。有的说,虽然这次考试没考好,但是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吸取了教训,下次会进步得更快;有的说,庆幸这次把学习中的问题暴露出来,赶快把不懂的题搞懂,下次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有的说,一次考不好没关系,找找原因,再加把劲儿。教师通过列举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积极思维带来的情绪转变。这样,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顺利达成。
(三)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环节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探讨的案例往往具有现实生活的影子。探究实践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调适情绪、舒缓压力等心理技能,从而更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盘山县实验学校教师唐琳琳在执教“和嫉妒拜拜”一课时,向学生分享了一则案例:
新一届班委选举开始了,现任班长张鹏心想:这次大家一定还会选择我当班长。正在他得意之时,王静腼腆地举起了手:“老师,我也想报名竞选班长。”竞选结果是王静当选。之后,张鹏心里一直很不舒服。他开始讨厌王静,甚至盼着王静出丑……
案例呈现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入手进行研讨:1.在王静当选时,张鹏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2.张鹏的行为如果放任下去可能带来哪些后果?3.作为张鹏的同学,有哪些做法可以帮助他重新看待自己,重拾自信心?4.作为张鹏的同学,有哪些做法会加重他的嫉妒情绪?5.王静有哪些做法可以改善和张鹏的关系?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为原型,引导学生从当事双方以及旁观者三个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事件的发生和可能发展的结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作出负责任决策的能力。
(四)交流分享
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学生既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觉察的习惯,又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心理观点和应对方法,拓宽了视野,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还能学会如何关心和支持他人,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
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多,他们越来越不愿意显露真实想法,课堂发言也更倾向于迎合教师意愿。对此,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抗拒行为的方法有:创设民主、安全、包容、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保持自我开放,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等。例如,精心设计暖身活动或简化教学环节,将教学环节简化为导入—主题活动—交流分享。
大洼区高级中学教师李欣在执教“情绪的重生”一课时,在主题活动环节,先请学生回忆最近发生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事情带来的感受和情绪变化是什么。然后在纸上用非惯用手以“我的情绪印象画”为主题自由绘画。接下来,学生自由撕开原画,将碎片重新拼接在纸上形成新的画作(不一定要用到所有碎纸),拼完在右下角为新作品取名。之后小组内分享:1.撕纸的感觉如何?2.重新拼接时感觉如何?3.感受画作带给自己的能量,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情给自己带来了启发?教师通过创造性艺术表达活动,帮助学生无意识地梳理情绪,在安全没有评判的氛围下,专注的艺术创造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情绪压力,改善了其情绪状态。此外,艺术表达还可以有绘画、音乐、正念、沙盘等形式。
情绪调适主题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抓住关键时机,给予恰当支持。从时间节点上看,开学后的第一个月、考试前后、重大事件发生之后是情绪调适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减轻学生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在个体层面上,当学生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以及需要适应新环境并建立新的联系时,教师要提供支持和指导,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二是创设练习机会,改变情绪认知。情绪调适技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更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实践。只有创设练习机会,不断地复习巩固,才能使学生将课上所学慢慢内化成习惯性积极思维,更好地应对生活的难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