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

2024-03-07李爱云山东省东营市胜利锦华中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粮食核心素养

李爱云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锦华中学

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之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迅速掀起了学习新课标、探索新教学的热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向关注“核心素养”,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

● 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现状

新课标明确指出,开展大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那么,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是否存在困难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利用问卷星对所在市部分初中信息科技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梳理出目前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面临的六大困惑:一是如何拟定一个大项目、大任务或大主题来统领整个单元学习;二是如何撰写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使得学习目标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三是如何分解大单元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群或问题链,将大单元教学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四是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掌握必备知识与技能,形成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五是如何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六是如何设计学习评价方案,保障“教-学-评”的一致性。

● 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

笔者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关于大单元教学的研究成果,针对一线教师在大单元教学研究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构建了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模型(如下页图)。

1.拟定单元学习主题

一个好的单元学习主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要能承载单元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二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真实性、有趣性,能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三要具有单元统领性,能贯穿、统率整个单元的学习。

教师在拟定一个单元学习主题时,首先要对单元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分析等,列出单元核心知识及单元知识框架,然后寻找能承载单元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贴近学生的、真实有趣的大项目、大任务或大主题,进而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

要制订出科学的具有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解读课标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习质量要求及学段目标要求,然后再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列出单元核心知识及承载的核心素养,最后将单元学习目标与单元主题相结合,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挑战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和课程育人的任务。另外,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描述,其主语必须为学生,体现学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性,且每一个单元学习目标的描述应有情境、有任务、有素养表现,而不能只是知识或技能。

3.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在大单元情境的统领下,教师可根据结构化的知识,提出单元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指引下,形成一些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群或问题链。学习任务群和问题链的单位时长约为1课时,以便将单元教学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4.设计嵌入式评价

以单元学习目标为依据,以SOLO分类评价理论为指导,设计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嵌入学习活动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水平视角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多种评价方式,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 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索

笔者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4册第2单元“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从数据看我国粮食问题)”为例,按照构建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进行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1.单元学习主题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以“数据、算法”为逻辑主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Python,能对简单问题进行算法设计与算法描述,能利用Python编写、完善、调试、运行基于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的简单程序,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及效率,体验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

(2)学情分析

本单元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此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学生可以观察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概念、假设等进行演绎推理并得出结论。初二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以及小学阶段的图形化编程学习,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简单算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本单元学习算法和程序设计打下了相应的基础。

(3)课标分析

本单元可对应《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身边的算法”模块,本模块要求以身边的算法为载体,使学生了解利用算法求解简单问题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算法思维的习惯,并通过实践形成设计与分析简单算法的能力。本单元是初中阶段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4)单元主题设计

本单元以“用数据看我国粮食问题”为单元项目主题,通过研究新中国建国之初至今的粮食生产相关数据,从“开源节流”解决粮食问题的视角,以袁隆平爷爷的梦想和水稻育种改良为线索,将整个单元项目细分为“梦想启航”“水稻育种”“水稻改良”“粮食增产”“节约粮食”“粮食进口”六个微项目,并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融入其中。

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

2.单元学习目标

①通过对真实的各种粮食问题情境进行分析,提取问题的关键特征,设计求解问题的合理算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进行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及其组合的算法描述。(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②通过阅读程序、仿写程序、修改程序、完善程序、编写程序等途径,认识并初步掌握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Python,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IPO);能利用程序验证算法,并对算法的价值及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③能通过分析简单算法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辨析采用不同算法解决同一问题在时间、效率上的差别。(计算思维)

④能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从数据分析的角度了解我国粮食问题背后蕴藏的科技兴农、科技助农、科技兴国的故事,理解数字化产品及人工智能产品背后蕴含的算法和程序等工作原理,理解自主可控的重要性,领悟青少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信息意识、信息安全、信息社会责任)

3.单元学习活动

本单元将“从数据看我国粮食问题”单元项目主题,细分为相互关联的六个微项目,每个微项目用时为1课时。

微项目一“梦想启航”围绕袁隆平爷爷的梦想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基本输入、输出语句。微项目二“水稻育种”围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科学育种实现粮食增产是关键的真实问题情境,学习程序的顺序结构、变量及数据类型。微项目三“水稻改良”围绕袁隆平采用三系配套的方法进行稻种改良,培育出高产稻种的真实学习情境,学习关系运算、逻辑运算及程序的分支结构。微项目四“粮食增产”围绕提高粮食亩产量和研究海水稻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增产之道,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的增产情况,学习程序的循环结构之for计算循环。微项目五“节约粮食”围绕节约粮食这个话题,通过编写程序研究每人每天节约一点点与浪费一点点的对比,在学习while循环结构的同时,深刻理解勤俭节约的意义。微项目六“粮食进口”通过研究我国每年的粮食进口数据,学习利用函数实现程序的代码复用。

学生在完成这六个相互关联的微项目的同时,可构建起结构化的单元知识体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真实问题,可以采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对其进行抽象、建模、设计算法并用程序进行验证和解决。

4.单元学习评价

笔者以SOLO分类评价理论为指导,对标单元学习目标,对每个微项目中的核心任务设计评价量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真正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 结语

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站在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单元的高度,采用系统设计理论,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核心大概念、单元学业质量标准等,俯视单元教学和分课时教学,可以胸有成竹地去构思单元整体教学规划,选择能承载课程核心素养、融合单元核心知识、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

猜你喜欢

粮食核心素养
珍惜粮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