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视角下初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3-07覃偶
覃偶
关键词:初中阶段;家校合作;对策;问题;劳动教育
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然成为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塑造其健全人格的重要措施。但仅依靠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很难有效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而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双方共同落实教育措施的新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父母、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健康、正确的劳动习惯。因此,初中教师及学生家长需形成家校合作的意识,从多角度渗透劳动教育,挖掘劳动育人资源,以此取得理想的劳动教育成效。
一、家校合作视角下初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家校合作下的勞动教育,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未理解劳动教育内涵。虽家校双方共同展开了劳动教育,但一些教师、家长仍未正确认知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劳动教育视为“体力”运动,没有挖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第二,初中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未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协调,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了解家庭劳动教育的进度、情况,难以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劳动教育方案。同时,劳动教育涉及范围较广,教师、家长没有拓展教育渠道, 阻碍了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1]。
二、家校合作视角下初中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劳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
为充分发挥出家校合作在劳动教育的作用,家校双方需正确认知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时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推进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学校教师可定期组织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向家长介绍劳动教育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班会中,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经典人物、典型事件的视频或是劳动纪录片,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课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其次,学生家长应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解先进的劳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引领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同时,家校双方都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肯定学生的付出,以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热情,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加大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在家校合作中,初中教师及学生家长需加强沟通交流,从多途径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保证劳动教育的成效。
首先,学科渗透。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蕴含大量的劳动育人资源,初中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科劳动因素,与家庭共同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比如,在讲解《社会生活讲道德》时,本节课程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学科知识,教师可播放“行人随手扔垃圾”“行人排队上车”的图片,提出“你认为哪种行为是正确的?”问题,学生回答说排队上车。然后,教师再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社会中有许多环卫工人,负责城市卫生的整洁,随手扔垃圾不仅属于不道德的社会行为,也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每个人都不劳动,那么社会环境会怎么样?”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加深学习记忆,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形成尊重他人、遵守社会道德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还可在教学完成后,与学生家长联系,要求家长记录、拍摄学生讲道德或是主动劳动的视频,分享到家长群,便于双方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其次,活动渗透。在家校合作中,初中教师及家长可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渗透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学生劳动教育的学习渠道和途径,弥补劳动教育的不足,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一方面,教师、家长可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各类劳动活动,如辅助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或是跟随社区长辈学做传统食物,使学生在劳动环节,传承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劳动最光荣”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学校或社会中的优秀劳动者事迹。也可借助劳动征文比赛、劳动绘画比赛、劳动演讲比赛等,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学生能领悟劳动内涵。除此之外,家校双方可合理建设劳动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种植各类蔬菜、花卉、水果,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体会到劳动的喜悦。
结语:综上所述,基于家校合作背景展开初中劳动教育,能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使学生领悟劳动教育内涵,形成劳动精神。为此,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需正确认知劳动教育的价值,改革传统教育理念,依托家校合作的形式,从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等方面渗透劳育因素,拓展学生教育渠道,不断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使其能真正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奇,陈旭.家校合作视角下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84-87.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在移民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214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