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武术教学中“常赛”提质策略的 实践与探索

2024-03-07钱明星

体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常赛武术教学体育教学

钱明星

关键词:武术教学;常赛;体育教学;提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2-0081-04

“教会、勤练、常赛”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体育课新模式,是落实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武术项目对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和文化自信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会、勤练、常赛”课堂新模式落实中,存在“常赛”严重缺位和单一化的现状。本文围绕小学武术“常赛”这一教学改革着力点,探索出课堂“常赛”三种模式的九个策略,形成小学武术教学的“三赛模式”,为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让“常赛”落地有声。

一、小学武术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小学武术教学要落实好这一体育课新模式需一体化推进,经过笔者的实践观察分析,发现在推进过程中“常赛”的缺位和单一化情况尤为突出,表现为对“为什么赛”、“赛什么”和“怎么赛”模糊不清。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不足

2022年4月出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对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是课堂变革的首要条件。要求教师提高武术教学的“常赛”意识,牢牢把握两个“一”关键,即面向每一位学生和每一堂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每一节课中有一定时间参与对练、对抗、比赛或动作和套路展示等,形成“人人赛、课课赛”的武术教学新样态。

(二)认识不全

对小学武术教学“常赛”的落地开展存在几种片面的认识从而造成阻碍,如,认为武术教学“常赛”增加了学生的身体接触频率以及学生间的竞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认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非武术专业老师,缺乏能力进行武术“常赛”的教学指导;认为学生武术基础薄弱,还未掌握好动作或学练到一定程度水平,不适合开展“常赛”等。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常赛”的“赛”不能等同于高水平正规的竞赛,在武术课堂上,学生学习一个单一动作或一项单一技术就能随时随地“赛”,“赛”的形式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两人可以赛、小组可以赛、组合动作可以赛、小套路可以赛,目的是通过经常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从而达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

(三)方法不夠

对于武术课“常赛”的开展方式多以展美维度的表演为主,开展较好的配以简单的攻防练习和武术小游戏,“常赛”方法的单一和不足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武术“常赛”的开展,教师在武术“常赛”教学学法上显得捉襟见肘。对于小学武术课来说,“常赛”的内容和形式以游戏化、趣味化、规则简单化为主,在这一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工具通过改变动作、任务、条件、人员(如:器材、场地、时间、次数、频率)等因素丰富“常赛”形式,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基于“赛”的特质,武术课“常赛”过程中强调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注重武德培养和规则意识渗透是武术课“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武术教学中常赛提质的“三赛模式”

小学武术教学形成“三赛模式”,落实课堂“常赛”机制。“三赛模式”依据《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和教学三个一“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的实践策略思路,综合拓宽形成常赛提质的教学“三赛模式”(图1)。“多样赛”模式指向单一动作的巧赛策略;“对抗赛”模式,指向组合动作的趣赛策略;“晋级赛”模式指向套路动作的竞赛策略。三种“赛”的模式分别对应九大“赛”的策略,时间“赛”、空间“赛”、人数“赛”、器材“赛”、任务“赛”、攻防“赛”、对练“赛”、星级制晋级“赛”和段位制晋级“赛”。

三、小学武术教学中常赛提质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一)“多样赛”模式:单一动作巧赛策略

在武术常规教学中,单一动作如冲拳、推掌、弓步、马步的学练,往往采用讲解示范、循环练习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武术项目特质不显。“常赛”视角下武术单一动作的学练利用时间、空间、人员、器材、任务五大工具进行变化,使武术单一动作赛出花样、赛出趣味、赛出能力。

1.策略一:时间“赛”

利用时间工具的“赛”是单一动作持续一定时间或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少数量的比赛形式。如,在冲拳、推掌教学中采用“1分钟冲拳比快、1分钟推掌比多”,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又如,在马步、弓步教学中采用“比谁蹲得稳”,持续30秒至1分钟挑战赛”,以此提高动作质量和发展腿部力量(图2)。

2.策略二:空间“赛”

利用空间工具的“赛”是单一动作根据上、下、左、右等不同空间变化完成相应动作的比赛形式。如,在冲拳教学中采用“声东击西”游戏,根据教师或同伴上、下、左、右不同身形变化,进行上冲拳、下冲拳、左冲拳、右冲拳的练习,比一比谁的反应快,谁的冲拳方向准,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灵敏性;又如,在马步教学中采用“小小指挥家”游戏,根据教师或同伴的高低指令,进行马步起跳和马步跳转的练习,比比谁跳得高、蹲得稳,谁的跳转方向正确,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协调性(图3)。

3.策略三:人数“赛”

利用人员工具的“赛”是单一动作通过单人、双人、多人等人数变化完成相应动作进行的比赛形式。如,在马步推掌单一动作教学中,单人进行比谁蹲得久、比谁动作标准;双人进行“马步互推掌”比赛,2人一组马步推掌姿势,快速出击,被推动移动脚步者失一分;多人进行“剪刀石头布”挑战赛,利用剪刀—弓步冲拳、石头—并脚、布—马步推掌动作,进行小组循环积分制比赛,以此提高单一动作学习的趣味性和技能掌握(图4)。

4.策略四:器材“赛”

利用器材工具的“赛”是单一动作通过小地垫、充气锤、绳子、海绵短棒等工具按照一定动作规则进行的比赛形式。如,在冲拳教学中利用小地垫进行“比谁打得准、比谁打得响”的比赛,发展学生爆发力和灵敏性;又如,在弓步教学中利用小地垫放置大腿部和头部,比比谁的小地垫不落地,以此提高弓步的稳定性,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再如,在踢腿教学中,利用短绳当踢腿的“目标”,对方双手持短绳放置腹部位置,进行前后左右小幅度变化,踢腿者快速踢腿出击,击中绳子得一分,交换进行踢腿得分赛,依次提高踢腿的速度和准度,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图5)。

5.策略五:任务“赛”

利用任务工具的“赛”是单一动作通过上述时间、空间、人员、器材等工具进行综合运用以任务形式进行的比赛。如,在冲拳教学中采用“男女生分组,男生举‘靶(小地垫),女生1分钟内进行至少击打10个不同‘靶的任务练习,比比谁击的‘靶数量多”,提高学生冲拳的准性,发展体能;再如,在马步教学中采用“连续起跳过3~5个小障碍物接力比赛,要求每过一个障碍物需马步落地并停稳2秒”的比赛任务,提高学生腿部力量(图6)。

(二)“对抗赛”模式:组合动作趣赛策略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与野兽以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斗争,其核心是“技击”。武术演化至今,“练而无打”、“练而不打”的现象是课堂常态。“常赛”视角下的武术课注重“打练结合”的实战性,从武术的组合动作中常态化渗透“对抗”意识,采用攻防模式、对练模式等“赛”的形式从打练中体会武术动作的魅力和蕴含的内涵。

1.策略六:攻防“赛”

攻防模式的“赛”是武术组合动作根据其动作的攻防特性进行的“你攻我防、你防我攻”的比赛形式。每一个武术动作均蕴含攻和防的含义,同样的动作也兼具攻和防的两项功能,既可以“打”,也可以“守”。如,在“马步冲拳”这一由步型和手型组成的组合动作教学中,作为防守的马步可以帮助迅速稳定重心,通过马步方位和重心的不断腾挪,可在攻防间不断切换,冲拳作为进攻的“打”,能在稳定的马步姿态下,迅速出击。一攻一守、攻守切换的动作特性,学生可2人互为一组,进行马步冲拳攻防“积分赛”,以此加深学生对马步和冲拳动作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反应和灵敏性。武术动作瞬息万变,以攻防为导向的组合动作练习,将大大拓宽单一马步冲拳动作以动作标准为导向的价值追求,大大丰富“赛”的形式(图7)。

又如,在五年级《武术:马步冲拳、蹬腿冲拳》教学中,教师在四年级武术基本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1~3个动作组合,学习本課的蹬腿冲拳+马步冲拳,配合弓步格挡动作形成攻防小组合。学生通过一攻一防的“攻守结合”,慢慢加深对武术动作技击内涵的认识,以此提高学生武术动作“会打”“会用”的能力。

2.策略七:对练“赛”

对练模式的“赛”是根据对方的动作迅速判断后做出的或进攻或防守的动作,并呈现出如连续进攻,进攻防守连续切换这样一种连续性特点的比赛形式。如,在六年级“马步冲拳拳术组合”一课教学中,教师自创自编一套符合六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拳术组合动作,该组合拳术可分可合,可连续进行马步冲拳、弓步劈掌等进攻,也可根据对方招数进行攻防结合的“见招拆招”对练(图8),以此提高学生对武术组合动作的熟练度,发展学生上下肢协调能力和灵敏性(表1)。

又如,在六年级简单武术器械短棍的教学中,利用泡沫软棒进行劈、砍、戳、抡等基本棍法的组合动作练习,学生模拟击剑比赛,互相持泡沫软棒,依据简化规则,进行相应点位的“击点”得分对练比赛,以此提高学生对武术器械的认识,发展学生反应灵敏性。

(三)“晋级赛”模式:套路动作竞赛策略

武术发展至今,其功能兼具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教育娱乐等特性,其独有的审美情趣也为武术增色不少,以“打”为主的散打对抗、巧妙变化之美,以“展”为主的套路动静疾徐、起伏跌宕之美,均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常赛”视角下的武术套路“展示赛”,通过“星级制”“段位制”等方法,丰富武术套路展示方式,提升学生武术专项运动能力和审美能力。

1.策略八:星级制晋级“赛”

武术套路动作星级制“晋级赛”是教师可在课堂上采取的自定义评价(比赛)方式。如,在水平一教学中会做3种以上武术基本动作为一星,会做5种以上武术基本动作为“二星”。以此类推,设1~4星,达到二星又可晋级为一段,达到四星晋级为二段,以赛促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五年级《少年拳》的套路教学中,通过动作演练的程度,进行星级制晋级评价,1星级要求为动作路线清晰。2星级要求为动作路线清晰、动作流畅有力。3星级要求为动作路线清晰、动作流畅舒展有精气神,以此加深学生对动作学习的要求和认识,激发武术学习兴趣(图9)。

2.策略九:段位制晋级“赛”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种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武术段位共分为九段,小学阶段可根据武术学练程度进行初段段位的通级比赛,如一段晋级比赛的要求为: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一套拳术的一段(一小节套路)或散手基本技术,成绩达7.5分以上,遵守武德者,可申请一段(青鹰)。学生在武术习练的过程中配以社会认证的晋级比赛渠道,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段位制晋级比赛,教师可制定相应的学练方案和比赛计划,制定晋级比赛周期,将“常赛”真正落实到课内外相结合赛。

四、小学武术教学中常赛提质实践成效

(一)教师的成长

1.更新了教学观念。通过强化“教会、勤练、常赛”课堂新模式,致力于让比赛成为一种课堂常态,更新了以往单一让学生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的现状。通过形式丰富的“三赛模式”,充分挖掘比赛的育人功能,渗透更多比赛的规则、合作、武德教育等,教师从中将课堂更多转向学生综合育人和核心素养培育。

2.优化了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的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现象,通过“常赛”重点突破“浅”的问题,基于比赛武术学习更为深入更为持久,结构化的教学更具生命力。通过实践,“三赛模式”打破了学生学习武术动作或单项技术会学会练而不会用的局面。

3.创新了教学过程。小学体育教学力求体现趣味化,以往的武术教学激趣方面主要体现在较为浅层的小游戏、比一比等方面,未将常赛纳入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赛的内容单一,很难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三赛模式”,利用九大“赛”的策略进行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过程,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评”的良性循环。

(二)学生的变化

1.享受了课堂乐趣。竞争是享受乐趣的驱动力,通过落实“三赛模式”,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氛围较之以往显得生机勃勃。

2.磨砺了意志品质。通过武术课堂的人人赛、课课赛,学生在比赛中能有更多机会产生对抗、竞争和竞技等,内容更具挑战性。通过长期实践,学生慢慢呈现出不畏困难、团结协作、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质量的变化

1.学生体质健康增强。在专项运动技能武术的学练中,“三赛”模式突破了以往武术课低运动量的局面,使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2.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术。《纲要》中指出“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通过武术教学“常赛”落地,学生兴趣浓厚,享受从不知到知、不会到会的整个过程。经历运动技术泛华、分化、巩固提高和自动化的全过程,扎实推进武术运动技术的掌握。

综述,在小学武术教学中,通过“三赛模式”的课堂形式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加深了对武术项目的理解,大大丰富了武术的内涵,对武术的传播和文化自信增長大有裨益。此外,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新思考,如,“教会、勤练、常赛”三者的递进关系和层次还不够明晰;“常赛”的架构化建构还有待优化;围绕“常赛”的评价机制有待改进等。总之,开展“三赛模式”落实“常赛”机制在武术课堂的实践研究,为“教会、勤练、常赛”这一教学改革着力点的推进和落地提供了新路径,为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提供了新思路,从而实现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能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猜你喜欢

常赛武术教学体育教学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基于“常赛”视角的冬季健康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