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单元教学“比赛”整体设计
2024-03-07郭平坤蔡清顺熊婷婷
郭平坤 蔡清顺 熊婷婷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在学练多个运动项目基础上掌握1~2项运动技能,而大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大单元教学应是“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具体设计时,以赛为抓手,体现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内在动力;体现以赛促练,丰富课程内容,强化跨学科融合;体现赛学相融,升华课程内涵,实现育人回归。
关键词:体育教学比赛;大单元;整体设计;学、练、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2-0066-04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在学练多种运动项目技战术和参与展示比赛的基础上掌握1~2项运动技能,而大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练、赛”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教学形式。“学、练、赛”教学理念下的大单元,既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大单元,也是学、练、赛的大单元,如何系统地实现大单元目标,既要重视“学、练、赛”横向科学安排,也要重视“学、练、赛”纵向科学审视。本文以大单元的“赛”为研究对象,试图说明大单元比赛的纵横关系,以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学、练、赛”一体化内涵
体育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贯穿整个体育学习的过程。一体化体育课程,在强调学习内容横纵有序衔接的同时,也注重内在统一和形式联合,以此实现育人功能和素质培养的统一[1]。“学、练、赛”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教学形式。“学”是原动力,是认知获取、知识构建的源泉;“练”是内化,是认知发展、技能形成的途径;“赛”是升华,是“学”“练”的外部刺激,是运动技能发展中学和练得以保持的外因,是技能发展后学和练的目标实现平台,也是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
“学”是人对客观的认知,是基础;“练”是人对客观的发展,是形成;“赛”是人对客观的呈现,是升华,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新时代下体育课程的构建既要追求体育“育体”的课程价值,也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正确价值观和关键能力。这就需课堂内容实现闭环强化“学、练、赛”一体化的过程,大单元教学需以体育项目技能为载体,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能综合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协同发展(图1)。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中“赛”的定位关联分析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大单元教学是指“对某一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在某项目大单元中,课堂比赛又相对形成“比赛”单元(大单元计划见下方二维码)。
(一)“赛”是“学”的高级形式
体育学习是在学生亲身参与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和感悟,学习是认知的开始。在课程学习中,学习认知的动作技术与运动技巧,需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与展示,将学习效果可视化呈现。正如单元教学计划中,不同的学习主题都应设计相对应的比赛,如传球教学主题,对应全场动态传球比赛。通过参与全场行进间的动态传接球比赛,使学生内隐的学认知得以直观呈现,进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可见,“学”在“赛”中实践与巩固,进而促进学,即课程中的所学所知在课程“赛”中体现才能实现其认知价值。
(二)“赛”是“练”的高级途径
运动技能的呈现,既在于练习过程中所形成肌肉记忆稳定性,也在于在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抗压性,即任何心理、动作的波动都会造成运动技能呈现的缺失。体育比赛是展现运动技能和人文精神的活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处于高负荷状态。因此,体育大单元应在课程“练”的基础上,以“赛”为途径,升华“练”的形式。正如单元教学计划中,练习时以静态、动态练习(原地反弹球、运球过障碍物等)为主,其相应的课程赛中则是以情境比赛(消极防守比赛)和对抗比赛(简易规则比赛)等实战模拟来不断磨砺学生技能,以对抗提高练的难度,以情境改变练的环境,通过“赛”以加难易境的方式不断提高技能稳定性,即以“赛”为途径升华“练”。
(三)单元“赛”应是課程“赛”的梯度融合
运动项目的形成是由基础构建到专项发展逐渐形成的过程,大单元教学是由各堂课教学构建而成的,课与课之间也是由基础到巩固到升华的过程发展。单元“赛”如同技能发展和教学构建一样,也应由基础“赛”逐步发展。正如大单元计划中,课次1到课次4由运、传比赛构成,以篮球基本技能为主;课次5到课次10由综合技能比赛构成,突出个人基本技能展示;课次11到课次14以情景专项赛为主,注重技战术配合;最后以3v3小篮球实战为平台,呈现篮球竞技魅力。大单元比赛应由基本技能赛逐步向项目综合技能转变,最终实践于实战竞技比赛,即单元“赛”由课程“赛”梯度融合而成,并以各个课赛构建形成以学为基础,以练为途径,学练成赛、以赛促学的可持续性的闭环发展。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中“赛”的目的分析
(一)以赛促学,激发学
体育教学在于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单元体育教学设计应依据项目特征和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有针对性的比赛。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性,营造生动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大单元设计中应科学设计比赛内容和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比赛时机上看,在大单元设计时,可依据教学需求设置关联比赛,以比赛重现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渴望。如课次5的运、传比赛放在课次6的课前准备阶段,既可以引导学生产生相互配合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对得分获胜的渴望,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投篮技术的兴趣。从比赛内容上看,在相同学习主题下,通过调整比赛内容可以改变学习注意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习乐趣。正如单元计划中课次4和课次9,两者的教学主题均是投篮为主题,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比赛形式从基本投篮赛转变成对抗得分的情境专赛,以此鼓舞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实现以赛促学,激发学的本领。
(二)以赛促练,强化练
新时代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评价运动技能的好坏既在于技能熟练度,又在于运动实践的运用自如,要达到这个要求,关键在于不同阶段、不同情境的“练”。在体育大单元教学中“赛”是“学”与“练”综合情境,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磨砺技术,促使运动技能成熟。因此,大单元體育教学设计需注重练习与比赛的关联,创设合理的练习情境,达到以赛验技、以赛强练、以赛促练的教学目标。
具体的大单元中教学设计中,在分析学生基本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将赛与练进行统合设计,以丰富“练”的内容、升华“练”的内涵,充分凸显体育学习实践性的特点。正如大单元计划中,设计“个人技能向多人配合战术转变”内容时,应注意阶段性和融合性的有效过渡,如设计课次9中1v1攻防比赛可放在课次10的准备阶段,一方面,教师以此来检验学生个人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运动能力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调整教学的基础,以进一步强化练;另一方面,教师在对个人技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赢取比赛”的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对“多人配合”赢取比赛的激情,提高课上传球配合得分的效率,进一步促练。
(三)赛学相融,重运用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体育课程的开展在于帮助学生在自身参与运动中获得新的认知和感悟。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亲身实践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刺激,维持学习激情,并以实践来检验认知与技能。赛是学练实现发展的平台,既是运动技能应用和身体素质对抗的过程,还是学生认知学习和学科实践的过程。因此,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教育设计,还是运动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体育品德教育的综合设计;不仅需以技能学习设计为载体,强调以赛为中心,融入健康、安全、文化和德育等教育内容,还要实现体育与多学科内容上融合,五育并举。体育大单元中所学与所练应呼应,教学比赛应呈现学、练,实现赛学相融,重视学生实践应用,将学生培养成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四、大单元教学“赛”的设计原则分析
体育大单元教学强调以项目发展为中心,以基础技能发展来形成、构建整体项目特征。大单元教学比赛也要与教学特征相适应,从教材着手,运用系统的“整体原理”编排内容,沟通教材的联系、丰富比赛的内容,使每一场比赛都不再是点滴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知识链”。
(一)多样性原则——享受乐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认知的基本需求、感知发生、兴趣活跃等特征都内涵多元化,而教学过程也存在多维、多变、多样的外界刺激。因此,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法”特性和“教法”属性,以多样化的内容预设,丰富大单元比赛的过程、内容、形式以及规则等,改变练习单一、过程枯燥、千篇一律的练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参与中体验运动魅力,激发学生自我能动性。
以传球教学为例(图2),在技能学习前期可设计单项运动技能比赛,课次2巩固反弹传球技术在“赛”中设置全场行进间和设置障碍物行进间传球比赛,以速度和准确性带动学生兴趣;在后期课次中采用无规则传球比赛或双人对抗赛的方式,以多人配合和战术执行等手段维持学生积极性,巩固传球技术。在体育大单元中不同形式的情境比赛构建,有助于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不断产生新的刺激,维持学习兴趣。因此,大单元应以多样化的比赛设计,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角色体验,提高学生觅新知的学习期望。
(二)关联性原则——增强体质
首先,进行体育大单元比赛设计时应始终围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进行设计。应合理依据教材,创设合理情境,安排合理运动负荷量度,使学生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压力和心境压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体育大单元计划中“练”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随课次递增,逐步加量增难,不断丰富“练”;“赛”的对抗强度递增,使比赛的平均心率和心境压力随着强度和对抗逐步升高,以竞技呈现精彩的“赛”。
其次,体育大单元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在体育大单元教设计时,可依据项目特征,融合相关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使其他学科知识以运动学习或比赛情景呈现,以升华比赛内涵,拓宽学生视野。以课次11为例,创设运动对抗与生活中的自我保护主题学习,通过学生间的身体对抗,讲解比赛过程中的合理对抗和犯规冲撞,引出日常生活中突发自我保护情境,如跌倒时,以翻滚动作进行自我保护等,将运动对抗与生活中的自我保护相结合,加深学生学习记忆。
(三)层次性原则——健全人格
新时代下体育课程不仅承载着“野蛮其体魄”的使命,更担负着“文明其精神”的重任,即大单元教学比赛设计在强调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格塑造。首先,体育大单元比赛的设计要以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为基础,以此来满足学生爱动、好奇的兴趣。如通过定点投篮、传球接力等基本技能比赛,激发学生对于篮球项目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其次,依据教学所需创建情境,使学生学会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如通过区域规划和规则简化的竞速、比准等比赛,以多样化教学挖掘学生个体潜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在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融入规则意识。通过综合性比赛,以规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个性发展,并以比赛过程中团体协作的成功与失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而正向强化学生个性化发展(表1)。
体育大单元比赛设计应回归育人,以课程比赛为基点,以阶段比赛为强化点,由课程比赛构成层次级比赛,层次比赛构成大单元教学比赛层层递进。在此过程中也要不断改造、重组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结构,促进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将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相统一。
(四)系统性原则——锤炼意志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是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意志品质并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经历后天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以行为而呈现出的内在品质。行为是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下产生的实际动作,是个人意志的外在体现和认知、情感的综合反应。
体育大单元教学比赛设计要与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相呼应,从整体角度分析课程内容在大单元结构中的价值,合理把握各个知识、练习、比赛与意志品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的放矢地设计大单元比赛流程(图3)。正如体育大单元教学中,练习的数量、练习组数,通过加量、增难提高运动负荷强度给予学生身体练习压力;而比赛激烈程度和对抗强度也会逐步递增,给予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压力,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和磨砺其竞技心理,使学生的意志力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从而得到发展。因此,大单元比赛设计以系统性原则,以认知成动力、以过程塑意志,通过阶段性的练习难度、对抗程度等加难磨砺的过程不断锤炼学生意志,提高生命的张力。
五、结语
“赛”是学练的发展形成和巩固升华的平台,在大单元体育教学中“赛”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利于兴趣激发、强化学科关联、引导育人回归。大单元教学比赛设计要从整体出发,合理把握个知识、动作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遵循多样性,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内容蕴含中强调关联性,有意识地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在实施中体现层次性的呈现形式,持续性地给予外部刺激实现教学与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大单元比赛设计来推动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让学生在运动中发展,在发展中运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从一体化课程建设谈体育素养的培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