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2024-03-06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杨 敏 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一、基于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内容的研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法律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去,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以“权利与义务”为例,在教材内容中包含了许多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点,如公民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和继承权等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依法纳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帮助其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和作用,进而提高其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公民依法享有人身权和财产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公民依法享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权利,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必须要遵守的法律规定,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曾经遇到过侵害自己权利的事情”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法律知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也比较片面。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法律知识。
例如,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当自己被人欺负的时候该怎么办”,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得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受到欺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保护自己”“遇到此类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等相关法律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播放真实案例视频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
(二)结合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结合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场景和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走自己的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案例。如在遇到“校园欺凌”时应该如何处理,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又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通过这些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进而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真实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场景。例如在讲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也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其法治意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将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还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法律知识的内容不太全面,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为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其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对法律知识产生更强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和相关的法律知识相结合,通过播放相关案例来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生活中有关法律知识的案例和事例,通过分析案例和事例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权利与义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播放“药家鑫案”中药家鑫母亲和父亲对其行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根据药家鑫母亲和父亲对其行为造成的危害来分析自己是否拥有权利。在讲解完权利之后再讲解义务,让学生明白如果自己有义务而没有履行义务就会受到法律制裁。例如,在“履行法定职责”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播放《人民调解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中关于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的相关内容。在讲解完这两部法律之后再让学生讨论法律规定以及自身是否有义务履行义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之后,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以及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对权利和义务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样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与义务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权利和义务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案例作为切入点,以此为基础对法律知识进行补充。例如,在学习“网络安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行为造成危害和影响恶劣的视频,并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来分析自己是否应该选择网络安全方面知识来保护自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学生从亲身经历中理解网络安全问题对自己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视频和事例来让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国家安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国家安全作为切入点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涉及哪些方面以及国家安全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在学习完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如果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在发生危险时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其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其法律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组织模拟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律实践
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对法治知识产生较强的兴趣。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改变以往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法治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更新,在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使其在模拟活动中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提高其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课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在模拟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你会怎样管理食堂?”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会自发地结合自己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果我是食堂工作人员,我会怎样改善食堂环境?”“如果我是食堂工作人员,我会如何进行工作?”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活动中去,使其在模拟活动中感受到自己在真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假如你是一名教师,你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在这样的模拟活动下,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实际经历体会到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组织模拟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教师可以在模拟活动中向学生提问:“假如你是一名交警,在路上遇到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时,你会怎样处理?”“假如你是一名环卫工人,在路上遇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时,你会怎样处理?”总之,教师应该从法治意识培养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使其对法律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的行为举止、思想道德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知识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生活,他们之间在很多方面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家庭成员之间如果能够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
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法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关于法律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法律知识,提升其对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则的认知程度,进而促进其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例如,教师在讲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内容包括自己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和对他们的期望。在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如希望父母不要做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希望父母能够保护自己,希望父母能够多陪自己等,完成后可以让学生把信件交给家长,让家长阅读这些内容。在信中教师要告诉家长学生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并告诉他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做。
家长看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信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讲述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教师在接到学生的信后,要认真地阅读这封信,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信件中所写内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其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得到有效提升。
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能够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其掌握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维护自身利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初中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形成,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将法治意识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在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以提升初中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