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2024-03-06李秀梅安徽省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李秀梅 安徽省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新课改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学评价是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最有效方式,教师应依据课堂评价细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衡量,为后期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推进提供保障,这也有助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总结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归纳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细则,并就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可全面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有详细的了解,并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由于课堂教学评价是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因此,教师要学会洞察及挖掘学生的优点,同时委婉地提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得他们都能自信满满地投入到后期的地理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收获的乐趣,最终推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更上一层楼。
(二)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并及时改进
教师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否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及需求的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的高低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及落脚点。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推动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依据学生发展需求有目的地设计和改进教学措施,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也可及时发现自己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哪些漏洞。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由此可见,通过合理、科学的课堂评价,可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也可使师生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评价活动价值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地理学科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当前部分学校及教师尚未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不管是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学生,都对地理学科课堂评价活动缺乏重视,导致一些评价活动流于形式。
第二,存在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课堂评价主体指的是执行评价活动的主体。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上,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甚至整个评价活动都是教师一人完成的,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地位。新课改将学生定义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身学习情况更了解,并且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为频繁,但受到以往教学评价模式的影响,学生本人及其他同学都没有机会参与课堂评价活动,导致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观性。
第三,存在课堂评价方式比较单调的问题。当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口头评价、考试评价、作业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与其他学科通用的评价方式没有区别,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操作能力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四,存在课堂评价内容片面重视结果的问题。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且生活性非常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操作能力等作为关键评价因素。但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习惯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而淡化了对学生地理学科学习过程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实践应用能力等,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的内容
制定健全的评价细则,是确保高中地理课堂评价活动得以高质量开展以及价值充分发挥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讲,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如下:(1)教学目标评价细则。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评价细则,应涵盖教材基础知识、学生能力培养及正确价值观念的构建三个方面。这就需要课堂评价活动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评价细则,各种层次学生只要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就应得到教师及其他评价主体的肯定和鼓励。(2)教学内容评价细则。一方面,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应涵盖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前后衔接及融会贯通等问题,还要关注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教学大纲、学生特点等;另一方面,评价中还应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是否能较好地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推动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良好发展。(3)教学方法评价细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应关注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兴趣、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关注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是否可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及大胆创新等。(4)教学效果评价细则。教学效果的评价,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需要对学生基础知识是否牢固掌握、基本技能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实践活动能力是否得以提升、价值观念是否有所优化等进行评价。
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课堂评价认知程度,明确课堂评价指标
课堂评价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客观、及时、全面的评价活动,不仅可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为优化调整教学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升学习效果。因此,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价值,就需要教师深化课堂评价认知程度,并依据新课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制定明确的课堂评价指标。只有这样,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才能依据评价指标所体现的具体标准及内容,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的考查及评价,并比对具体的标准进行打分。
例如,在学习2019 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的时候,教师就可依据新课改指导思想拟定如下评价指标:(1)知识与技能指标。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明确地球运动的意义,可借助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了解时差和昼夜交替,知晓地球表面物体水平运动时出现偏差现象的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熟悉五带划分的依据和四季更替规律。(2)过程及方法指标。遵循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用生活事件或地理现象图片导入新课内容,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和学生一起讨论,最后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形成四季变化及昼夜交替的原因,并构建科学的宇宙观。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之后,就可依据上述课堂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以便为后期复习巩固提供依据。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地理教师在充分认知课堂评价活动价值的同时,还应深度解读新课改指导理念,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定明确的评价指标,可以为课堂评价提供可靠标准,还可以为教师后期设计及改进教学方案提供依据,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对比诊断及形成性评价,体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高中地理课堂评价常用的两种评价方式。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新学期开始,或者某一章节内容授课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称为“摸底”。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小测试对学生学习某些新知识之前的水平进行了解,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以便为正式授课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尽可能使得教学方案更好地贴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而形成性评价也叫作适应性策略,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事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的一种策略,其具有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交替运用诊断性评价及形成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比结果的差异性,可清晰掌握已实施教学方案的优缺点,从而帮助教师不断积累优化教学方案的经验和技巧,并推动教师对学生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时候,教师就利用课前小测试的形式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进行“摸底”,发现学生的基础良好,因此教师依据诊断性评价结果设计了较少的课时学习本章节知识。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农业区位的基本含义”“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影响因素、布局特点”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并且对读图分析类题型不能很好地解答。基于此,教师就可根据课堂上的生成性因素,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时长、教学重难点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学法指导和内容补充,以便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评价指标。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和形成性评价结果,可为设计及优化教学活动提供可靠依据,使得教学方案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及学习自信心的增强,最终推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三)关注课堂互动活动评价,彰显学习态度核心价值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教学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话语权,使得教学内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流动中被学生深度领悟并牢固掌握。由此可见,师生互动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产生巨大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活动中学生互动积极性、互动频率进行充分关注,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及鼓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助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地理现象及地理事件的根源。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地表形态的主要塑造过程”及“影响地表形态进行演变的因素”进行合作学习,使得他们在交流探究中熟悉教材重难点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并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存在的偏差之处,教师可对其引导和启发,帮助其纠偏和深度掌握;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可对其鼓励和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助推学生以更加端正的态度投入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并对其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进行评价,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明确的了解。俗话说,“态度决定结果”,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端正,那么其在课堂教学中就可竭尽所能地参与探究和思考,这也有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课堂评价相关主体,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课堂评价主体是执行课堂评价活动的人,只有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才能提高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合理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除了从自身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积极性、学习方法、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学习成果等因素进行评价之外,还应真诚地邀请学生本人及其他同学参与课堂评价活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真实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方案是否合理,从而为教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及改变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后,教师就可组织一个课堂评价活动。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小测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端正,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当前地理环境的主要问题”“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念及原则”等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角度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周围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学习认真程度、合作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等。
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地理课堂评价中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使教师及学生本人对某节课或某个阶段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有详细、客观的了解,也可让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收获及不足之处有明确的认知。这就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并且为教师后期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总之,合理、科学的课堂评价是确保高中地理教学高质量开展的有效措施。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尽可能使评价细则彰显因材施教特点,关注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学习成果等,进而提高课堂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最终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