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方文脉资料建设研究
2024-03-05任民锋
张 宁,任民锋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0 引言
河北素有“燕赵煤仓”之称,拥有极其丰富的钢铁、煤炭等自然资源。唐山是河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唐山GDP 连续17 年位居河北第一。唐山人民在大地震后重建家园,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团结精神,使这座城市凤凰涅,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亲临唐山视察,亲自为唐山发展把脉定向,亲手为唐山描绘发展蓝图,为这座英雄城市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唐山再创辉煌提供了航向指引。
唐山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创造了“七个第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底蕴深厚的人文城市。唐山拥有1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00 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 多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以及42 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传承示范基地。地方文脉的传承对唐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1 地方文脉研究现状
本研究以CNKI 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CNKI 高级检索,在“主题”检索条件框中以“地方文脉”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不限。经检索后获得207 篇文章,其中学术期刊161 篇,学位论文16 篇,国内会议12 篇,报纸11 篇,特色期刊5 篇,学术辑刊2 篇。学者们对“地方文脉”的研究不拘泥于文章的表达方式,各种类型的文献都有所涉及。
1.1 可视化分析
通过可视化分析,最早出现“地方文脉”这个词的文章是1994 年夏青在《天津城建学院学报》发表的《居民对外部居住环境的心理及行为要求剖析》[1],这篇文章描写将地方传统和城市文脉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满足居民的住宅环境需求。将检索得到的207 篇研究文献依次按照年份载出文献量进行统计,如图1 所示,从1994 年开始,相关文献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偶尔有上下波动,但总体发文量还在增长中,“地方文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图1 发文统计
207 篇文献中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城市文脉是仅次于地方文脉的主要主题,次要主题多了一个历史文脉。学科分布包括社科大部分类别,排在前3 名的是建筑科学与工程、文化、旅游,这三科就占整个文献数量的71%,表明建筑科学与工程能更好地传承地方文脉。从基金项目分布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7 项,占到整个基金项目的26.92%。
1.2 地方文脉发展
文脉从字面解释,“文”是文化、文明的意思,“脉”有脉络、血脉等含义。文脉的狭义解释为文化的脉络,一个事件的脉络。文脉的广义解释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相结合的一种精神和灵魂。地方文脉是在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发展、自然地理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优秀的地方文化通过传播世代积累形成的文化精神,并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创造新的文化内涵,塑造有个性特点的地方形象,展现地方精神,代表着城市的灵魂,可以延续城市记忆。
国内学者将地方文脉引入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开发、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文献分析表明,地方文脉是一个地方的发展脉络,城市建筑的变化反应了城市的变迁,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都反映城市文化的演变,都是地方文脉的物化的表现形式。一个城市旅游的发展,依靠城市传统文化,根据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人们赋予城市的精神内涵,塑造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具有本地特征的旅游景点。
1.3 唐山地方文脉的意义
从宏观方面分析,国家出台了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如2022 年8 月1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2],2022 年4 月1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3],2018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从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地方文脉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公共图书馆具有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近代中国的“七个第一”[4],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现存的第一张股票、第一位中国人担任的大学教授。唐山乐亭县大鼓、皮影、评剧是民俗文化遗产,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遵化清东陵、明长城、滦县响水桥等13 个著名的古建筑,以上都是唐山文脉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唐山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方法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资料,有助于留住这座城市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弘扬唐山传统文化,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2 唐山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
2.1 地方文献来源
唐山市收集地方文献的机构和单位有:唐山市图书馆(包括各县区公共图书馆)、唐山市博物馆、唐山档案馆、唐山市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博物馆、唐山工业博物馆、唐山文化馆、唐山市群众艺术馆、唐山市政协文史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唐山地方高等学校图书馆同样有收集地方文献的使命,包括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等地方高等学校。除了公共机构、事业机构外,还有一些企业单位比如开滦矿图书馆、钢厂图书馆等,保存着企业发展历史资料,这些也是地方文献的来源。此外,还有一些热爱本土文化、广泛收集地方文献的私人收藏爱好者,其所藏图书中不乏善本、孤本等珍贵文献。唐山市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建设,2016 年3 月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修订了唐山地区的呈缴本制度。2017 年唐山市政府印发了《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通知》。2018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规定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唐山市图书馆以文献呈缴本制度为保障,始终坚持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工作。
也有很多地方文献相关数据库和网站,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知识库、中国方志网、万方方志数据库、中国方志库、中国知网、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等,其中中国方志库、万方和中国知网等商业数据库需要交费使用,其余资源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各种资源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相似的资源根据网站的要求也会有重复建设的现象,但每种资源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不同,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通过政府网站、学校、企业、信息服务机构和行业机构等网站搜索信息,需要找到正规网站,比如学校网站后缀是edu 或ac,政府网站后缀是gov 等,这些网站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真实性。为方便人们生活习惯,唐山地方志收藏部门开发微信公众号与读者交流互动,比如由“唐山地方志”改成“志海听涛”的微信公众号是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官方平台,不仅展示研究成果,还为全市相关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唐山公共文化旅游”是由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证的微信公众号,是为市民宣传非遗传承、地方文献和丰南地域文化等内容的媒体,将旅游和地方文献融合在一起,让市民在活动中感受唐山市文化的魅力。
2.2 地方文献资料类型
地方文献涵盖某一个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历史、地理、人物、物产、民俗、风情等诸多领域[5],堪称一部地方百科全书,包括地方志、名人传记、地方性古籍、革命文献、家谱族谱等文献,由于知识载体形式多样,可分为纸质印刷品和非纸质印刷品,非纸质印刷品包括甲骨、金石、手抄、碑拓、刻印、印刷、声像、缩微胶片、激光视盘等。
2.3 地方文献收集原则
地方文献收集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以免工作中标准不统一,造成疑惑或遗漏。首先,要对所有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摸底、排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其次,要通过全面了解文献,确定主题,制定目标;再次,要通过不同著者不同版本的史志以时间、事件或人物寻求线索,“顺藤摸瓜”找到一个主题进行准确的、有特色的描述;最后,要经过专家团队考证,留下准确的、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整理。
2.4 地方文献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资料应用于建筑学、旅游学、历史学等领域,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文脉和地方文献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地方文脉通过地方文献的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地方文献整理、记录和传承地方文化精神。
截止到2021 年底,唐山市辖迁安、遵化和滦州3 个县级市,迁西、玉田、滦南和乐亭4 个县,曹妃甸、路南、路北、开平、古冶、丰润和丰南7个区,海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沽管理区4 个开发区。唐山市内有51 个少数民族、3 个民族乡、228 个民族村,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社会活动研究的重要来源。民族乡全部分布在遵化市,分别是东陵满族乡、汤泉满族乡、西下营满族乡[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东陵坐落在遵化市,东陵满族乡由于境内有清东陵而得名。民族的习俗、风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属于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对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
为展现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地方文献收集范围包括地方志、地方史、地方报刊、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人士文集、地方档案、家谱和族谱、地方文物古迹、地方口述史、地方政策文件等,涉及突出地方自然风貌、社会风貌、文化风貌、历史印记等具有地域性、历史性、真实性特征的资料。
2.5 地方文献收集方法
唐山市图书馆是收集、保存、利用和开发地方文献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2017 年,唐山市图书馆发表了地方文献征集倡议书,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各类地方文献。2018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图书馆是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单位,公共图书馆有地方文献服务的业务职能。以唐山市图书馆为主,其他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为辅,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地方文献征集倡议书,让更多的人知道收集地方文献的意义,使有收藏地方文献爱好的个人积极参与征集活动,并可以通过拍照、复印、扫描等方法进行资料复制。唐山市图书馆负责整理捐赠的各种地方文献,根据馆内收藏文献的方法对地方文献进行处理,向公众免费开放。除了向大家公开征集地方文献,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还需要组建一支专业收集地方文献的队伍,定期到旧书市场、旧书摊、各单位库房或唐山各县区等地搜寻反映本地文化生活的地方文献;与政府部门洽谈协商进入政府、统战部、组织部、党校,搜集地方历史、人物和书目;根据唐山市地方文献资料保存和分布的情况,协调本市各县区公共图书馆共同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建立以唐山市图书馆为中心的地方文献共享平台。
3 唐山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
地方文脉由地方文献展现出来,地方文献融入地方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文化记忆。唐山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经历了1976 年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经过几十年建设后,GDP 连续17 年位居河北省第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与日俱增,唐山逐渐由重工业城市向绿色生态城市转型,成为中国首个获得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权的非省会地级城市。唐山相继诞生了近代中国的“七个第一”,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推动了工业遗存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唐山发展的著名的工业旅游景区,实现唐山文化脉络与工业遗迹的融合与串联,追忆唐山城市文脉,成为文化城市新地标。
唐山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有助于揭示唐山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展示唐山历史文化深厚内涵,从而达到发展本地经济、服务社会、宣传唐山这座城市的目的。
3.1 唐山地方文献现状研究
唐山地方文献纸质资源最主要的收藏单位是唐山市图书馆。唐山市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和宣传工作。微信公众号方志篇和家谱篇等的荐读活动,以及唐山诗人、唐山作家、唐山剧作家等唐山地方文献的作者领读活动,共同宣传推广地方文献。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公私藏书联展活动使私人藏书发挥更大价值。成立的参考咨询部帮助有需要的读者查找所需要的地方文献,并收到读者的感谢信。唐山市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唐山印记栏目,以各县志、史料和网文为文献来源,科普唐山发展历史、文化历史、地域变化、语言变化等,让读者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唐山这座城市。
高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也有部分唐山地方文献的收藏。高校图书馆具有收藏、整理、宣传和利用地方文献的职责和义务。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建设冀东文物文献展区,展示唐山老瓷、唐山老砖、开滦煤矿、唐山大地震等系列收藏500 余件,为唐山地方文献建设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反映唐山工业、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历史面貌,具有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唐山学院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阅唐之旅》品牌栏目宣传唐山这座城市,内容涵盖了唐山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深刻了解唐山,深受喜爱。
国家图书馆负责收集和保存本国出版物,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国家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中国数字方志库是地志类文献综合性数据库,也是国家图书馆独具特色的馆藏之一,有关唐山的数字化地方文献有72 条(剔除不相关文献),其中包含民国资源16 条。万方数据库的特色资源中地方志以新中国成立为节点分为新方志和旧方志。万方数据库通过整合新方志和旧方志,基于GIS 技术,实现了地图导航功能。从中国地图中用户可以很直观地找到目标区域,并看到所保存的方志数量,如通过查找可获得169 本关于唐山区域的方志书,其中包括唐山市、开滦矿务局医院、唐山发电总厂、河北理工、开滦二中等不同机构的方志,收集范围广、种类比较齐全。
3.2 唐山新旧方志整理
唐山市图书馆发布长期广泛征集各类地方文献倡议书,并且一直通过各种形式“活化”地方文献。私人收藏爱好者收集的地方文献在地方文献总量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通过开展活动有一部分已经与读者见面。如何长期保存收集的地方文献成为地方文献整理的关键点。
3.2.1 旧方志的整理
《唐山市志》是1999 年由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介绍唐山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图书,全书共五册。随后,2010 年出版了《滦南县志》,2012 年出版了《遵化市志》,2013 年出版了《迁安市志》等一系列方志。2018 年由果爱民出版的《唐山年鉴》,主要记述了2017 年唐山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各行各业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这本书获得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奖。年鉴为编史修志积累资料,年鉴一般一年出版一次,唐山一年的成就和成绩都记录在年鉴中,为方志整理提供可靠参考。随着时间的积累,产生新的地方志由专门编辑方志委员会的人员随时跟踪、随时整理,编辑《唐山地方文献提要目录》或《唐山地方文献书目》,为以后编辑新方志提供基本资料。
3.2.2 新方志的整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唐山建筑的变化、机构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为新方志的编纂提供丰富的素材。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写的唐山市区内不同县区的方志、年鉴、大事记等都是整理编纂新方志的材料。
要做好旧方志和新方志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梳理工作,需要掌握以下方法以完全呈现唐山地方文献所有的发展变化情况:首先,总体布局,查漏补缺;其次,分主题整理,理顺交叉内容,避免重复整理工作;再次,找专家进行文献考证,校勘等核实工作;最后,整理完成后以不同形式展示给大家,比如以图书形式出版,建设地方文献检索平台或数据库,以影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等。
新方志以主题分类,如以近3 年新冠疫情唐山相关材料为一个主题,以唐山文旅集团的唐山宴中融入的非遗文化和唐山传统文化为一个主题,以唐山世博园开幕前的建设和闭幕后作为市民的公共休闲娱乐发展空间为一个主题,等等。新方志以机构分类,比如生产唐山第一桶机制水泥的冀东水泥厂、开凿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的开滦煤矿、制造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唐山机车车辆厂等对唐山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分为一类;以唐山公立学校以及其他(市、县)区内的民办大学、技校、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校志为一类,唐山市公立本科院校有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和唐山学院,公立职业院校有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公立中学有唐山市第一中学、唐山市第二中学和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等,公立小学有唐山第一实验小学、唐山第二实验小学和唐山市钓鱼台第一小学等,公立幼儿园有唐山市第一幼儿园、唐山第八幼儿园和唐山第四幼儿园等;以煤气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厂等保障唐山市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单位为一类。还可以用与唐山有关的主题和内容作品分类,一类是由唐山人编写的图书,比如杨殿凤编写的《唐山路街道志》;一类是非唐山人编写的关于唐山的作品,比如陕西省商洛市的郭安宁写的《中国唐山大地震》这本书。
4 唐山地方文脉开发与利用
4.1 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建设地方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7],这意味着地方文旅项目仍然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的问题,未来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融入,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深挖文化内涵即以地方文化为灵魂,深度整合和充分开发地方文献的使用价值,以旅游为表现形式,增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21 年唐山市正式晋升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唐山市公共数字文旅服务云平台中的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是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技术支持,内容包含唐山精神、唐山名人、唐山近代工业、冀东文艺三支花等8 个栏目,每一个栏目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比如唐山文物主要以馆藏真品图片为主,配以少量文字说明展示文物的真实面貌;冀东文艺三支花则以音频、视频为主,展现唐山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品牌。通过唐山市公共数字文旅服务云平台整合文化旅游数字化资源形成唐山地区特色文化旅游文献中心,这是地方文献助力文化旅游的成功案例之一。唐山宴是唐山文旅集团旗下的企业,被称为唐山饮食文化博物馆,唐山特色美食、非文化遗产表演、老物件展示、沉浸式场景等集唐山本地文化、历史与旅游为一体,让大家在吃喝玩乐中体验唐山这座城市的魅力。
大众喜爱的短视频形式,注入唐山文化元素,通过VR 技术、灯光效果、场景设计等,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感受,使人们耳目一新,从而潜移默化地宣传唐山的文化发展历史,提高唐山文化软实力,促进唐山经济增长。
4.2 以传统文化IP 影视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IP 直译是知识产权,影视IP 是将知识产权内容以电视、电影等不同形式制作和传播的模式,直接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IP 影视以传统文化(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为故事创作的题材来源,以影视剧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新途径,同时也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有效途径。
唐山大地震是百年不遇的严重灾害,唐山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重建家园,渡过难关,完美展现了抗震精神。这一重大事件多次被搬上荧幕,影视剧的创作团队仔细研读相关部门收集整理的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地方文献和数据库资源,在众多的资料中选取最合适的事件拍成影视剧,地方文献为影视剧提供了真实的文字、图片、口述等资料。唐山名人、唐山近代工业发展等地方文化主题也可以通过影视剧方式得以传播。不管哪种形式宣传地方文化都需要快捷方便地获取准确、真实的文献资料。
4.3 以文体融合提升地方文献建设路径
文体融合指文化和体育相互融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跟个人的身体情况密切相关,健康的身体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如何提高身体免疫力?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健康生活?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获取,但普通民众不容易辨别信息的真伪,作为文献收藏的主要机构,唐山市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提供准确的信息。唐山人民的身体发展状况、唐山环境的变化、唐山水质的情况等都可以通过地方文献准确获取。唐山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唐山市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美术馆等,并成功打造成一体式的综合性文化阵地,为人们带来包括健身、读书、看剧等活动的全新多元体验。
4.4 拓展“数字人文+ChatGPT”技术
地方文脉资料的种类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纸质文献,还有非纸质文献。只是简单地把资源数字化,不能发挥资料的潜在价值。通过整合地方文献平台资料,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寻找一条更方便快捷的利用渠道是主要任务。数字人文技术的开发,可以通过地图、家谱、人物等线索实现同一事件的还原和展示。数据处理、数据建模、系统开发、知识服务构成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的技术框架[8],通过数字人文技术,用户可以直观使用图书馆地方文献,不仅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还能得到相关的延伸知识,节省了查阅不同数据库的时间,正如通过地图APP,用户不仅可以找到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还能查到这个地区有名的饮食、人物、商场等详细信息。地方文献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效果显著,读者方便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是相关模型的构建到使用很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022 年ChatGPT 成功面世,它是一种预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成为历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促进AI 产业发展。ChatGPT 有以下功能。1)语言能力:翻译、写文章、文本转录等;2)图像能力:理解图像、创作图像等;3)多模态能力:理解多种媒体内容、多种输出、随意交互等;4)编程能力:文本产生代码、程序纠错等;5)数学能力:处理复杂的数学任务、推理等;6)嵌入到网页上或者办公软件中直接应用上述功能[9]。充分利用ChatGPT 的一些功能,比如写代码、纠错功能,将数字人文+ChatGPT 两者结合应用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未来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5 结语
地方文脉是一个地域悠久历史文化的脉络,通过地方文献展现出来。作为保护和传承唐山市地方文献的最主要机构,唐山市图书馆是1958年建成的,经过选址、扩建,于2015 年建成新馆,不仅占地面积大,内部装修和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是唐山市图书馆有关地方文献的特色数字资源。唐山市图书馆联合其他相关机构,共享共建地方文献平台,通过文旅、文体、影视以及数字人文技术开发利用唐山市地方文献,为唐山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