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4-03-05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
□文/ 陈 璐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
建设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的高新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突破的前沿高地,也是我国战略必争的科技领域,更是我国贡献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
建设目标
2021 年1 月,杭州科创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以下简称“创新工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担任领域首席科学家,打造“原位检测—微纳本质—精准修复—智能装备—智慧决策”为一体的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链,实现土壤环境微纳检测器件、多介质微纳过程、微纳材料和修复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带动新一代环境传感、土壤修复和大数据等产业的突破变革。
研究方向:环境检测仪器研发、污染土壤修复材料与技术研究、土壤信息化研究。
建设成效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型模式
创新工坊面向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布设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土壤环境检测器件与多介质过程、修复功能材料和修复技术、土壤环境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带动新一代环境传感、土壤修复和大数据等产业的突破变革。以“打造国际顶尖的土壤科创中心,引领土壤环境检测器件与多介质过程、修复功能材料和修复技术、土壤环境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带动新一代环境传感、土壤修复和大数据等产业的突破和变革,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产品转让和产业孵化”为目标,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的土壤污染治理范式,全面支撑“净土保卫战”国家战略。
■以人为本培育科研沃土
创新工坊始终将对人才的培育放在第一位,已初步建成一支以”院士—国家级人才—青年人才“为阶梯的科研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四青人才3 人,另有1 人在“四青人才”评审中进入会评,青年PI 陈颂超老师荣获第二届“Dan Yaalon 青年科学家奖章”。在博士后培养方面,采用双导师制,由杭州科创中心和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分别配备导师,为博士后工作提供全方位指导。
2021 年,成功获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场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与风险管控集成研究”,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2022 年,第一次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申报工作,获2 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3 年再创佳绩,成功获批5 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截至目前,共有10 位博士后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获批6 个,资助率高达60%,远高于国家自然青年基金项目近5 年约17%的平均资助率。青年科研人员活力无限,科研实力不断攀升,创新工坊正大力推进技术攻关,积极营造科学学术生态。
■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高地
科研成果转化也是创新工坊的一大亮点成果。与传统产业不同,环境专业科研者更多地将视野放在实际的环境污染治理中,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最终目标。因此,创新工坊在建设之初,就找准定位,利用杭州科创中心平台优势,积极开拓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市场,收获良好成效。目前已有2家联合实验室入驻创新工坊,共同开展成果转化研究。创新工坊也在杭州及周边地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咨询等服务工作,为杭州市萧山区、嘉兴市海宁市等地的多家化工园区场地提供技术咨询或服务工作,受到业主单位的一致肯定,并助力杭州科创中心获评2023 年浙江省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从业优秀单位。在解决场地污染治理实际问题的同时,引领土壤污染地块修复评估行业,推动行业全链条发展,助力浙江省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未来展望
未来,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将继续依托杭州科创中心的微纳制造平台和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立足国际前沿,引育国内外高端人才,深入推进土壤污染过程与微纳检测技术、土壤微纳修复功能材料与技术装备和土壤环境信息技术与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建设,加强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环境多介质污染协同防治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地和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