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短板
2024-03-05王漪
王漪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5家,“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150家专精特新企业已在境内外上市,合计市值超万亿。为了更好满足专精特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企业提升科创研发能力,日前有专家提出,建议在北京市建立专精特新研发集聚区,这将有助于补齐创新发展短板,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人才短缺制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随着国家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2950家、专精特新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无论在研发创新、就业带头、上市潜质,还是在经济贡献方面,都呈现出良好态势。尤其是在创新研发方面,有数据显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研发投入远高于其他同等规模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6.3%,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8%,共获得20万余项授权发明专利。
“‘专精特新是非常特殊的企业群体,每位企业家都有独门绝技。”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明德表示,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他看来,这类企业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基础上,还具备靠谱、专注、韧性强等特点。这些企业的负责人都很靠谱,他们个人的行事风格塑造出企业或品牌的气质,专注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同时,相对于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显得更加能屈能伸,即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跌倒了,也能很快爬起来,或许中途转换赛道了,也能继续往前走,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生存能力很强。
据了解,作为北京首家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组织,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打造政策导向、资本加速服务平台,为全市的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并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加速孵化基地,助力全市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截至目前,商会已吸纳100多家企业会员,通过调研走访专精特新企业,组织私董會、政策解读会等活动,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与政府、专业机构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目前,制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短缺。”走访了大量专精特新企业的董明德认为,对于人才的吸附能力,专精特新企业远低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这在除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在当地很难招到人才。一些企业为了吸引人才,选择在北京建立分公司或研发机构。
专精特新研发集聚区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利用北京雄厚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专精特新研发集聚区。”石景山区政协副主席汪礼俊在深入调研专精特新企业,与商会及专业人士交流座谈后,在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在北京市建立专精特新研发集聚区的提案。
他表示,目前,北京市尚未形成标志性的专精特新研发高地,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创新尚未与全市发力实体经济、深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战略布局形成合力,对北京市产业创新发展助力不足。
根据这份提案,通过建立专精特新研发集聚区,可进一步提升区域研发创新水平,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端科研人才,推动北京市整体科技水平再上台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集聚区还可带动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实现原有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集聚区内搭建研发中心、研发平台,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将专精特新研发集聚区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吸引更多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入驻。
对于如何丰富专精特新研发集聚区内建设内容,汪礼俊提到,一是可以利用北京市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优势环境,优选北京市专精特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建立集科研、创新、孵化于一体的专精特新集聚片区。二是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科技产业园,提供创新管理及创新服务。三是建设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工作。四是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和风险投资支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五是建设科技人才培训中心,提供前沿科技知识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政策支持,例如加大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优化税收政策,减免税收、社会保险费等负担、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目前北京市已经出台了一些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措施,预计还会逐步升级。董明德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政策上给予专精特新企业更多倾斜,例如放宽人才落户指标,解决子女上学、贷款周期较短等问题。他表示,在良好政策与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动下,专精特新企业将实现快速发展。同时,期待商会未来能够带领一批优秀的会员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更多对外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