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年500多件藏品,他用收藏为时代留下自己的注脚

2024-03-05弓言寺

收藏·拍卖 2024年1期
关键词:影集藏品艺术家

弓言寺

通过收藏,用“第三只眼”回望历史

“藏家故事”单元以其关注亚洲影像艺术的收藏者和收藏机构这个区别于艺术创作的视角,别开生面地为大众提供了另一个了解摄影艺术的维度。这次由肖瑞昀策划的“历史的第三只眼”展出了收藏家刘钢珍藏的一本与厦门本土历史紧密相关的影集,也算是间接完成了他一直想要办一场完整的、系统的展览的心愿。

在刘钢500多件以中国近代史和近现代艺术史为线索的当代艺术藏品中,摄影收藏比重不大。照他本人的说法是,摄影收藏数量只占他收藏总量的3%;要是按价值来计算的话,摄影收藏的总价值只占到他藏品总价值的0.01%。在他的收藏体系中,摄影作品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在为数不多的摄影收藏中,刘钢更加热爱能展现各地风土人情、历史气息的老照片,当代摄影藏品不到10件。因为大半辈子生活在北京,母亲是上海人,刘钢对展现这两地风物的老照片更为钟情,其中不乏19世纪中期上海老洋房和清末时期北京的老照片。而这次展出的影集以其面貌之全更令人啧啧称奇。

这本影集收录了记录1908年10月30日美国舰队访问厦门全过程的38张原版蛋白影像。这些照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布置接待场所开始,一直到尾声,照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客观、冷静、克制的视角,上方还附有中文注解,就像是一部纪录片,将清朝政府接待约7000名首次到访中国的美国大白舰队官兵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厦门作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历史见证,使我们得以回溯至115年前的历史现场。

而在2006年,刘钢差点与这本影集失之交臂。当时他委托秘书去现场竞拍,并交代秘书最高出价到10万元,不过之后秘书告诉他影集拍到了,价格是14万元。付款时,拍卖行经理问他是否同意转让,对方愿意加多1万元,他坚决不同意,事后才知道对方是国家档案馆。在此后的收藏之旅中,这种与公立机构激烈竞拍的次数不少,也由此,他成了许多公立机构的借展对象。正是这次的“抱得美人归”,才有了荣荣和刘钢的一拍即合,促成了2023年的“历史的第三只眼”。

这“第三只眼”就是摄影机的视角,“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纪实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老照片不仅记录当时实际发生的场景,同时也反映出摄影家观看的角度和关注清末美军大白舰队访厦影集作品《码头排队》的重点。”刘钢说。

收藏时代脉络,留下人生痕迹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刘钢在20世纪80年代就去英国留学。这段经历让艺术收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有时不禁会想,如果没有1989年圣诞节的那段经历,他或许不会涉及艺术收藏这一领域。

留学期间,刘钢会在课余时间逛逛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在头脑中逐渐清晰。当时实习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度假,他看到在那座规模很大的城堡中,到处是古董家具和挂满了一整面墙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还有一座祖传的珍藏了许多精装书籍的私人图书馆。那位律师还给他讲解了许多作品,以及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给他的心灵很大震撼。他意识到,原来真正的贵族生活是与艺术相伴的。

这种心灵上的冲击在近现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之跌宕起伏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刘钢本人的成长历程几乎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回国后创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设计发明的VIE结构几乎是国内互联网在海外上市的唯一方式,使其在互联网和资本市场中赢得广泛声誉,在那个遍地是机会的年代,刘钢的成长历程和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并迎来了艺术市场中相对容易入手经典佳作的黃金期。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工作又繁忙,刘钢只能像海绵一样一点点挤出时间阅读艺术类书籍,慢慢积累知识。历经十个春秋,刘钢走过了从“盲选”到入门,再到构建出自己鲜明收藏体系的全过程。他坦言,1993年—1998年是“交学费”的5年,直到1998年在昆仑饭店开会时偶遇嘉德拍卖预展,发现通过拍卖,有很大几率能购藏到美术馆级别的重要作品,才算打通了“任督二脉”——循着重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也就是所谓经典作品的线索进行收藏,几乎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收藏的准确性。

1998年—2003年间,他购入许多重量级作品。加上他对历史非常感兴趣,这样的经历让他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审视时代与自我的关系,格外偏爱有历史感及反映中国社会和时代变迁的作品,如郎世宁的《皇妃画像》和高小华的《赶火车》等。他逐渐坚定“想要记录这个时代”“不只是购入那些好看的、装饰性的东西,也不关乎于数字上的涨跌起伏,而要收藏那些可以一直流传的佳作”的想法。

刘钢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充满了许多巧合,既然来这时间走一遭,就要好好珍惜生命。这种‘珍惜’并不仅仅是说‘惜命’,而是要当个‘人生体验派’。虽然我作为一个律师,接触面已然广泛,但还是有限。这时候,艺术就能很好地扩大我的生命体验。通过艺术家的眼睛、脑子,我得以体验无法亲历的东西。就像吴作人画的《重庆大轰炸》,不仅画出了当时惨烈的现场,而且体现了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这件表现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杰作,当时拍卖行提供的信息并不十分清晰,刘钢特意查阅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档案,了解到这件作品是由中华全国美术会组织的为了配合宋美龄访问美国的展览领衔之作,并通过义卖售出,义卖所得全部收入用于购买抗战物资运到中国。这些展览史料无疑给《重庆大轰炸》增添了厚重的文物价值。可见,想要构建起专业性的系统收藏,眼力、财力、心力,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刘钢也有一点私人上的野心,他坦言:“我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人在去世三代之后,曾经用过的东西基本不复存在,就好像你从没来过这个世界一般。但艺术佳作不一样,它会穿越时间的荒野,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欣赏。

而如果作为一个藏家,挖掘到了特别有价值的艺术品,个人价值就会附加在这个艺术品的价值上,让个人渺小的生命也能得以延续下去。我来过,我藏过,这件作品的名字与我个人的名字绑定在一起,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不做凡尔赛式的展示,只做真诚的分享

对刘钢来说,收藏是理性的,欣赏艺术品是感性的。“这件作品到底值不值得收藏,在艺术史中占据了怎样的位置,这些都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当你欣赏它的时候,你是充满感情的,与艺术家产生了共鸣,这时又变为感性。”

艺术让他活在当下,也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成为实实在在围绕在身边的一种“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多年的珍藏悉数分布在家中和律所,被打造成美术馆的模样,只要定好了摆放的位置,便不再更换。就连微信头像也是艺术家赵半狄为其绘制的肖像作品。

作为中国大陆最早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之一,刘钢已建构起贯穿三个世纪,从清宫廷油画一直延续到当代艺术的完整收藏。一条贯穿中国油画历史的清晰脉络由此显现。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到“千禧年”间的国内艺术家重要的油画作品,真正结合了情感与技法、传统审美与创新观念,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时代裂变与艺术情怀,通俗地说,是“看得懂”又能打动人的作品,在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90%的中国艺术家收藏中,他还购藏了一系列西方艺术家的自画像,以此作为对比。

除了拥有中国油画史的系统收藏,刘钢对地图史学也有深入研究,陆续收藏50余幅古中国及亚洲地图,许多由中国画师所绘,是研究古代地理发现成果的重要佐证。乐于分享的性格和啃下苦功夫钻研的“学霸”特质,让他拥有自己的艺术專栏,还参加过不少讲演。

2009年出版了《古地图密码》一书,引起中国地图史学界的关注。2017年又出版《时光收藏者——品味中国艺术三百年》,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6。可以说,收藏既是他的兴趣,也是他研究的对象。他还未雨绸缪,早早培养起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其中一位已在纽约大学攻读艺术史学位,以后藏品的去向,想必令其心安。

如今退休后的刘钢,把近95%的时间都投身到艺术研究中,每天笔耕不辍,希望再出版几本著作。尽管他一直有办展的愿望,还是不想把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打造一个展陈空间上。他更愿意等政治气候没有那么复杂与敏感之时,做个大型回顾展,把自身收藏完整地展示出来。他想要通过展览,让大家知道他有哪些藏品,为什么要收藏这些艺术作品,这些藏品又构成了怎样的体系。历史真正的价值不是回望过去,而是从中看见未来——当看不见的被看见,遗失的不被遗忘。我们切切实实站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述说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猜你喜欢

影集藏品艺术家
李杰森藏品
抱朴斋藏品
谭礼藏品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影集里的故事
罗妍妍藏品欣赏
作家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