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学生高考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
——基于专业选择动机多重中介效应的分析
2024-03-04阳韬
阳 韬
志愿填报模式作为新高考改革诸多关键举措之一,备受考生及家庭的关注。其中,专业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进入心仪的大学和理想的专业。新高考采取了“院校+专业组”或“专业(类)+院校”的志愿填报模式,有利于转变以往填报志愿的“院校导向”,重新聚焦“专业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规划生涯发展[1]。新高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更强调学生重视专业选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生更多专注于学科成绩,缺乏对未来抉择的主动性,其专业选择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家庭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对学生的选择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新高考背景下不同家庭背景是否显著影响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学生专业选择动机是否在家庭背景和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及家长对高校专业选择的理性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满意度。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专业选择相关主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从学生个体视角出发可以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一,就学生内部因素而言。学生性别对专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男生更偏好选择工科类,女生更偏好选择文科类[2];高考成绩是学生专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分数的高考位次对专业选择影响显著,确实存在高分不低就现象[3];学生优势科目与专业选择关系紧密,选其所长的倾向明显[4],物理、化学等科学类科目对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尤其显著,科学类科目有优势的学生更偏好选择理工科类专业[5]。其二,就学生外部因素而言。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偏好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偏好选择STEM 专业[6-7];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地域分布和就业前景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家庭地域分布对学生专业选择影响显著,城市家庭子女在专业选择上更加理性和积极[8],农村学生更可能选择就业经济回报较低的专业[9]。总体上看,国内相关研究多聚焦个体因素和地域分布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较少关注家庭背景这个因素,尤其针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分析甚少。
家庭背景,即家庭资本。其概念来源于社会资本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首度提出。他认为家庭资本最基本的三种形态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10]。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对家庭背景作为自变量的相关教育研究,多聚焦对学生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分析,且相关研究视角多基于家庭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探究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11-12],聚焦家庭背景对学生高考专业选择行为影响的研究为数不多。然而,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重大抉择行为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学生家庭背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将家庭背景划分为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经济资本等三个维度,分别探究新高考背景下不同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异质性。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学生偏好选择特定专业的行为,其背后产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动机才是关键。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我决定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求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自身行动所做出的自由抉择,该理论将动机划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13-14]。基于此,本研究将学生专业选择动机划分为内在自主动机和外在作用动机。德国心理学家莱因贝格认为,动机是激励与引导行为的主要力量,它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并导致行为的发生[15]。因此,动机和行为具有紧密的因果关系,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受到专业选择动机的影响。具体来说,部分学生偏好选择特定专业来源于兴趣和特长,有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兴趣特长是关键因素[16]。这种基于兴趣特长的专业选择行为主要考虑个体自主意识,具有强烈的内在自主动机。还有些学生关注特定专业,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抑或较好的就业前景[17],这类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主要由外在作用动机引起。
(二)研究假设
无论是外在作用动机还是内在自主动机,都不能忽略学生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具体来说,家庭文化资本较好的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更注重子女对学习动机的启发,擅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社会资本较好的家庭,由于父母具有较好的社会职业和地位,不仅能通过社会网络了解较多高校专业信息,而且通过社会关系网为子女提供更多就业方面的支持;家庭经济资本较好的家庭,对学生兴趣教育投入较多,更易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产生兴趣。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家庭背景与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存在正向关系,且专业选择动机在二者之间可能发挥中介作用。考虑到家庭背景和专业选择动机各维度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故构建多重中介模型,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1: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2: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3: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内在自主动机在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H3:外在作用动机在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将探讨家庭背景、专业选择动机和专业选择行为等3 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各核心变量进行维度划分。由此构建家庭背景(自变量)到专业选择动机(中介变量)到专业选择行为(因变量)的分析框架(详见图1),并通过构建多重中介模型分析三个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图1 分析框架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2022 年江苏省新高考中被不同层次和类型的5 所省内高校①录取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组在2022 年11 月初按照学科类别,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5 所省内高校大一新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收回2763 份问卷,删除缺省值,有效样本2515份,有效率为91.02%。数据样本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
(二)变量说明
1.因变量
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为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课题组基于高妙飞编制的《关于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研究的调查问卷》[18],结合江苏新高考实施方案编制了《新高考生源学生专业选择行为量表》,包含8 道题,主要围绕兴趣特长、职业规划、高校认知、专业认知、招考信息、国家政策等6 个变量进行测量。经信效度分析,克伦巴赫系数为0.982,大于0.9,具有较好的可信度。KMO 值为0.895,且显著性P<0.001,量表有效。
2.自变量
家庭背景为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按照上文理论分析,将家庭背景划分为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和家庭经济资本3 个维度。其中,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参照父亲受教育水平和社会职业等级;家庭经济资本借鉴李强对中国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19],结合样本结构,以家庭年收入15 万作为家庭经济资本的测量标准,即家庭年收入高于15 万为较高收入家庭,反之为较低收入家庭。
专业选择动机为本研究的中介变量,课题组参考了郭孟超等编制的《专业选择动机量表》[20],结合江苏新高考实际情况编制了《新高考生源学生专业选择动机量表》,包含6 道题。将专业选择动机划分为内在自主动机和外在作用动机两个维度,内在自主动机包含兴趣特长、自我期望、学科成绩等3 个变量;外在作用动机包含父母期望、专业优势、就业形势等3 个变量。经信效度分析,两个维度克伦巴赫系数为0.907 和0.912,大于0.9,具有较好的可信度。KMO 值为0.845,且显著性P<0.001,结构效度较好。
3.其他变量说明
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性别、家庭分布、高中类型和高考成绩等因素均对学生专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为了避免对核心解释变量造成影响,这些因素将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本文主要变量说明见表2,运用SPSS 23.0 对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2 主要变量说明
(三)统计模型
本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来检验研究假设,旨在深入探究家庭背景、专业选择动机、专业选择行为三者之间复杂关系。参照了温忠麟等人对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21],构建了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首先,主效应检验,学生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构建如下:
其次,中介效应检验,专业选择动机在学生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中是否起着中介作用。家庭背景对内在自主动机的影响机制,模型构建如下:
家庭背景对外在作用动机的影响机制,模型构建如下:
将式(2)和式(3)分别纳入式(1),全效应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Y 为专业选择行为,Minner 为内在自主动机,Nouter 为外在作用动机,X 为核心解释变量,即家庭背景(Xcultural 为家庭文化资本、Xsociety 为家庭社会资本、Xincome 为家庭经济资本等),control 为控制变量为常数项为干扰项。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直接效应分析
表3 显示,模型1 至3 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分别纳入了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和家庭经济资本。模型4 为纳入家庭背景各维度的全变量模型。模型1 表明,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1 假设成立。其中,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和高中水平对子女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父亲受教育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模型2 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2 假设成立。其中,父亲社会职业为较高职业层和中间层职业对子女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父亲社会职业层次提升而显著增强。模型3 表明,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3 假设成立。其中,较高收入家庭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4 表明,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 假设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相关测量指标回归系数大于另外两个资本相关测量指标。另外,家庭背景各维度全部纳入模型后,各资本回归系数对应前述模型均有降低,说明家庭背景各维度之间可能存在调节作用机制。
表3 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分层回归分析
(二)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影响分析
表4 数据是关于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动机的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模型A 至C 表明,家庭背景对内在自主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文化资本中,父亲受教育为大学及以上和高中水平对子女内在自主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父亲受教育水平提升而更显著;家庭社会资本中,父亲社会职业为较高职业层和中间层职业对子女内在自主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父亲社会职业层次提升而更显著;家庭经济资本中,较高收入家庭对学生内在自主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D 至F 表明,家庭背景对外在作用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文化资本中,父亲受教育为大学及以上和高中水平对子女外在作用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父亲受教育水平提升而更显著;家庭社会资本中,父亲社会职业为较高职业层和中间层职业对子女外在作用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父亲社会职业层次提升而更显著;家庭经济资本中,较高收入家庭对学生外在作用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4 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动机的分层回归分析
分析还发现,相对于外在作用动机,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对学生内在自主动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家庭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对学生教育投入就会越多,学生对自身兴趣特长更自信,且自我期望越高,并对自身学科的优势更清晰。而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外在作用动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家庭社会职业层次和地位越高对学生的未来期望就越强烈,越希望子女找一份社会层次较高且“热门”的职业。
(三)专业选择动机对家庭背景影响专业选择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表5 显示了内在自主动机和外在作用动机在家庭背景各维度与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Ⅰ至Ⅲ表明,纳入内在自主动机后,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仍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与表3 相比,模型Ⅰ的家庭文化资本相关测量指标回归系数均有减少,父亲受教育为大学及以上水平的回归系数从0.272 减少到0.154、受教育为高中水平的回归系数从0.161 减少到0.097,表明内在自主动机在家庭文化资本和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R2=0.287,F=152.865,p<0.001)。同样,模型Ⅱ的家庭社会资本和模型Ⅲ家庭经济资本相关测量指标回归系数均有减少。具体来说,父亲为较高层次职业的回归系数从0.347 减少到0.215、父亲为中间层职业的回归系数从0.210 减少到0.137,表明内在自主动机在家庭社会资本和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R2=0.286,F=155.094,p<0.001);较高收入家庭的回归系数从0.227 减少到0.124,表明内在自主动机在家庭经济资本和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之间也发挥了中介效应(△R2=0.286,F=174.440,p<0.001),H2 得到验证。模型Ⅳ至Ⅵ表明,纳入外在作用动机后,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对照表3,模型Ⅳ的家庭文化资本、模型Ⅴ的家庭社会资本和模型Ⅵ的家庭经济资本各相关测量指标回归系数均有减少。结果表明外在作用动机在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中均发挥了中介效应,H3 得到验证。对表3、表4、表5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发现,专业选择动机在家庭背景和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表5 家庭背景和专业选择动机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回归分析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基于2022 年江苏省新高考被省内5 所高校录取大一新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探究了专业选择动机在家庭背景和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有如下研究发现:
首先,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相一致,无论是学生认知能力抑或非认知能力,家庭背景各维度中,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大[22-23]。表明家庭社会职业层次和地位对高中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更为显著。究其原因,新高考改革促进了高校科学选才,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促使考生及家庭对专业选择的观念发生改变。其中,社会资本优势的家庭能够较快地适应改革举措所带来的变化[24]。调研发现,社会资本优势家庭在子女教育过程中,89.27%的父母会结合自身职业生涯经历给予子女最初的职业认知体验,相对于学校及书本上关于职业及专业的介绍,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更大。另外,家庭社会职业层次越高,其家庭外部人际关系网络越发达,信息的广泛获取有助于子女了解其他职业,进而提升其对相应专业产生兴趣。
其次,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对学生内在自主动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外在作用动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有较大差异,外在作用动机对学生认知能力没有影响或产生负向影响[25]。本研究认为,受教育水平越好、经济收入越高家庭越注重对子女兴趣爱好的培养,而家庭社会职业层次和地位越高对学生未来的期望就越强烈,也就越希望子女找一份社会层次较高且预期收益较好的职业。究其本质而言,高考改革才是影响学生及家庭认知观念改变的根源。新高考有助于强调学生生涯规划、提升专业满意度、促进职业发展,其完成了从仅关注“人才选拔”,向强调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人力支持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通盘考虑的转变[26]。新高考不仅能有效避免学生及家庭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而且促使其从兴趣爱好从发,认真思考生涯发展。
最后,专业选择动机在家庭背景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家庭背景既可以直接影响学生专业选择行为,也可以通过内在自主动机抑或外在作用动机间接影响学生专业选择行为。本研究发现,内在自主动机在专业选择动机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新高考改革中,学生内在自主动机成为专业认知的主要预测变量,说明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兴趣爱好、自我期望、学科成绩等内在因素对专业认知行为的影响依旧显著。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学生所做的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专业选择,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27]。新高考促进中学重视学生生涯规划,也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虽不能完全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但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有助于提升高考专业选择行为的成熟度。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建立家校合作培养机制,提升弱势家庭培养能力。家校合作沟通了学生在家和在校的两个生活世界,实现的是教育在时空上的衔接和拓展[28]。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家校合作,都将家庭作为改进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赋予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实际权利”,并以法律法案等形式予以明确,如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制度,英国的家长协会制度,法国的《重建学校法》及“合作教育”等。国外家校合作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保障,成为家校合作的坚强后盾。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需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明确家校合作中各主体的责权。地方及时响应国家法律,依据家校合作“上位法”,结合实际制订条例、细则。对家庭而言,弱势家庭应提升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能力,借助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子女发展兴趣爱好;重视对子女独立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决策能力。对学校而言,除专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要重视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定期开展家长课堂,提升家长教育培养能力。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联合开展对高中生的职业生涯、专业认识教育,弥补不同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培养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
第二,优化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升学生专业选择行为能力。鉴于当前社会高度关注学科成绩、升本率等指标,使得学校不重视生涯教育内涵建设,生涯教育流于形式[29],中学须重构生涯教育体系,平衡学校内外现有的各类资源,使其重新“粘合”起来。具体而言,可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逐步实施:一是个体生涯规划探索阶段,主要通过家庭和学校,借助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内兴趣社团等,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二是个体生涯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家长自身职业经历和校内生涯规划课程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对生涯发展的思考,引导学生对相关专业产生认知兴趣;三是个体生涯规划强化阶段,需要更专业的机构介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强化学生对理想职业及相关专业的认知,比如,邀请专业的生涯规划师、高校教师进校开设生涯指导、前沿科学等课程。一个生涯教育体系将涉及社会、高校、中学、家庭及个体不同层面上的协同,并兼顾不同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专注于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选择行为能力的提高。
第三,强化学生内在自主动机,促进外在作用动机内化。新高考改革旨在提升学生对专业及未来职业的认识,引导学生由“旧高考”模式下盲目被动的专业学习转向“新高考”模式下明确主动的专业学习[30]。因此,应注重提升高中生认知的自主性与科学性,进一步加强教师、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对新高考政策的认同,提升高中生专业认知的主动学习能力。就教师而言,应依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的抉择意识;就家长而言,应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探索父母期望和子女兴趣之间的平衡点和认同点,将父母期望逐步内化,与学生兴趣爱好相互整合;就学生而言,应树立相对完善的自主学习观,强化个体内在自主动机,明确自身兴趣及心仪职业相关的专业信息。概言之,进一步规范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升学生专业选择行为能力,有助于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理想职业相关的专业,从而保障其职业理性规划生涯。
注释:
①用字母A~E 代表5 所调查高校:A 位于江苏南京,为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建设高校;B 位于江苏苏州,为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高校;C 位于江苏南通,为省部共建综合性高校;D 位于江苏淮阴,为省属师范类普通本科院校;E 位于江苏盐城,为以理工为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