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沿海地区热带气旋危险性分析

2024-03-04黄全义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2期
关键词:风暴潮潮位海岸线

张 昆,黄全义,栗 健*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2.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3.清华大学 公共安全研究院,北京 100084;4.清华大学 工程物理系,北京 100084)

热带气旋造成的损失严重,全球每年的热带气旋产生80~100 个,其中38%的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上,我国是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登陆的热带气旋约有7个[1]。热带气旋灾害危险性研究可分为数值模拟法与统计法,数值模拟通常采用专业的数值模型,如用于大风模拟的H*WIND[2]、用于风暴潮模拟的MIKE21[3]、ADCIRC[4]等,对特定的热带气旋进行模拟,分析热带气旋致灾因子影响的强度、范围、时间等。统计法则采用特定的指标,对历史上发生的热带气旋进行危险性分析。如刘少军[5]等研究了热带气旋对我国橡胶树种植区的危害,采用气旋频次、平均风速、最大风速作为热带气旋危险性的指标,将3个指标相乘得出一个综合性指标。叶金玉[6]等利用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集,采用GIS技术获取了2 225条气旋路径,并用气旋累计袭击次数来评价危险性。陈楷俊[7]等采用热带气旋强度、日最大降雨量、登陆频次、持续时间评价了1989—2017年粤东地区热带气旋的危险性。牛海燕[8]等采用灾次指标来评价热带气旋的危险性,即某地区某时段内热带气旋灾害发生的次数,根据灾情报告,某地区凡是有灾情发生,就记为1,无灾情发生的记为0。

现有的热带气旋灾害危险性研究多面向单个致灾因子,对于热带气旋大风和风暴潮灾害的综合危险性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历史热带气旋资料,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的危险性,试图找出其空间分布特征。第一部分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二部分采用GIS 叠加法计算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从频次和面积2 个方面对我国沿海六省一市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用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潮位,并结合风速和气压提出了一个风暴潮危险性指标,根据该指标计算了海岸线的风暴潮危险性,并给出了对应城市的排名。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1 资料来源

热带气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卫星分析热带气旋尺度资料”[9],该资料记录了1980—2016 年西北太平洋上所有被卫星捕捉到的热带气旋。排除热带风暴(地面近中心最大风速17.2 m/s)等级以下的气旋,37 a 间共有824 个热带气旋。每个热带气旋由逐6 h 的观测点构成,观测点数据包括气旋位置、中心气压、风速、尺度等信息。其中尺度信息记录的是34 nm/h 的风圈半径。该资料以文本的格式提供,不能直接用GIS 软件分析。本文采用R 语言读取文本资料,提取日期、经纬度坐标、中心气压等信息。由于逐6 h 的观测点过于稀疏,生成的缓冲区不能很好地表示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有些相邻观测点的缓冲区甚至是分离的,因此R 代码读取资料的同时也对观测点进行了线性内插(内插原理见下一节),最后的结果导出为csv 文件,再导入GIS 做分析。

1.2 数据内插

本文采用线性内插,在2 个相邻的观测点间再内插一个点。由于热带气旋的运行路线通常很长,短的有几百公里,长的有5 000多km(例如2022年的“梅花”),此时的路线是一条球面曲线,不是平面曲线,因此在内插时要考虑地球球面曲率,这里采用了球面线性内插,在两点间的大圆弧上进行内插。如图1 所示,o 是地球球心,p,q是球面上两点,r是两点间大圆弧上的一点。

图1 球面线性内插示意图

将球面上的点看作向量,r与p,q间的夹角分别是tθ和(1-t)θ,t是0,1 之间的数,插值公式可以写为:

其中a,b是t的函数,将公式(1)两边点乘p,可得

同理,将公式(1)两边点乘q,可得

由公式(2)(3)(4)可解出:

若已知p,q的经纬度坐标λ和φ,根据球面直角坐标与球面坐标之间的关系式(7),联立公式(1)就可求出内插点r的经纬度坐标。

本研究的内插点r选取p,q的中点,即t=0.5,内插点的气压、风速等属性取前后两点的平均值。内插计算采用R 语言的geosphere 包(midPoint命令),内插前后的对比如图2所示。

图2 热带气旋影响范围内插前(前)和内插后(后)的比较示意图

2 热带气旋的叠加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热带气旋都会影响到中国大陆沿岸,没有影响的气旋在本研究中不考虑。研究范围选择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不包括海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采用ArcPy 对824 个热带气旋进行批处理,用空间选择命令(Select Layer By Location)挑选出对我国大陆沿岸有影响的227 个样例,即热带气旋的缓冲区与大陆存在交集。用Intersect analysis命令找出交集,然后转为栅格图层,再用Mosaic命令将栅格叠加。可能是由于数据量过大的缘故,一次叠加几百个栅格文件会出现报错,因此采用了分批处理的方案,每次叠加十几个图层,最后再把分批的结果叠加。

从叠加结果可以看到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和频次(重叠次数),渤海湾是一个明显且自然的分界,将影响范围分为南北2 个区域,北部区域的辽宁省受热带气旋影响较大;南部的影响范围集中在东南沿海,一些非沿海省份如安徽、江西也受到了范围较大的热带气旋影响;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的全境都处于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内;山东和广西有小部分内陆地区不受热带气旋的影响。用沿海省份的多边形数据裁剪Mosaic栅格数据,可以按省份统计。

表1 列出了受影响较大省市的统计数据。从频次和面积看,江苏省是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影响最轻的;其次是上海市,气旋影响频次超过20次的面积约为2 172 km2,虽然该面积不算大,但是面积占比却达到了31.5%,甚至高于广西省的25.3%。浙江省有57%的面积(约5.8万km2)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频次超过20 次;频次超过40 次的面积却不到1%,只有0.26%。福建省则有80%的面积(约9.8 万km2)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频次超过20 次,频次超过40 次的面积几乎占全省面积的1/4;广东省有70%的面积(约12.6万km2)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频次超过20次,频次超过40次的面积同样占全省面积的1/4。

表1 部分省市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频次与面积

从叠加结果还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阶梯式结构,由沿海向内陆,热带气旋的影响频次逐渐递减。为了进一步分析,将Mosaic得到的栅格图层转为矢量点(76万多个),用ArcGIS Pro的Near命令计算每个矢量点到最近海岸线的距离,用R读取矢量点的属性表并用ggplot2绘制出图3的散点图,用geom_smooth命令的loess method 进行局部多项式回归(local polynomial regression fitting),拟合出曲线(灰色阴影是95%的置信度区间)。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趋势,热带气旋经过频次低的地方通常离海岸线较远,经过频次高的地方离海岸线近,这个规律在离海岸线100 km 的范围内非常显著。

图3 热带气旋频次与距离关系图

3 台风风暴潮危险性评价

3.1 危险性指标构建

热带气旋带来的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会引起海面水位异常升高,严重威胁到沿海城市的人员和财产安全。因此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潮位是衡量风暴潮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DHI MIKE 来模拟历年的潮位数据;MIKE 是丹麦水利研究所(danish hydraulic institue,DHI)开发的水动力模拟软件。其中的Tide Prediction of Heights 工具可以预测潮位数据。本研究选取北起辽宁省丹东市、南至广西省东兴市的海岸线,在海岸线上均匀布设了1 224 个潮位点,用MIKE 模拟了每个潮位点从1980 年4 月1 日0 时至2016年12月31日0时逐6 h的潮位数据(共53 693条记录)。

图4绘制的是浙江温岭附近,2008年7、8月的潮位变化图;其中蓝点是模型计算出的潮位;从图中可以看出潮位呈现出涨落交替的规律,周期大约为半个月。最高潮位2.39 m,最低潮位—2.79 m;潮位的起伏相对于平均海水面基本上是对称的。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潮位计算方法如图5所示。

图4 潮位变化图

图5 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潮位计算示意图

编写ArcPy代码,调用ArcGIS Pro的Intersect命令找出每个热带气旋影响范围与海岸线的交集,并找出离该海岸线最近的热带气旋观测点,得到观测点的日期信息,例如图5 中的1987 年6 月19 日0 时,然后根据日期信息和交集内潮位点的编号,到MIKE 生成的潮位文件中查询对应潮位点的潮位。基于潮位数据,本文提出下面的公式来计算潮位点的风暴潮危险性。

式中,H为危险性Hazard;数字3为危险性,由3个指标计算得到,这3个指标是风速V(m/s);中心气压P0(百帕);潮位tide(m),潮位指标采用了指数的形式,目的是避免出现零值和负值,同时适当增大潮位因子的权重。因此,风速越大,气压越低,潮位越高,则风暴潮的危险性指数也越大,在现实中对应诸如大风吹倒树木、房屋,海水淹没码头、城镇、村庄的灾祸。

3.2 沿海台风风暴潮危险性分析

对于影响大陆的227 个热带气旋,依次做上述的处理和计算,将每个潮位点的危险性指标累加起来。然后根据行政区将海岸线分段,再计算各段海岸线上的潮位点危险性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海岸线的危险性综合指标。

根据综合指标,将海岸线按照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分为6 个级别,依次从低到高。结果显示,从北到南,风暴潮危险性综合指标总体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从浙江省开始,海岸线的危险性指标都大于17,属于4、5、6 级别,并且呈现高低错落排列的格局。表2 列出了危险性综合指标在30 以上的沿海城市,共有11 座城市,有5 座城市来自广东省,并且其中的4 座城市:湛江市、茂名市、江门市、阳江市排名前4 位,危险性综合指标均在40 以上;这4 座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也是彼此相邻的;广西有三座城市: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危险性综合指标从高到低,并且也是地理位置彼此相邻。福建的福州市排名第8,危险性指标达35.2;浙江的台州市、温州市分别排名第9、第10位,这两座城市一北一南彼此相邻。总体上看,广东、广西两省受风暴潮的影响最大。

表2 风暴潮危险性综合指标大于30的城市

4 结论与展望

热带气旋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分析单个具体的热带气旋,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众多的历史热带气旋,则需要用简化的方法。从GIS 的角度看,热带气旋可以抽象为点、线、面对象,点是热带气旋的中心,线是热带气旋的移动路线,面是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从危险性的角度看,“面”是最重要的特征,其大小代表了热带气旋的影响级别。本文基于历史热带气旋的尺度资料,用球面线性内插和GIS技术生成了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对1980—2016年,登陆中国沿海地区的227 个热带气旋进行了空间分析,得到了对应的影响范围与频次信息。从分析结果看,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省受热带气旋影响的范围大、频次高,其中福建、广东两省受影响最甚。论文也从风暴潮的角度分析了各海岸线的危险性,借助MIKE 软件估算出了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潮位,并提出一个计算风暴潮危险性的公式。从计算结果看,广东、广西两省的海岸线受风暴潮的影响最大。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热带气旋影响范围的建模不够精细,只考虑了某个风速的风圈半径;没有考虑风强度和降水因素[12]。所提出的热带气旋危险性指标,其适用性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说明的是,危险性指标高,并不一定代表造成的损失大。虽然热带气旋的产生和登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可以做好防护工作,尽量减少损失。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承灾体的防潮能力、易损性[11],例如海堤建设、应急预案等,进一步从风险的角度分析热带气旋灾害。

猜你喜欢

风暴潮潮位海岸线
基于距离倒数加权的多站潮位改正方法可行性分析
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影响的近海风暴潮过程
唐山市警戒潮位标志物维护研究
防范未来风暴潮灾害的绿色海堤蓝图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暴潮临近预报
多潮位站海道地形测量潮位控制方法研究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基于改进的OLS-RBF模型的感潮河段潮位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