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2024-03-04舒雪萍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650031
舒雪萍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650031)
生物学作为对生命行为的探究,其课堂学习涉及众多实验和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并帮助其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念阐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定位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者,而教师则转化为知识与技能的引导者与协调者。这种教学主要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类“任务”,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促进知识与理论的交融,以及锻炼学生创新与科研思维的目的。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任务的设置取决于学情的精准判断,以保证每项任务的挑战性恰到好处,既不因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学生感觉无趣,也不因任务过于复杂使学生感到挫败,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内驱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拓宽思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任务在生物任务驱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先导和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参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观察种子结构”为例,具体课前任务如下:
表1 观察种子结构的课前任务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堂将设计好的自学任务推送给学生。在接收任务后,学生会受到任务本身的驱动主动对生物教材进行学习,在具体任务实践中对旧知进行迁移和应用,对新知进行探索和整合,并将学习任务成果记录并上传到在线平台。这种学习方式既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又能让教师在课前综合评估学生的自学成果,以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针对性地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下,学生学习的深度与持续性往往同特定的教学情境紧密相关。这个情境要与学生即将面临的实验任务相呼应,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当学生探究兴趣被充分唤醒后,问题导向将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持续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在执行生物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情境和生物实验核心问题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深入挖掘、理解生物实验的探究目的。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观察种子结构”为例。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通过课前任务了解了植物的生命周期和一些基础的生物学概念。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教师可在导入环节巧妙结合日常生活,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记录的不同形状的种子和种子萌发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问题:“种子的形状各式各样,但是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幼苗,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 为什么说种子是新生命的开始? 让我们一起探究种子的内部结构。”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已经浸泡过的种子,尝试描述种子的内部结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种子结构的重要性,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是开展合作探究,解决学生实验疑惑。在生物教学领域,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分享观点以及通过集体智慧解决问题的平台,是学生促进思维深化、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种子植物的结构”时,教师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实验任务:“请与你的小组成员合作,使用提供的材料用具和不同种子样本,完成实验观察记录,深入探究种子的内部结构。”种子结构实验探究记录表如下:
表2 种子结构实验探究记录表
在任务发布后,教师为学生提供20分钟的探究时间。期间,大部分小组参考教材中的图解和描述,结合自己对种子的初步理解,提出实验方向和观点。学生在对比、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了认知,明确了实验的步骤和目标,然后开始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各个部分,如实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与组员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并解决了一开始的疑惑。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倾听学生的讨论,观察其实验进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种子结构的深入认知,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三是成果展示交流,强化学生实验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的成果并不仅仅包括实验的结论,还包括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的认知与技能。为让学生充分领悟这一过程中的所得,生物实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环节显得尤为关键。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观察种子结构”为例。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交流,通过他人的视角重新评估与审视自己的工作,复盘自己与组内成员实验期间的不足。在这一环节,教师先是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种子的结构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机挑选学生利用实验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及种子的胚、胚乳、种皮等结构的作用。这为教师深入讲解种子各部分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契机。教师可带领学生继续探讨:“种子在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中会展现出怎样的适应性? 种子的休眠机制又是如何确保其生存与繁衍的?”等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由此可见,这种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种子结构的知识,扩展其对实验认知的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表达能力,为后期生物实验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延伸任务:驱动学生知识迁移
在教学中,尽管理论构建是基础,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是确保学生深度理解和持续学习的关键。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观察种子结构”为例。该部分主要让学生对种子的基础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知识深化与迁移,教师设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延伸任务:设计“人工种子”,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教师创设情景:“你听说过人工种子吗? 对于一些不能产生种子的特殊植物可通过人工种子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人工种子应包括哪些结构才能萌发呢? 请你与小组成员合作,在图纸上画出你心中的人工种子的结构。”学生完成设计后,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设计的人工种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人工种子的基本结构:人工种皮、胚状体、人工胚乳,并提供实验材料,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尝试自制人工种子。
在学生设计和制作人工种子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纳一种更加开放、观察性的姿态,系统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轨迹,识别学生的潜在需求,同时为生物教学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反馈。此任务设计的核心不只在于对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测验,其深层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洞察种子在生物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与微观两个维度,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全面的认知。任务完成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与分享构建知识网络,刺激其对生物学科的持续探索,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对比各种观点,进一步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实验任务都成为驱使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通过“小任务”的实践,学生既掌握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又提升了自身批判性思维、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真实、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并为其高中生物学习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