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全球垫底,欧洲人咋想的
2024-03-03范一骥
范一骥
2023年2月14日,法国巴黎,一对情侣手持心形气球在埃菲尔铁塔前合影
教皇圣约翰·保禄二世在著作《人类爱情论》中曾说过:“婚姻是上帝爱的象征,在这种爱中,夫妇被召唤去参与那个创造性和救赎性的爱。”时下天天讲爱与和平的欧洲年轻人,却对教皇的“上帝的号召”不是那么感兴趣。比起去参与上帝对人类的大爱,他们更愿意享受蜗居在都市里的大城小爱。
根据2021年的统计,在每千人中,意大利的结婚人数为3.2,法国、西班牙为3.1,葡萄牙为2.9,均属于世界后15位。晚結婚乃至不结婚,在欧洲社会逐渐习以为常,曾经像吃饭、睡觉那样,具备必要性的婚姻,如今在欧洲年轻人中更像是一个鸡肋,“结婚挺好,不结更好”是很多人的想法。不过当你走上街头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他们给出的理由,则是丰富多样乃至千奇百怪。
我的波兰好友Lucyna认为,不结婚,是因为年轻人开始获得更多的知识,开始懂得“形成一个好家庭”的艰辛,所以,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未来的好丈夫、好妻子,而不是迫于种种压力去草草结婚。
我的比利时好友Wim,不结婚理由又不一样:没时间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去。“我有太多的计划了,我需要上班、需要去工作坊发展自己的爱好,每周五晚上是我的约会之夜,不过其他时间我不希望我的女朋友打扰到我,结婚暂时不在我的人生规划中。”
比利时女孩儿Izra则更加直接:同居就挺好的,为啥要结婚呢,结婚可太可怕了。
冷漠、排斥乃至一丝恐惧,是他们对婚姻的态度。欧洲的年轻人为何和婚姻渐行渐远?
电影《拍拖故事》剧照
在大部分欧盟国家,合法同居和结婚的法律效力是一样的。
在法律层面上来说,对于欧洲人,结婚真的没有必要。在大部分欧盟国家,合法同居和结婚的法律效力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就是死后的遗产继承上,不过这就不关年轻人什么事了。
在欧洲,同居在一起就可以被认定为一个家庭,同居的情侣以及他们的子女,和结婚的夫妻在法律上享受着一样的权利,他们的个人所得税也会出现在一张税单上。既然结不结婚没太多差别,那么又何必大费周章去操办婚礼呢?结婚,对于这里的年轻人来说,更多是作为惊喜的一种存在。我的同学Bieken就在毕业典礼上接受了自己同居5年的男友的求婚,她喜笑颜开享受着这份惊喜。但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对同居多年的情侣只是在资产表上多了一对戒指而已。
除了法律的因素,高度城市化以及欧盟一体化是年轻人结婚率低的另一个原因。和中国一样,毕业后的欧洲年轻人,也会向往跑到当地的“北上广深”去闯荡一番。在过去,法国人会蜂拥到巴黎,德国人会聚集在柏林,波兰人会往华沙跑。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过去罗马尼亚人只能去布加勒斯特,而今天,他们可以去巴黎、可以去布鲁塞尔,他们可以去欧盟的任何一个角落去发展自己事业,或者说“藏在那里”。
过去的欧洲小城市林立,大都会的虹吸作用不是那么强烈。年轻人高中毕业,然后找工作,然后结婚,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是常态。但今天,欧洲的大都会越来越多,年轻人向往那里的工作、那里的便捷以及那里的“不羁放荡爱自由”。远离故土对于他们来说是解脱,这其中也包括来自家庭的对于结婚要求的束缚。
Csilla是匈牙利人,她来伦敦已经有8年之久了,蜷缩在一个小公寓楼里的她,和国内那些北漂一族并无差异,她会约会,但不会考虑结婚。她坚定地相信,“在伦敦,你可以实现你想要的一切”。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风光
不过在欧洲,即使是在小城市,也有着大量的年轻光棍。Steven是我在比利时的第一个房东,他居住在人口不足3万的比利时小城Temse。在这里,他拥有独门独院的房子,有着自己的车,以及和他相伴的一只狗。他把自己其他的房间用作青旅出租,给自己留一个卧室。年近40的他丝毫不在意结婚的事情,喝啤酒、看电视、上班,千篇一律的生活也不会让他感到乏味。
每周四他的妈妈会来他家进行大扫除,对于孩子不结婚的事情,妈妈表示“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今年32岁的克里斯朵夫,生活在波兰的中型城市卡托维兹,他有一个准女朋友,两人会在假日一起出来玩,平时各自过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住处离父母所在的公寓楼只差两条街,有时候他也会把这位“女朋友”带回家,不过父母对于儿子的婚姻从来不多加过问。在欧洲,婚姻不是大事,只不过是两个相爱之人的一个小惊喜,家庭的压力也许有,但微乎其微。毕竟在这里,当你高中毕业找到工作以后,你就可以被“扫地出门”了。
没有法律的束缚,没有家庭的压力,似乎婚姻在欧洲是很自由的。但事实却是,在欧洲,离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离婚难也是很多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的原因。欧洲在历史山有着漫长的中世纪,在那个时代,教会控制着包括婚姻在内的整个社会,走进教堂获得祝福也成为了婚姻获得认可的唯一方式,而婚姻在那个时代也被认为是接近上帝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才会说“婚姻是神圣的”。
离婚难也是很多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的原因。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欧洲的世俗社会逐渐强大,教会的势力开始衰微,但即使如此,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当下欧洲实际上没有政教合一的国家,但社会运行的体系则是双轨制。如果情侣想要结婚登记,既需要去市政厅进行登记,也需要去教会接受祝福。同样如果想要离婚,市政厅这边很容易,但是教会则不会轻易让他们离婚。除非一方证明另一方出軌,并且人证物证俱在,并且对方承认自己确实出轨。只有满足所有的条件,教会婚姻才能够解除。
有些人为了结束教会婚姻,和神父长谈,找朋友搜集证据,旷日持久的准备以后,才能离婚。而有的人则干脆对教会婚姻摆烂,不爱彼此的夫妻去市政厅办理离婚手续,而在教会的眼里,由于程序繁琐,他们依然是“上帝眼中的夫妻”。然而,在欧洲人的意识中,教会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市政厅只不过是去“领个证”。同样,正是因为欧洲人的概念里婚姻过于“神圣”,也让他们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前,不敢轻易走进这一殿堂。
教会婚姻的难点还不止如此,假如一方信教一方不信教,那么不信教的一方,需要接受为期一年的“教法问答”,考试通过以后在次年的复活节受洗,这才能算是自己人,最终便可以和相爱的人结婚了。
年轻人不结婚,各国政府依然是感到深深的担忧,出台了一揽子鼓励计划。在比利时基督教社会党上台期间,他们为结婚生育的夫妻提供了诸多福利,同时他们还对光棍实行了“严厉制裁”。但是“制裁措施”往往是需要缴纳更多的税,而同居情侣或夫妻,不仅会缴纳更少的税,而且由于他们年终会出现在一张税单上,因此会共享彼此的最低豁免缴税。
爱人在欧洲不仅是生活的好伴侣,更是减税的好伙伴。不过欧洲年轻人对这些政策并不感冒,毕竟自由更重要,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坚决不结婚。
直观来看,欧洲年轻人不爱结婚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如果我们仔细翻看数据,则会发现,这也许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是欧洲广大的移民,西欧的街头,特别是那些大城市,你经常可以看到拖家带口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地区的移民,他们热爱结婚,也热爱生育,都有至少三个孩子。
同样,即使在欧洲本土公民内部,生育率也不尽相同。受社会运动和性解放运动影响较深的西欧地区,有着全世界几乎最低的结婚率,比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与之相反,较为传统的匈牙利、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都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高结婚率国家。欧洲年轻人不爱结婚,但是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东欧人比西欧人更爱结婚。
中世纪哲学家阿奎纳认为,结婚意味着生命的繁衍、爱情的获得以及上帝的恩典。在第二次梵蒂冈大会以后,婚姻内夫妻的爱情和生命的繁衍变得同等重要。后来,欧洲人认为,只要能够让双方获得互补性,那就是美好的婚姻。到了今天,世俗的欧洲人认为,即使不在婚姻内,只要彼此相爱就可以。
结婚可以,但要慎重。教皇方济各曾说:“每个家庭都是神圣的,因为家庭是生活的源泉。”随着时代推进,婚姻的涵义在改变,家庭的涵义也在改变。现在的欧洲,夫妻可以是家庭,情侣可以是家庭,一个人和一只狗也可以被定义为家庭。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