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力评价的集聚型村庄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
——以西果园镇王家坪村为例
2024-03-02张志杰
张志杰,唐 红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集聚型村庄是乡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生态环境、村庄自身规模、交通条件、距城镇的远近等因素的影响而集聚化发展所形成的村庄类型[1]。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村庄公权力和市场力量是影响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作用,而乡村公共空间功能的缺失、环境质量的下降、空间的随意利用等是造成公共空间萎缩的内在成因[2]。乡村公共空间,既是乡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乡村多重功能的主要载体[3]。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中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交往、增进社会关联等多重作用,扮演着维系乡村社会发展中乡风民俗传承和乡土文化认同的角色[4-5]。
集聚型村庄公共空间,应是能够兼具村庄集聚的客观形式及社会进一步深入发展需要的空间载体。然而,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暴露出的却是低影响、低利用、低人气、功能欠缺、吸引力下降、类型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环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村民日常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健身运动、文化交流、休闲康养、传统演出等功能严重欠缺,同时也削弱了村民之间的交流,降低了村庄活力,抑制了乡村社会的发展。
乡村活力,指村民对公共空间的认可程度及使用状况,表现为村民进行活动项目的多类别、长时间、高人气、高频次[6-7]。量化分析乡村组成格局中的各类要素,找出影响乡村活力的主要因素,在不改变村庄原有风貌、保留乡村社会人文风俗的前提下,着力于乡村实际发展状况,打造能够满足乡村发展需要、提高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空间类型,助力乡村建设发展。
1 研究方法
活力评价,是一种反映研究对象状况的评价方法[8-9],在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的相关学科中都有广泛应用。
活力评价早期的应用大多来自国外的学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方面的研究,且相关理论体系发展较完善,如扬·盖尔关于“交往与空间”的相关理论[10-11],诺伯格·舒尔茨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关于影响空间活力的相关因素理论的研究等[12]。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如王向彬等[13]从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村落活力值最高,一般传统村落活力值次之,新型村落的活力值最小。增强乡村吸引力、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丰富乡村管理形式是提升乡村活力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对于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还应从使用者行为特征和空间场所特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吕静等[14]从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可达性和吸引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建立空间活动中心能够显著提高整体空间吸引力,完善空间功能和调整业态则能够对局部空间活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适宜的空间尺度和场所围合效果还能够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感。袁艺等[15]以合肥市庐江县大塘中心村公共空间为例,基于微更新理念的指导,探索从小尺度方面精准地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魅力空间。
综上,通过活力评价构建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方法,更适用于集聚型乡村的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不仅能够从乡村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对象获取科学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够着力于实际情况,抓住公共空间更新的本质因素,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与实践应用意义。
2 基于活力评价的公共空间优化方法构建
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研究中主要应用到了两类数据:一是基于PSPL调研法获取的数据;主要运用PSPL 调研法中的地图标记法、实地考察法与访谈法。通过对初步调研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处理,筛选出样本数据,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基于ArcGIS 平台处理的数据;在PSPL 调研法所获取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将人群行为要素和公共空间要素的相关数据导入ArcGIS 软件,运用GIS 技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要素的数据进行关联处理,利用ArcGIS 的空间分析工具,获取公共空间相关要素的研究数据。
2.2 基于GIS 与SPSS 的活力评价分析
2.2.1 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1 结果层的选取。公共空间活力需要长时间且持续性的众多参与者进行公共性活动来维持[16],拟取时间大于等于15 分钟的稳定活动于公共空间的人数作为反映公共空间的活力程度,结果层的最终确定以实际调研活动总人数最多时段的人群分布情况为准。
2.2.1.2 因子层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因子层的选取以整体格局组成要素为依据,将因子即活力影响因子分为景观活力影响因子和非景观活力影响因子,经调研选出的景观活力影响因子有广场、树木、绿地、门前景观空间4 项,非景观活力影响因子有商店、村委会、道路、健身器材、卫生所、戏台、寺庙、祠堂8 项,并对非景观活力影响因子进行归类,即商业设施、行政设施、道路可达性、康体设施、文化设施。
2.2.2 活力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及评价
采用客观赋权法,对上文公共空间格局数据库的结果层、因子层数据借助GIS 技术进行获取分析,基于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求取标准化回归系数,对标准化回归系数进行规范化和归一化处理,计算得到各因子权重值。
2.2.2.1 基于GIS 技术的关联数据分析。经过调研实测,公共空间界限边长大多集中在10 ~120 m 范围之内,边长50 m 的空间数量较多,故对公共空间网格化即创建鱼网设置其网格单元为50 m×50 m,通过将鱼网层与各个要素层(即活力指标体系中的结果层与因子层)进行矢量关联,使所有网格赋有各要素层矢量值。运用属性关联提取各个点要素的数量;采用空间叠加分析下的交集分析提取各个面要素的面积值;采用矢量值提取至点提取栅格图的矢量数据。
2.2.2.2 基于SPSS 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于ArcGIS 平台导出的各活力影响因子的数据值,采用模型:
式中,α0为常数项,表示当所有活力影响因子取值均为零时活动人数的估计值;α1,α2, …,αi为偏回归系数,其数值大小表示各活力影响因子对活力的影响程度。ε 为随机误差,表示由于客观原因没有考虑到的其他因素;当拟合系数(R2)较高、显著值小于0.05 时,获得的模型才有意义。
2.2.2.3 计算活力影响因子权重值。通过SPSS 分析之后获得回归系数,依次对其进行规范化、归一化处理,即带入公式(1~3):
求取权重值,式中的Xi为活力影响因子标准化回归系数;Yi为规范化处理之后的标准化回归系数;Zi为活力影响因子权重。
2.2.2.4 活力影响因子重要度评价。基于上述活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各个活力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假设各因子对活力的影响程度一致,则各个活力影响因子的平均权重,即当因子权重时,则该因子的重要程度高于平均水平,活力影响度较大;当因子权重时,说明该因子的重要程度低于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一半,活力影响度一般;当因子权重时,则表明该因子的重要程度不足平均水平的一半,活力影响程度较小。
3 西果园镇王家坪村公共空间调研分析结果
3.1 案例概况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王家坪村,地处兰州市南郊,村庄处于国道G2201 和G1816 之间,东面和北面均为工业区,西面和南面为耕地(图1),村庄聚落人口集中,现有农户232 户,全村总人口1 163人,其中60 岁以上人口占比31.3%。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人口流失、老龄化加剧、盲目建设及公共空间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图2),是抑制乡村活力的主要原因。
图2 西果园镇王家坪原有公共空间系统
3.2 王家坪村公共空间格局分析
由图3 可以看出王家坪村是典型的集聚型村庄格局,村庄建筑密度较高,道路以中间的村庄主干道为主,巷道依托主干道左右排开,村庄内的公共空间整体分布格局依然依托干道分布于其左右两侧。从公共空间格局组成看,村庄整体格局受到景观层次的影响较大;仅从平面形态看,选择靠近中心区、面积更大且更靠近主路的广场公共空间活动的人群应该最多,但是实际调研结果并非如此,由此可知目前公共空间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更新。
图3 王家坪村公共空间格局示意图
3.3 王家坪村活动人群组成分析
在对王家坪村进行实地调研时,于2021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期间,分别在各个季节中除特殊天气状况外随机选取工作日和节假日各两天进行实地调研(表1)。
表1 王家坪村各季各时段活动人群数量统计
依据上述调研数据,发现工作日和节假日各时段活动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求取各时段的平均数,获得王家坪村四季各时段活动人数变化情况(图4),由图可以看出王家坪村活动人数最高点是春季16 点至18 点之间,进一步对比该时间段内工作日与节假日活动人群数量,发现公共空间高人气时间段为节假日16点至18 点间(图5),故将春季节假日16 点至18 点间活动人群数量作为结果层。
图4 王家坪村四季各时段活动人群数量变化
图5 王家坪村春季各时段活动人群数量统计
3.4 建立王家坪村公共空间格局数据库
在ArcGIS 中提取结果,具体提取方式如下:将所有公共设施要素及树木,提取为点要素,统计其数量,将广场、绿地、门前空间提取为面要素,统计其面积,将乡村主干道与巷道提取为线要素,计算其道路可达性(表2),并进行矢量分析(图6)。
表2 王家坪村公共空间格局要素数据统计
图6 王家坪村道路可达性分析
活力影响因子矢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村中心区域的可达性较强,可达性变化趋势由主干道向两端逐渐减弱,整体可达性呈现内强外弱的特点。
4 王家坪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
4.1 活力指标体系
将样本时段内稳定活动人群数据作为结果层数据,以公共空间格局组成要素分布数据作为因子层数据(表3)。
表3 王家坪村公共空间活力指标体系
4.2 活力影响因子权重
基于上述结果层与因子层的确定,运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求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所得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并对该系数进行进一步处理获得各个活力影响因子的权重值。
4.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表4 是对王家坪村相关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模型摘要信息;表5 是王家坪村的方差分析表,当显著值小于0.05 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王家坪村对应模型的显著值小于0.05,则此模型具有意义;表6 为王家坪村的回归系数表,其中显著值小于0.05,表示该因子对活力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作用;显著性值小于0.01,则表示该因子对活力度影响具有极其显著性作用。
表4 王家坪村模型摘要
表5 王家坪村方差分析表
表6 王家坪村回归系数表
从王家坪村回归系数表可以发现广场、文化设施、道路可达性的显著性值P<0.01,属于极其显著性影响因素,对村庄活力度的影响最大;树木、门前空间、商业设施的显著性值P<0.05,属于显著性影响因素,对村庄活力度的影响次之;绿地、行政设施的显著性值P>0.05,其值都大于模型构建中统计学意义上的参考值0.05,故其显著性影响特征最小,可在更新过程中适当作为参考。
4.2.2 活力影响因子权重及评价
基于上述获取的活力影响因子标准化回归系数,对其进行规范化、归一化处理,求取的各活力影响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对活力影响因子进行量化分级,进一步判断影响因子对村庄活力的影响情况(表7)。
表7 王家坪村活力影响因子评价结果
从活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公共空间、各类设施和植被这三大类活力影响因子对村庄活力的影响值分别为47%、37%和16%,广场空间与门前空间这两个乡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力影响值总和明显高于设施类和植被类的活力影响值总和,故应重点对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
5 王家坪村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
以活力评价结果为依据,从营造多元公共活动空间、优化点状公共空间布局、提升公共空间环境三个方面,开展集聚型乡村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的研究。
5.1 营造多元公共活动空间
以村居生活为导向,服务乡村社会为主旨,合理划分活动区域,为村民提供多种公共空间类型(图7),满足村民对不同空间的使用需求。对此在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应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和交流习惯,丰富乡村公共空间类型,契合乡村生产生活特色。结合调研可知,村民的日常活动主要围绕农活和处理家务而展开,因此,公共空间在打造的过程中,除了可供短暂的停留休憩外,公共空间也需亲民化、生活化,并完善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强化对场地的功能设计。结合村庄原有布局结构,将村域划分为体育运动区、居民生活区、生活交流区、商品百货区四个主要区域,依据区域划分及村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在相应的区域分别设置运动型公共空间、游览型公共空间、休憩型公共空间、服务型公共空间、商贸型公共空间,多元的乡村公共空间为村民的生活社交提供了可选择的平台,有利于村民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项目,深化村民间的交流,提高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图7 王家坪村多元空间营造示意图
5.2 优化点状公共空间布局
在本文的乡村公共空间格局中,点状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农户门前空间、商店门前空间、卫生所门前空间、寺庙门前空间和祠堂门前空间五类,依据村落集聚的空间特性、村落体量的大小及目前已自然形成的门前公共空间格局基础和村庄格局的现状及村民对门前空间使用的活动规律,结合王家坪村农宅和各项设施依托主干道在其两侧纵向排列布置而形成的以村庄主干道为主轴的整体村庄格局,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更新。一是将村庄中心区域集中分布的商店门前空间、卫生所门前空间和寺庙门前空间连片,组织成一个综合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二是针对其他门前空间,以10 户人为一个小单元,在原有的空间格局基础上对点状空间的空间位置及数量做出调整,形成棋盘式点状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形式(图8),使得门前公共空间节点能够平衡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从而加强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引导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乡村公共生活之中,从整体上提升村庄活力值,助力乡村发展。
图8 王家坪村点状公共空间布局示意图
5.3 提升公共空间环境
根据对王家坪村公共空间的调研,村内基础设施与绿化景观亟需改善,主要从基础设施与景观化方面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在更新设计中,更换已经损坏的座椅座凳,替换为桌椅一体式座凳供人们进行打牌、交谈、下棋等不同活动,在大树下配置树池座凳,材质主要采用木材、石材,提升景观效果;对于场地中的树池、花池等的绿化在植物选择上尽量以花卉与蔬菜相结合的方式,即能使空间的环境效果得到较大提升,也能满足村民对土地的利用。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空间中的健身设施及儿童游乐设施,增加空间中的活动项目,吸引更多人群,激发空间活力;考虑到老年人出行,在无障碍设计中将台阶与坡道结合并增设护栏;卫生设施方面,对公厕墙面进行粉刷,公共空间中均配置垃圾桶且进行环保知识彩绘,做到美观整洁;此外,对村内的商业招牌、导视牌进行设计,体现具有乡村特色的内涵与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