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语言形式
2024-03-02张国红
□张国红
工笔画是中国人物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经过时代变迁后,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工笔人物画与写意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语言形式进行探讨。
一、线条的语言
中国画追求“以形写神”的审美,而线条则是连接形与神的关键纽带,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意念,展现人物或物象的灵魂。线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描绘的工具,更是表达心意、传达情感的媒介。
当代工笔画的线条艺术继续承袭这一优美传统,但又在探索中开拓出独特的创新面貌,其延伸和发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写实的线条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一直富有写实性,能够精准地捕捉人物的内在与外在特质。线条不仅仅是为了呈现物体的外观,还能更加深入地表现物体的质感、体量和空间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画家会深入观察和分析每一个人物,从外部特征中提炼出最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内在形象,并通过线条展现出来。这种细致的观察使线条不仅承载了造型的功能,更通过长短、粗细等变化展现了不同的形态和质地,甚至传达了人的精神状态。
古代大师如张菅和李公麟,都以他们的线条技巧脱颖而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便是反映了细腻的质感与体量的典范。张菅以其线条刻画出丝绸的触感和垂直性,同时呈现了头发的柔韧;而李公麟则通过他的线条技巧完美地结合虚实,展现了人物的外观结构和生动的气息。
而在当今时代,受更强烈的写实影响,这些传统的线条技法仍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但带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何家英的作品便是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例证,其吸取了东西方的线条之长,将它们巧妙地结合,使得作品既有传统的美感,又充满了西方的写实观念。而李传真则从写实出发,强调线与面的结合,赋予画面更为丰富的现实感,再次证明了写实性线条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写意的线条
线条在绘画艺术中不仅具有表现性,更是一种载情的工具。通过线条的浓淡、干湿和疏密,画家将心中的情感和思想注入画中,使其变得鲜活多彩。在这一过程中,线条成为表现画家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的直接载体。
例如,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所追求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线条理念,塑造了一种独特、古拙而夸张的艺术气息。纵观当代,画家徐乐乐与庄道静都对此进行了巧妙的延续和创新。徐乐乐的线条流畅而不失传统风韵,又融入了一种更为洒脱的情趣,而庄道静则善于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和色彩处理,凸显出线条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工笔画中也体现了线条的主观化,有时它甚至被淡化或消除,使之成为画家独特创新的象征。
二、造型的探讨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念,将重点放在了造型上。古代辞书类文学作品如《尔雅》和《广雅》都从不同角度赋予了“画”与形态之间的联系,强调了绘画在早期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当谈及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造型时,它主要可以被划分为两类:对形态的深入理解和基于意象的创造。这两种造型都体现了对“形”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展现了绘画艺术的深厚内涵。
(一)理解型造型的探析
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尤其是那些偏向写实风格的作品,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所谓的“理解的造形”。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对象的逼真描绘,更是通过对对象的理解、总结和概括,来呈现出一种真实且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种写实与生动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两大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受到了西方绘画观察方法的启发;其二,受到中国传统造型精神的引领。因此,画家所绘制的人物既有逼真的特质,同时也富有活力,使观众能够迅速抓住画家试图传达的意图。
(二)意象造型的探索
意象造型在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尚“意”的哲学。《周易》所述“立象以尽意”便揭示了“意”与“象”的深度联系。它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术,更是中国绘画审美的核心。这种造型风格,将艺术形象的直观印象与画家的主观意志融为一体,从而塑造出一个既具有现实性,又带有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
三、色彩的语言
传统中国画在色彩应用上持有“随类赋彩”的原则,这与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有差异。中国绘画不仅是对真实色彩的再现,还追求一种“意象化”的色彩,这反映了画家对生活与存在的深入感悟,以及他们试图捕捉的精神内涵。色彩在此不仅是为了还原外部世界,更是为了表现内心世界。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达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受到东西方色彩哲学交融的影响,它诞生了多种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色彩语言方式。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的层次,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一)色彩之变革:重彩风格的探索
重彩风格大致有以下三大类别:
第一种是深受中国传统重彩画影响的作品。画家唐勇力的作品便是此类作品的典范,作品的色调受唐代敦煌壁画的启示,画面充溢着厚实与力量,同时又带有浓郁的历史与神秘氛围。
第二种则倾向于日本绘画的风格,强调色彩的层次感和厚实度。这种绘画追求颜色的多样性与深度,并通过细腻的肌理处理,赋予画面丰富的质感。
第三种是融入了西方色彩观念和构成理论的表现主义重彩。这种作品善用大面积的纯色,为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作者的个性与情感,也见证了当代艺术家不断创新的决心与勇气。
(二)色彩之微妙:灰调风格的魅力
灰调风格以其特有的灰色调为主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学习中,曾对“高级灰”有过深入的了解,它强调色彩的纯度不在于饱和度,而在于细腻的灰色表现。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的认同。
现代画家致力于发掘色彩的多种可能性,而灰调风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此风格所赋予的画面色彩既有深度,又能微妙地捕捉到人物的情感波动,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许多画家更是巧妙地利用灰调来勾勒自身的情感世界,有的注重光影的变化,有的则偏向于轻描淡写的线条,充分展现了灰调之美。
(三)色彩之淡雅:淡彩风格的趣味
淡彩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以墨色和透明色为核心,回避浓重石色的绘画技巧。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朦胧、清新的美学境界。近年来,这种风格在当代工笔人物画领域逐渐受到青睐,代表了当代画家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风格的作品犹如一股清泉,给观者带来宁静和舒缓的视觉效果。以徐华翎为例,其作品的色调简洁、淡雅,构筑了一种纯洁、模糊和遥远的审美体验。
四、构图的语言
构图,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常被形容为“经营位置”。它对画面的整体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画家在捕捉某一形象的灵感后,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布局,如何使其在画面中的定位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其情感和意境。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往往具备最为出色的构图技巧。当代工笔画家在继承这些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使构图更加富有创意和新意。对比传统工笔人物画,现代工笔人物画更加注重形式感。这种形式感赋予了构图更高的地位,使得整体画面更具现代感,更具有吸引力。
(一)生活化的构图
当构图源自生活时,便拥有了独特的真实感与亲近感。艺术家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并概括出来的画面,是对周遭环境细致观察和深入感受的结果。这种从生活中汲取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证明。
以罗寒蕾的工笔人物作品《别迟到》为例,它呈现的是一个简单而寻常的清晨场景:一个母亲正在为孩子做上学前的最后准备,她站在自行车旁,似乎在嘱咐孩子些什么(如图1)。这个日常的瞬间,虽不复杂,却因其所具有的生活气息而显得尤为动人。这种构图具有简约、真实和朴素的特性,能够直击观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图1 罗寒蕾 《别迟到》
(二)形式化的构图
当构图融入了画家的设计思维和意图,便会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化特征。这种构图不仅是画面的组织,更是艺术家深思熟虑的产物,旨在传达特定的艺术观念或思想。通过使用各种技法,如图像的拼接、元素的重组或画面的切割,画家精心营造出一种富有韵律和秩序的美学体验。
五、意境的语言
意境不仅代表了情感与景色的交织,也是艺术家的思维、美学观点及审美追求与外界景观的和谐统一。它涵盖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客观的“境”,二者彼此交融,创造了一种情境相互渗透的审美体验。
在古代,工笔画家更多地采用一种暗示的方式来追求意境,他们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动作与景物,来引导观者进行联想,从而体验画中的意境。而在当代,随着审美观念的变革,工笔人物画家开始尝试更为直接的表现方式,他们追求画面的细致与完美,融合现代的概念、技术和材料,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富有当代特色的意境。
这种现代的意境表现,可以明确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色彩和明暗关系的深入运用,另一方面则是吸收摄影、电影和现代光效等手段,为工笔人物画注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
(一)实景中的意境深度
当代工笔人物画在写实意境的表现上,融会了唐宋时期的传统技巧,并巧妙地结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艺术家们常选取真实的场景,经过艺术加工,让观众在其中感受到意境的存在,以此来强化氛围与情感的深度。
何家英的《十九秋》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该作品选择森林中由光与雾共同营造的梦幻般的场景作为背景,再与画面中的主角相结合,展现出一种遥远、宁静和质朴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写实意境中的深厚感染力。
(二)非写实性的意境
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一种超越写实、更偏向于主观情感表达的意境风格逐渐凸显。画家在此风格中展现出对真实环境的解构和重塑,创作出的画面在造型、色彩以及构图上多借鉴了意象化的展现手法。同时,这种作品在取材上也常常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启发。
蒋采苹的《三月三之夜》便是这种超越写实的意境渲染的典型代表。她巧妙地运用了统一的色调,并对人物的轮廓进行了模糊处理。与此同时,背景与人物相结合,勾勒出月光下温柔、清新和优雅的意境,为观者带来深刻的视觉印象。
总之,当代工笔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上文中从线条、造型、色彩、构图、意境这几个方面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语言形式做出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当代工笔人物画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体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实现了在传承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