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漾湖鱼类群落调查
2024-03-01沈冬冬刘燕山李大命孔力豪王华王彬
沈冬冬,刘燕山*,李大命,孔力豪,王华,王彬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内陆水域渔业资源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7;2.扬州高宝邵伯湖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0;3.江苏省滆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 常州 213100)
长漾湖是2010年原农业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西侧,横跨太湖新城、平望、七都、震泽四个区镇,是苏州市内的第二大淡水湖,全长9.2 km,面积6.8 km2[1]。位于太湖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渔业资源较为丰富,其渔业资源的主要保护对象为蒙古鲌和花[2]。
文献[3-4]对长漾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进行了调查。目前,关于鱼类方面,仅见叶伟[5]在2016—2017年对长漾湖渔业群落特征和食物网结构的调查。现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对长漾湖的鱼类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长漾湖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等,拟为其鱼类资源养护和管理提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
在长漾湖的北部试验区、核心区、南部试验区,设置3 个采样点,分别为S1、S2、S3,见图1。
图1 长漾湖鱼类采样点
1.2 调查方法
于2019年9月(秋)、2019年12月(冬)、2020年4月(春)以及2020年8月(夏),采用多目刺网和地笼采集鱼类。地笼网规格:网目孔径8 mm,全长10 m,前后部分由直径为26.5 cm、间距为17 cm 的4 个钢筋圈组成,中间部分由25 个30 cm×35 cm 的钢筋框组成,进鱼口纵深22 cm。多目刺网规格(以下简称“刺网”):网眼规格为1~5 种,分别为2,3,4,7和10.5 cm,总长150 m,网高1.5 m。地笼和刺网放置时间为12 h。现场采样时,记录时间、地点、渔具类型等信息。样品现场鉴定、测量。采集鱼类的同时,采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测定水温、溶解氧和pH 值等环境指标。鱼类的学名及分类地位,根据《江苏鱼类志》《太湖鱼类志》[6-7]。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生态类型划分
鱼类按栖息水层划分为底层鱼类、中下层和中上层3 种类型;按洄游方式划分为定居性鱼类、河湖洄游性鱼类和江海洄游性鱼类3 种类型;按食性划分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和碎屑食性鱼类[8]。
1.3.2 优势种
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分析[9]。
式中:N——某种类的尾数占总渔获尾数的百分比,%;
W——某种类的质量占渔获质量的百分比,%;
F——某种类在调查中被捕获的点位数占总采样点位数的百分比,%。
当IRI>100 时,为重要种;IRI>1 000 时,为优势种。
1.3.3 鱼类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采用下列多样性指数计算。
(1)丰度指数(Margalef’s index of Diversity,d)[10],分析样品中物种的丰富程度。
式中:d——丰度指数;
S——物种的种类数;
N——各物种的总个体数。
(2)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 of Diversity, H’)[11],基于物种数量反映群落多样性,用于反映种群结构的复杂程度,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多样性指数。
式中:H’——多样性信息指数;
Pi——第i 种物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Pi=Ni/N;
Ni——第i 个物种的个体数目。
(3)均匀度指数(Pielou’s evenness index, J)[12],反映群落中物种间个体均匀分布的程度。
将每个采样点的渔获物作为一个样本来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前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用每个采样点的渔获量相对密度(ind./h)、相对生物量(g/h)来表示资源量的变化。
1.3.4 鱼类群落结构
以各季节不同断面鱼类的生物量为原始矩阵,进行平方根转换以后,利用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各季节不同断面鱼类的组成特征。采用Stress 系数,检验NMDS结果的可信度:Stress<0.1 时,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意义;0.1≤Stress<0.2 时,结果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Stress≥0.2 时,结果不具解释意义[13]。采用Excel 2010、SPSS 13.0和PRIMER 7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使用OriginPro 8.5 和PRIMER 7 软件绘图,站位布设图使用ArcGIS 10.2 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环境特征
长漾湖不同季节的水温、溶解氧和pH 值见表1。pH 值和溶解氧之间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冬季溶解氧含量较低,但pH 值含量最高,春季溶解氧含量最高,而pH 值含量最低;水温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夏季。
表1 长漾湖的水域环境特征
2.2 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生态类型
共监测到鱼类5 目7 科25 属32 种,鲤形目鱼类25 种,占78.13%;鲇形目3 种,占9.38%;鲈形目2 种,占6.25%;鲱形目和鳗鲡目各1 种,各占3.13%。鲤科鱼类有24 种,占据75.00%,优势明显,其他各科种类数均不超过3 种。在季节上春、夏、秋、冬分别采集鱼类25、18、19、20 种,春季种类最多,各季节种类数差异较小。
鱼类的生态类型:按洄游方式,定居性鱼类分别占总数量和总质量的91.54%和62.61%,河湖洄游性鱼类分别占6.10%和37.25%,江海洄游性鱼类分别占2.36%和0.14%;按栖息水层,中上层鱼类分别占总数量和总质量的75.11%和62.91%,中下层鱼类分别占14.18%和21.09%,底层鱼类分别占10.71%和16.00%;按食性,肉食性鱼类分别占总数量和总质量的80.57%和47.20%,杂食性分别占6.38%和14.28%,植食性分别占2.13%和3.52%,浮游生物食性分别占5.53%和34.29%,碎屑食性分别占5.39%和0.71%。鱼类种类及生态类型见表2。
表2 调查中出现的鱼类名录及生态类型①
2.3 鱼类优势种组成及群落稳定性变化
2.3.1 优势种组成
表3 为各频次调查中IRI≥100 的鱼类种类分布。按照IRI≥1 000 时为优势种,长漾湖全年的优势种为刀鲚、达氏鲌、鳙、花、鲢和似刺鳊,第一优势种为刀鲚。秋季和冬季优势种均有4 种,分别为刀鲚、达氏鲌、似刺鳊和黄颡鱼,以及刀鲚、达氏鲌、鲢和翘嘴鲌;春季,优势种为花、刀鲚、似刺鳊、鲫、鲢和鳙7 种;而刀鲚、和鳙3 种为夏季的优势种。根据全年渔获量组成,鳙的生物量最多(占总渔获量的21.06%),其次为鲢、达氏鲌、刀鲚(分别占13.02%、10.88%、10.11%),其他种类共占44.39%。按数量百分比,刀鲚最多(占36.58%),其次为达氏鲌(占18.66%)和似刺鳊(6.11%),其他共占38.65%。
表3 主要鱼类IRI①
2.3.2 资源变化量
鱼类的相对密度、相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从大到小均为:夏、春、秋、冬,见图2、图3。由图2、3 可见,夏季刀鲚和达氏鲌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高于其他3 个季节;秋季的达氏鲌和鲢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低于其他3 个季节;总体上刀鲚相对密度高于其他优势种,鳙相对生物量高于其他优势物种。
图2 长漾湖鱼类相对密度季节变化
图3 长漾湖鱼类相对生物量季节变化
2.4 多样性分析
长漾湖H’、d 和J 分别为1.51~2.19、2.00~3.38和0.65~0.77,见图4。J、H’和d 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均为春季最大,夏季最小。3 个采样点间,各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
图4 长漾湖鱼类四季各指数
2.5 群落结构分析
长漾湖鱼类群落聚类分析见图5。由图5 可见,不同监测季节、点位的鱼类群落相似性均>49.01%;相似性最高的2 个样方为春季S2 点位和夏季S3点位,相似度达到70.00%。NMDS 排序图(图6)与群落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Stress 值为0.14,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
图5 长漾湖鱼类群落聚类分析
图6 NMDS 排序
3 讨论
共监测到长漾湖鱼类5 目7 科25 属32 种,鲤科鱼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78.13%,与叶伟[5]在2016—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种类数38,鲤科种类数占比68.42%),其种类数降低、鲤科鱼类占比较高,而种类数均远低于历史数据(约60 种)。从鱼类生态类型来看,长漾湖以定居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为主,与太湖及其周边水域相似[14-17],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刀鲚资源量丰富,在太湖及其周边水域为优势种,并长期定居,其成鱼以小鱼小虾等为主要食物。
长漾湖4 个季节的H’为1.51~2.19,在“一般”指数范围内(1.5~3.5)[18],表明长漾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处于“一般”水平。长漾湖的H’、d 和J 均是春季较大、夏季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对渔业资源变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监测季节、点位的鱼类群落相似性均>49.01%,表明长漾湖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季节鱼类群落相似性较高,贡献度较高的是刀鲚、达氏鲌、花等定居型鱼类,其中花为优势种。
4 建议
长漾湖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多样性指数在“一般”指数范围之内。与叶伟[5]在2016—2017年的监测结果相比,其种类数和理科鱼类占比,均有一定差异,建议加强渔业资源监测,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为渔业管理提供较好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