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特存在主义思维下的境遇剧规定情境

2024-03-01杨心舟

剧作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境遇萨特存在主义

杨心舟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面临战争的废墟,一切百废待兴,“上帝已死”的观点沉淀到下层,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对人性异化进行思考。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此时正是对社会、人生目的、人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人为何感到不自由等人们在战后所迷惘的问题作出解答,因而很快作为先锋左派思想在世界广泛传播。

一、萨特对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

萨特并非存在主义的开创者,他的前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许多哲学命题上萨特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们的哲学是求同存异的,海德格尔与萨特较为相同的思想是关于“人”这种自为存在概念的思考,按照海德格尔的提法就是“人的实在(human reality)”先于本质,即在无神论之中,一个“人”的诞生并不像其他具体存在的物品一样在诞生之前就被赋予了大概的意义或者用来达成某种目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用剪刀进行了举例,它在被做出之前就被定义,其本质“是使它的制作和定义成为可能的许多公式和质地的总和”,这是先于它的存在的,“人”无法被定义也不会在存在之前就被赋予准确的目的和概念,而是在世界之中展现、生活之后才能给自己下定义,因而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的叙述显然是萨特对于“人”的看法,他将这种看法自然而然地加入到其关于“人”的创作之中。例如《苍蝇》中的俄瑞斯忒斯,在剧目一开始他返回了祖国,此时他的人物形象是纯粹的、难以去概括其想法的,但当他看到在自己的祖国人们惊恐不安,整座城市都处在压抑与死亡的氛围之中,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苍蝇,他遇到的一个年轻姑娘从公主沦为了女仆,而那正是自己姐姐时,他出离愤怒了,杀死了作为背叛者的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她的情人矣癸斯托斯,他也在复仇之后带着成群结队的苍蝇离开了阿尔戈斯城。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就是,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一开始俄瑞斯忒斯本身是没有仇恨的,他的转变来自于有了自己的主观思考规划,他将自己变成了一位“想要”复仇的复仇者,这是出于他意志自发的决定,因此他的存在被定位,既有存在也有本质。而又正是因为存在先于本质,人们就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担负责任。俄瑞斯忒斯也是一样,他在不顾姐姐和众神之王反对选择成为复仇者之后,就沾上了“因果”,因此他必须担负自己的责任,离开了城市带走了那漫天飞舞的苍蝇。显然剧中所谓的“苍蝇”就是对复仇女神的隐喻。如果再代入到此剧本的创作背景之中——二战纳粹德国对法国及法国人民的蹂躏,它也是作者萨特对于维希法国政权的怒斥和对法国人民“复仇”的号召。而这种“号召”同样是存在主义思想中对“人”存在解释的一环,因为我们并不纯粹独立而存在,我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是为其他所有人做出选择。萨特创造人物形象时所思考的并不是角色本人单一特殊化的个体行为,他设置角色做出行为的同时也是在创造他所认为的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样子。

二、萨特存在主义戏剧境遇观

《为了一种情境剧》为萨特在1947年所撰写,文章中说道:“如果人确实在一定的处境下是自由的,并在这种身不由己的处境下自己选择自己,那么在戏剧中就应该表现人类普遍的情境及在这种情境下自我选择的自由。……情境是一个召唤,它包围着我们,给我们提供几种出路,但应当由我们自己抉择。”[1]P148这是萨特对于境遇的解释,而放在具体戏剧作品中则常常需要分开讨论。

萨特所说的“situation”正确的译文当是“境遇”一词。 这个词的含义放在作品分析中一般有:1.剧中某一人物或某些人物所处的境况;2.主要剧情正式展开之前的特定状况;3.表示使生活或艺术中的多种情节得以发展的一定条件和环境的总和。多种境遇通过作者的刻意设置或直接取材现实生活与“以人物的性格、命运、心理为核心处理整体戏剧结构”的“性格剧”做出区分,同时境遇也是“境遇剧”叙事中主要表现的对象,人物性格不过是处于境遇之中的人所做出的反应,更多的功能是作为一面镜子将境遇折射出来。

三、萨特戏剧作品中境遇的设置

萨特存在主义戏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写实性的哲理剧。将因当时时代背景所产生的一类可怖、丑陋、严酷的生活环境作为境遇舞台,用以揭露社会不断产生荒诞事件的缘由,同时歌颂、号召在如此环境下,人所展现“美”“善”等品德,例如《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另一类是具有寓言性质的哲理剧。它会设置远离现实生活的舞台,用抛离现实生活所换来的自由叙事来强化其戏剧哲理性作用,代表作是《苍蝇》《禁闭》等。两种类型改变的是故事性质,不变的是萨特处处强调的境遇设置,不停转换不同的戏剧境遇,将人用一种思维实验的方式受制其中,从而呈现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主义思想下境遇设置的不可或缺性。

《死无葬身之地》为戏剧构建的境遇是极限的,它处于一个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特殊监狱环境中,牢狱中五位队员所坚持的信仰无疑是正确的、自带正义性的,但这无法抵消监狱中面临生与死之间的一切恐懼与痛苦,他们都需要面临选择。如前文所说,在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中人们自由做出相应选择后要担负起相应责任,队员之间都由个人主观意志做出决定并导向最终后果。戏剧中面临抉择的角色想法不一,吕茜用爱来增强自己的勇气;卡诺里在回忆着自己以前成功熬过的拷打;昂利则想鉴别这种强烈的有罪感的原因及忍受这种痛苦的理由,去为他的行动和死寻找出意义;索比埃尽力预先想象出将要发生的情景,因为他的自我感觉与他将要采取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些人选择的道路也是不同的。首先第一种吕茜、卡诺里、昂利、索比埃做出的选择是坚决斗争到底,不向法奸招供,他们用牺牲的行为来成全自己的价值,就如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所认为的“只有付诸行动,以行动来说明”[2]P55。他们原本只是普通的人,却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即使在最后法奸诱供他们承诺放掉其中一人时,他们在招假供上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壮烈牺牲成为不折不扣的英雄。第二种则是选择招供的弗朗索瓦。萨特描写他的形象是懦弱不堪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严肃的乐观主义,承认恶、卑鄙、懦弱等不耻行为,但并不把它们归咎于环境、遗传等外在影响,存在主义者为懦夫画像时,写的是此人将为其懦弱行为负责。弗朗索瓦从一开始处于监狱环境下就丧失了全部勇气,并扬言要供出他们的队长若望,其他四人显然不会让他一人使整个使命前功尽弃,即使他们很喜欢弗朗索瓦,还是选择让昂利掐死他,他的姐姐吕茜也默许了。剧中这一情节的展现就如前文中提到的,一个人的自由选择会对他人的自由选择产生巨大影响,弗朗索瓦的选择侵害了他人,最终铸就了自己的死亡。第三种是队长若望的忍辱负重。他需要继续斗争下去,不能白白送了性命,看到自己的队友饱受欺辱,他内心痛苦却只能选择隐藏自己,将自己贡献于抵抗运动。

《禁闭》是萨特在1945年创作的着重体现他对主体与他人关系思想的寓言式哲理剧。作为一个寓言性质的戏剧作品,其规定境遇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西方宗教中地狱的概念。地狱是西方文化中一个极其常见的场景,中世纪的宗教剧开始就有大量对它存在的描写,人们对它的印象无外乎阴森恐怖、刀剐火燎。《禁闭》中对地狱的描写是颠覆性、解构性的,布景只是简单的一座第二帝国样式的客厅,有着永不会熄灭的电灯、三把躺椅。如此普通的环境可以看出萨特对于地狱的设计虽然带有隐喻、刻意安排,但总体目的显然是弱化地狱场景元素,力求不用场景本身的可怖来替代萨特所想要表达的在“他人”注视下不断异化扭曲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恐惧感,宗教中肉体上的酷刑被萨特替换为了精神上的剥削与拷问。处于如此境遇中,三人的焦躁、不安再加上三人各自心怀鬼胎使进一步的矛盾激化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除了地狱场景的构建,伊内丝、加尔散、艾丝黛尔三个鬼魂所形成的互相追逐的三角关系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三人并非一开始被听差带入房间之后就瞬间形成了三角关系,而是有一套完整存在主义哲学逻辑在其中塑造。首先被听差带到房间中的是加尔散。虽然他一直以不耐烦、嘴巴不停地对听差进行询问来掩饰自己害怕的情绪,但显然他此时的心情更多处于来到新环境的不安和自己曾做错事的焦虑之中,甚至主动问起刑具、烤架、水刑漏斗。很快听差就带来第二个人伊内丝。此时境况就完全不同了,伊内丝一进来就把加尔散认作了地狱中的行刑官。加尔散听到了她的这种言论感到不满,因而激起了加尔散希望重塑伊内丝对他看法的想法。加尔散念叨的镜子也是一种隐喻,它代表着准确的自我审视和自我主体价值判断,此时的他们都没有这种能力,加尔散因而重视伊内丝作为以他为主体为出发点的客体看法,这是他们开始互相折磨的开端。伊内丝仅仅因为加尔散的“礼貌”却触碰了自己面部的行为就开始进行攻击,争端由此产生,此时听差加入了第三个鬼魂艾丝黛尔。加尔散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他不是行刑官,艾丝黛尔显然不赞同加尔散恶意揣测自己的想法,馬上进行了驳斥。随后三人正式坐下来认识,艾丝黛尔询问他们的死因,三人不约而同地隐瞒了真相。这就涉及到了存在主义思想中人们在面对自己和他者时欺骗与自欺的两个特点,欺骗他人的动机来自于他们做出坏事从而产生无法掩盖和逃避的内疚感,为了不让他者对此进行“注视”或者说“观察”,他们自然会选择欺骗。而自欺来自于他们内心是无法逃避不安的情绪,他们需要掩盖自己的痛苦选择欺骗自己,选择一个自己相信的事实并用它面对他者的“注视”。从此刻开始,三人用谎言、戳破谎言引起争斗的相处,互为他人的行刑官被禁锢于地狱之中。

人与人之间人物关系上的联系同样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境遇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与近现代许多伟大的戏剧家一样,萨特在创作戏剧作品的同时也是思考研究哲学问题的大师,他们的创作都并非无源之水,他们在进行戏剧创作以前便有了自己的哲学世界观,戏剧创作是他们表达哲学思想的一种方式,也利用哲学让他们的戏剧文学艺术水平达到丰富内涵。因此了解萨特的哲学主张、境遇中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且正确地了解其戏剧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萨特,施康强译:《萨特文选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

猜你喜欢

境遇萨特存在主义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境遇与对策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治理面临的境遇与挑战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