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数3 900时三维带齿圆柱流场特征
2024-02-29林海花孙承猛孙洪源
赵 通, 林海花, 孙承猛, 焦 波, 孙洪源
(山东交通学院 威海校区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0)
0 引 言
一直以来,圆柱绕流问题是流体力学中的经典问题,其揭示涡的产生、脱落、消亡等复杂的流动现象。国内外学者均对此展开一系列研究。从二维流动开始:DOU等[1]在低雷诺数Re下研究二维平行壁面的圆柱绕流问题,揭示卡门涡街机理,发现在定常流动条件下,尾流区域的涡并不影响卡门涡街的产生;SINGHA等[2]对二维圆柱绕流流场中靠近壁面的旋涡脱落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在非定常旋涡脱落状态下,尾流模式与卡门涡街相反。在三维圆柱绕流研究上:KRAVCHENKO等[3]在Re为3 900时对三维圆柱绕流展开数值分析,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并采用基于B样条的高阶精确数值方法进行求解,验证了该方法在研究尾流中的准确性,但未说明圆柱绕流的三维效应;王亚玲等[4]用CFX-4研究当Re=1 000、10 000时圆柱绕流的三维效应,发现相对于二维圆柱绕流,当Re较小时三维效应并不明显,当Re较大时圆柱绕流有明显的三维效应,沿柱体不同截面的升阻力系数均不相同,与二维圆柱绕流结果也不相同;WORNOM等[5]用大涡模拟当Re=3 900、10 000、20 000时的流动特性,所得结果与以往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发现网格密度对高Re的数值模拟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乔永亮等[6]用大涡模拟对Re=3 900时三维圆柱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数值方法的正确,也发现在沿圆柱轴向上的三维效应;端木玉等[7]在Re=3 900时采用大涡模拟对三维圆柱流场进行分析,发现三维圆柱绕流有着很强的三维和湍流效应,并在靠近圆柱尾流区观察到U形速度分布。在有限长圆柱上:DOBROSELSKY[8]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高Re下圆柱绕流流线变化,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法观察涡流长度和速度的变化,发现随着Re不断增大,最大回流速度、回流长度、涡流之间的距离都在减小;GAO等[9]对有限长圆柱进行数值模拟,观察其流场特性如压力系数等,并将其与无限长圆柱绕流进行比较,发现其与无限长圆柱绕流有很大差别,譬如有限长圆柱自由端生成的旋涡与尾流相互作用形成4个螺旋旋涡,尾流形状也受到长宽比的影响等,流场特性更复杂。
尽管对于在较高Re下的三维圆柱绕流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是围绕规则圆柱体展开的研究。在实际工程中,海洋结构物不全是规则圆柱体,还存在方形、椭圆形等更复杂的钝体结构。对此,丁九峰等[10]采用PIV技术研究凹坑表面圆柱尾流特性,发现凹坑结构削弱旋涡脱落过程。SOHANKAR等[11]采用层流模型研究方形柱体在Re=40~200时的流动特性,发现在不同入射角度(0°~45°)下,涡的分离情况不同,流场也有很大的差别。ZHU等[12]研究近壁面对椭圆周围流动的影响,发现在稳态流动过程中椭圆绕流的尾流由2个不对称涡流组成,且间隙比的降低抑制其下部的椭圆涡流脱落。李寿英等[13]在Re=8.28×103、8.28×104时对斜、直圆柱采用CFX层流模型直接对N-S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对平均压力系数等进行分析后发现,相对于直圆柱,斜圆柱的平均阻力系数更小。ZHAO等[14]研究不同Re下倾斜三维圆柱体的旋涡脱落,观察倾角为0°和45°时的流场,发现当倾角为45°、Re=700时,其均方根升力系数接近来流角为0°时的均方根升力系数。对于其他不规则三维钝体:XU等[15]在Re=3 900时研究波浪形三维柱体绕流,与规则圆柱相比,其阻力系数小,脉动力抑制效果明显,且其湍流波动出现明显下降;LUO等[16]在Re=3 900时对双曲圆柱进行仿真模拟,并对比其与圆柱绕流的特点,发现双曲圆柱涡脱落尺度比圆柱涡脱落尺度小,升阻力系数比圆柱升阻力系数小。
由此可见,在钝体绕流研究中针对圆柱绕流的研究较多,对于非圆柱形钝体也有一定的研究。然而对于自升式平台中带齿圆柱结构的绕流研究较少。在带齿圆柱数值模拟上,林海花等[17]研究不同Re和不同来流角度下的流场,发现二维带齿圆柱绕流流场与二维圆柱绕流流场有较大差别,当来流方向夹角不同时,尾流流场差异也较大。与圆柱相比,对于带齿圆柱的研究,因其结构复杂性,其流场更复杂。基于此,本文对带齿圆柱在Re为3 900时进行三维绕流分析,观察其尾流特征、瞬时速度和时均速度等特点。
1 研究方法
1.1 数学模型
带齿圆柱流场的流体为不可压缩的液体水,其连续性方程为
(1)
(2)
(3)
式中:μt为湍流黏度,取决于流动状态;k为湍动能;δij为克罗内克符号。
1.2 数值方法
湍流数值模拟最重要的就是对湍流黏度μt进行求解。采用k-ωSST湍流模型,k和ω的输运方程为
(4)
(5)
式(4)和式(5)中具体参数见参考文献[18]。
与LES和DNS相比,k-ωSST湍流模型不会对涡流黏度进行过度预测。根据以往的研究,当Re为3 900时研究绕流现象可很好地捕捉流动现象,因此当Re为3 900时对三维带齿圆柱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条件下带齿圆柱的流场特征。
2 分析模型
2.1 分析模型与网格划分
以最大作业水深为121.92 m(400英尺,1英尺≈0.304 8 m)[19]的自升式平台桩腿为例,在有限的计算资源条件下,为节省计算时间,取完全浸没在海水里的一段带齿圆柱,并对分析模型进行缩尺,缩尺比为1∶5。所创建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带齿圆柱模型
在图1中,带齿圆柱由2块半圆板和1块齿条板组合而成,中间长方形带斜纹部分为齿条板,两侧带斜纹部分为半圆板,齿条板两侧均有齿的存在。三维分析模型中沿圆柱展向共分布10对齿,令每对齿齿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齿距为0.4D,齿高(齿顶到齿根的距离)为0.2D。
计算域如图2所示,坐标原点取在带齿圆柱底部的中心点位置,箭头方向是来流方向,以带齿圆柱特征距离D为特征尺寸,上游面距离带齿圆柱中心的距离为10D,下游面距离带齿圆柱中心的距离为20D,两侧面距离带齿圆柱中心的距离为10D,为体现绕流的三维效应,计算域中沿圆柱展向高度的尺寸为4D[20],即计算域为30D×20D×4D。
图2 流场建模范围及边界条件
流场计算域的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
图3 网格划分示例
计算域采用Fluent Meshing划分网格,采用正六面体进行网格划分,满足第1层网格高度Y+≤1,这里选取第1层网格高度为0.003 18D。为更好地捕捉流场的流动特性,对带齿圆柱周围网格进行加密:图3(a)为流场域整体网格划分图,结构附近网格较密,沿着结构表面法线方向向外网格尺寸逐渐变大;图3(b)为带齿圆柱附近边界层网格划分图。
表1 网格无关性验证
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计算域入口设置为速度入口(Velocity Inlet),定常速度U0=0.039 18 m/s;出口设置为压力出口(Pressure Outlet),表压为0 Pa;上下左右等4个面均设置为对称面(Symmetry),带齿圆柱表面设置为壁面(wall)。
流场的初始条件如下:流场无穷远处速度为0.039 18 m/s,流体设置为水,密度为998.2 kg/m3,动力黏性系数μ=0.001 003 kg/(m·s-1),Re≈3 900,来流方向垂直于一对齿的方向。
2.3 数值方法验证
表2 数值方法验证
3 带齿圆柱绕流分析结果
3.1 带齿圆柱受力分析
图4为带齿圆柱升阻力系数的时历变化曲线,点线代表升力系数Cl,实线代表阻力系数Cd。由升阻力计算公式可知,升阻力系数变化代表升阻力的变化。由图4可知,带齿圆柱表面升力在不断地周期性变化,振动幅值也在0值上下不断变化,但计算稳定后,振动幅值变化不大,这符合湍流状态下流动的不规则性。
图4 带齿圆柱升阻力系数
由图4还可知:当Re≈3 900且来流方向垂直于一对齿的方向时,带齿圆柱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这也符合亚临界状态下流动的特点,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升阻力系数变化趋缓;计算稳定后(200 s之后),升力系数幅值稳定在0.62附近,阻力系数幅值稳定在1.59附近,升力的振荡变化周期为阻力振荡变化周期的2倍。
进一步对计算稳定后的升力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得到如图5所示的升力功率谱密度曲线,从而可以得到涡泄频率fs。
图5 升力功率谱密度
由图5可知,所计算的带齿圆柱在Re为3 900时的涡泄频率在0.08 Hz附近。
为更深入地研究带齿圆柱瞬时升力和阻力的脉动变化,取图4中瞬时时间为278.05 s时刻,在带齿圆柱高度为3.884 5D处,取其外表面观察其压力系数Cp的分布规律。该位置处的截面如图6(a)所示,圆柱截面左侧为来流方向。经流场分析后,得到其相对应的压力系数Cp曲线,如图6(b)所示。
图6 带齿圆柱受力
由图6可知:在垂直于来流方向上,左侧半圆板驻点处压力系数最大,随后开始降低;当流动位于齿条处,压力系数陡然增加,但齿条处的压力系数仍然小于圆柱驻点处的压力系数;当齿条处压力系数陡然增加后,沿着尺高方向,压力系数又迅速下降,流动到达齿顶处,压力系数已下降为负值,表明在该位置产生边界层分离并形成速度回流区;在齿条后方的压力系数均为负值,与前端正压力系数一起形成作用于带齿圆柱上较大的阻力系数。
3.2 时均流场分析
为方便观察带齿圆柱附近尾流速度分布情况[7],提取不同特征位置处的速度进行分析。带齿圆柱周围特征位置分布如图7所示,所取的特征位置平面位于z=3.884 5D的xOy平面,y/D=0表示该截面处带齿圆柱中心沿x轴正向的直线。具体的特征位置分别位于x/D=0.58、1.06、1.54、2.02处,即该截面上与y轴平行的4条直线段[3],所有直线段的长度为6D,且分别关于x轴对称。
图7 带齿圆柱周围特征位置
图8为计算后得到的带齿圆柱中心线y/D=0上的x方向时均流速分布,加粗曲线为平均速度分布,其余线条为不同瞬时速度分布。
图8 带齿圆柱中心线上来流方向速度分布
由图8可知:在靠近带齿圆柱的附近,产生负速度,这主要是因为在此距离内带齿圆柱旋涡脱落引起回流区,与圆柱在此回流区速度相比,带齿圆柱在此回流区形成的形状更趋向于V形;当x/D=2时负向速度消失,这是因为该距离超过其回流区长度,其速度也越来越接近入口速度;在x/D=3后,速度趋于平缓。
图9分别给出x/D=0.58、1.06、1.54、2.02处x方向多个瞬时速度和剖面时均速度,在这里共取30个瞬时速度,时间间隔为0.05 s,瞬时速度曲线用细线表示,时均速度曲线用粗线条表示。
图9 不同x/D下x方向瞬时速度和时均速度
由图9可知:在靠近带齿圆柱壁面附近处,x方向的速度曲线呈现V形,且底部较尖锐,负向速度达最大,这是因为在靠近带齿圆柱的地方,流动十分复杂,且此处的回流区速度也较大,因此产生较为尖锐的V形;在距离稍远处,x流向的速度逐渐趋于平缓,速度曲线逐渐向U形过渡,并最终呈现U形,负向速度也在变小,说明在带齿圆柱稍远处,回流区速度减小;距离带齿圆柱的距离再远一些,速度变化逐渐平缓,并逐渐趋于初始速度;在x/D=2.02处,时均速度分布表现出不对称性,这是因为在此处带齿圆柱对流场的控制减弱。
图10 给出在不同x/D下y向瞬时速度和时均速度分布,取30个瞬时速度,时间间隔为0.05 s。取x/D=1.06、1.54、2.02处分析y方向瞬时速度和时均速度。
图10 不同x/D下y方向瞬时速度和时均速度
由图10可知,y向瞬时速度在平均速度上下脉动:在x/D=1.06和x/D=1.54位置处,y向时均速度关于原点对称,与圆柱绕流流场在此处的平均速度相比,带齿圆柱绕流的平均速度波动更大一些[7];在x/D=2.02处,带齿圆柱对其尾流速度的控制有减弱的趋势,时均图像也趋于平缓,且不再具有关于原点对称的特点。
3.3 瞬时流场分析
在t=278.05 s时刻,流动趋于稳定,可较好地观察流场特点,取此时瞬时时间,观察瞬时流场特点。图11为带齿圆柱后方的旋涡脱落图,所提取的2个图为该瞬时时刻下2个不同视角下的旋涡脱落图。
图11 带齿圆柱瞬时速度涡量图
由于齿的存在,周围流场变得更复杂,在齿周围也有旋涡脱落,这与圆柱的旋涡脱落有很大区别。同时,由于齿的存在,旋涡脱落地更不规则,在带齿圆柱后方依然存在速度回流区。为观察带齿圆柱流场的三维特性,取该瞬时时刻下4个不同展向位置的平面,4个位置平面如图12所示,平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8D,分别为z/D=3.884 5、3.084 5、2.284 5、1.484 5平面(每个平面均通过齿顶端),观察其流场分布特点。图13即为带齿圆柱在同一时刻下不同位置处的流线图。
图12 带齿圆柱不同位置
图13 不同z/D瞬时速度流线图
由图13可知:流体在流经带齿圆柱时,在齿条位置处发生边界层分离,齿条后方随即产生速度回流区,形成旋涡,并开始脱落,且在脱落位置处其速度也在变小;在同一时刻,不同展向位置处,带齿圆柱流场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了带齿圆柱流场的三维特性。
4 结 论
采用雷诺平均k-ωSST湍流模型对Re为3 900时的三维带齿圆柱绕流流场进行分析,得到升阻力系数时历曲线,总结旋涡脱落、瞬时和时均速度分布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
(1)在同一时刻,不同展向高度下,速度流线图均不相同,表现出带齿圆柱绕流的三维效应。
(2)在带齿圆柱的顺流向和横流向,均产生负向速度,即产生回流区。其瞬时速度始终围绕时均速度上下波动,并在壁面处由近及远分别呈现V、U形等特点。
(3)带齿圆柱的升阻力系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很好地体现了湍流状态下流动的不稳定性,同时观察到旋涡脱落现象,涡泄频率约0.08 Hz。
工程界在评估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损伤时,往往只考虑往复运动的波浪水质点的影响。对带齿圆柱的绕流进行分析,升力、阻力的波动都较为明显,尤其是横流向升力的波动,不仅频率较快,而且波动幅值也较大,必将对结构带来明显的疲劳损伤,因此建议在评估此类结构物的疲劳损伤时,将涡激因素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