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知所来 创新明所往
——人大代表讲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4-02-29丁一

人民与权力 2024年2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

文|本刊记者 丁一

☉一传一承间,蕴含“何以文美”之道。

水秀山灵,古韵今辉。江苏大地,孕育着瑰丽灵动的多元文化,成就了中华文明灿烂的一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

关心关注文化领域的省人大代表纷纷表示,将牢记嘱托,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积极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以文培元 激发非遗蓬勃生命力

工作台前,她手握刻刀,坐在灯下与毛笔和经版相伴,修补旧藏、雕刻新版……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清之代表的日常一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跟随老师学习,到如今传艺授徒,邓清之潜心雕版33年。

“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继续雕版传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传承智慧和力量,这是我们的目标。”翻开一本本雕版印刷的线装书籍,映入眼帘的是古朴优雅的东方之美,真切可感的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自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邓清之始终坚守非遗传承一线工作岗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努力当好表率。

为避免非遗技艺陷入“人走技失、后继无人”的局面,她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中。自2016 年开始,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承人在北京联合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和“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课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如何运用现代技术传承和保存“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邓清之始终在思考。雕版作为实物不可避免会产生损耗,守护好这份技艺,让中华文脉的薪火相传,尤为重要。“要运用科学技术将‘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数字化,更好地进行区域文化宣传与建设。”邓清之眼神中充满笃定。

为了让非遗文化走出去,她和团队还做了不少“破圈”的努力和尝试。她建议,打造更多以非遗本源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以古老手工艺为生产要素,进行创意创造,形成非遗传播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同时,利用视频传播新媒体,在传承文脉中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让非遗“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动起来”,让文化自信“强起来”。

“现在,我更有信心,把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推广到更远的地方。”会议结束,回到驻地的邓清之再次体悟了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内容。她表示,这份报告让老百姓看到了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接下来,她不仅要继承古老的技艺,更要全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带徒学艺,在薪火相传中革故鼎新,努力探索新时代非遗传承新途径。

以文化人 与民生福祉同心同向

参会席上,沛县文化馆馆长王宝红代表坐姿笔挺,端庄优雅,一如曾在舞台上起舞时的她,心中有力量,眼中有光芒。

自幼学习舞蹈,匠心耕耘,喜撷硕果,却选择早早地脱下舞衣,走进文化馆,走进群众中,奔波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王宝红始终坚信,美和艺术需要平台和传播。

“现在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大家对精神有更高的需求,应如何引导?”带着这样的思考,王宝红把握新时代主旋律,肩负起文化传承、文化惠民的责任,努力运用好沛县文化馆这一阵地平台,充分挖掘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了传统礼仪、成人书法、成人国画等42 个公益性艺术课程门类,向群众免费开放,让学员们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王宝红不变的追求。为了将文化送到更多群众身边,2021年以来,王宝红又带领文化馆盘活了30 多个汉风小剧场,组织民间团队和苏北特色的梆子剧团入驻表演,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的、方便的、公益性的文艺演出和文化培训。

“建议加强全民美育,提升大众审美素养,尤其是加大对高品质公共文化的供给。”谈及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王宝红深有感触——将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文艺群体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他们队伍庞大、思想活跃、贴近基层的优势。

以文兴业 文旅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江苏大剧院欣赏原创舞剧《红楼梦》的诗画意境,在夫子庙步行街细品“秦淮八绝”的独特风味,在拙政园夜游感受古老园林的全新“打开方式”……新年伊始,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向好,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画卷更加清晰可感。

文化与经济相融相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如何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绣好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的“双面绣”,省人大代表们一直在努力探索。

“纪念馆是游客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我们的讲解工作很有讲究,讲述的方式、内容分布都要因人而异,解释的深浅、分寸掌握都十分重要。”南通市海门区张謇纪念馆讲解员沈颖楠代表向团队叮嘱道。从业十余年来,她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坚持阅读张謇相关书籍资料,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心怀张謇先生“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的理念,以富有生命力的讲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并爱上自己的家乡。

同时,作为一名基层文旅行业的代表,她积极调研、深入思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今年,政府报告中强调‘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我很认同。”沈颖楠认为,要充分发挥非遗传统文化的优势,以非遗为抓手,挖掘更多新兴业态场景,盘活农村的闲置文化资源,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等模式促进经济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欣欣向荣,促进共同富裕。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旅游消费的追求日益高端化,品质和体验成为关注焦点。在此趋势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成为众多人心中的向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林玮代表关注到当前乡村民宿业在区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他建议,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同时,注重民宿发展中文化的恢复、传承,与民俗文化等人文要素深度融合,拓展民宿的文化内涵和业态功能,实现文旅双赢。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一传一承间,蕴含“何以文美”之道。进入新时代,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谁远谁近?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