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时代使命 汇聚创新力量
——人大代表献策“科技自立自强”
2024-02-29杨昕晨
文|本刊记者 杨昕晨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有这样一群人潜心发力、久久为功,奋勇攻坚“无人区”,努力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作出新贡献——他们是专家学者、企业家、研发人员……如颗颗繁星,照亮科创领域的天空。
记者在本次省人代会期间追访他们的身影,探寻他们如何为江苏“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贡献智慧与力量。
聚力:解决“卡脖子”难题
“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江苏隆达超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浦益龙代表有感而发。
凭借着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前瞻性认识,他从2015年起带领公司发展高温合金材料产业,决心攻克高温合金技术这一国产航空发动机材料的“桥头堡”。经过不懈努力,企业顺利转型升级为一个具备国家“卡脖子”材料研究和制造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并于2022年7月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浦益龙表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应奋力担起时代使命,今后他将继续带领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护航中国科创,打造隆达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强堡垒”,使公司真正成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用棒材、板材、管材、丝材的高温材料的国际综合供应商,创建国际领先的航空、航天、航海用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如何围绕“破解难题”下功夫?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者,银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庄建新代表介绍,近十年,宝银公司先后研制完成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核电站的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当前正着力解决产能不足等问题。他表示,将牢记嘱托,坚持大投入、树标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研发出更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国家关键装备核心材料的国产化作出积极贡献。
动力:创新引领时代发展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江苏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明代表介绍,公司从一个小小的合金厂到如今技术排名位居世界前列的知名企业,30 多年来先后经历了4次重大技术革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斥巨资投入研发。去年3 月已完成省、国家级工艺技术鉴定,实现无铁化冶炼工艺产业化。
当选人大代表后,他更是感到重任在肩。“我将继续带领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将百亿级的‘春兴’做到千亿级,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杨春明表示。
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江苏中小企业之一,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创新赋能企业的‘智造’力量。”作为深耕研发一线的技术专家,江苏华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章地代表对“科技创新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的命脉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着深切感触。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关智能装备核心技术,在国内首创纸质包装的“一箱两码”高速智能化激光赋码生产线,生产最高速度可达每分钟170米,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2022 年,江苏华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对徐章地团队而言是莫大的肯定与激励。他表示,将继续瞄准“国产替代”,创造“杀手锏”绝技,攻克“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同时作为人大代表,他也将贡献更多“金点子”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让“专精特新”之路越走越宽,期待更多“小巨人”展现“大作为”。
“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但在市场竞争中天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凭自己力量很难实现转型。”盐城东山精密产业园党委书记计亚春代表同样关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大会期间,他提出建议:“发挥国有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作用,以技术和资金力量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升级;同时,相关部门进一步协调和完善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合力:呼唤复合型技能人才
高端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中车戚墅堰所的精密锻造车间里,一台号称全国顶级的22000吨的一次锻压成型机引人注目,原来它专门为高铁“复兴号”生产锻钢制动盘。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代表是全厂唯一全面掌握一次锻压成型机维修技术的专家。
从一个中专毕业的钳工,到全系统掌握设备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多门本领的“维修神医”;从修机器的维修工,到造机器的“智能设备制造专家”,不甘心依赖于国外进口也不愿求人,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企业第一条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历时18 个月经过数百次攻关,他组织研发的“卡脖子”项目——高铁联轴器关键工序设备,彻底破解了多年来制约高铁联轴器批量化生产的难题……
刘云清从技术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成长过程,正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的映照。“对我个人发展来说,是我的幸运,但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也是时代给予了我们机会。”他表示,将积极投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发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努力创新、攻坚克难,肩负起“技能强国,创新有我”的责任担当。
科技强,则产业强,则经济强,则国家强,这些强盛的起点在于人才。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有效促进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面向未来,要想为“走在前”赋能增力,还应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只有让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才能更好释放出科教大省、产业大省的强大力量。此前,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卞正富代表提出建议,希望由省级层面构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持政策体系,在苏南、苏中、苏北分别选择一市或一高校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试点,试点内容包括紧缺人才自主培养示范、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科研平台汇聚高端人才示范等。
“星”之所向,聚力前行。来自全省各地,身处同一领域,精耕不同行业,有着同一身份……他们在各自职业生涯中踏出创新足迹,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版图拼出绚丽画卷扛起责任、勇当先锋,在践行“我当代表为人民”庄严承诺中积极履职、建言献策,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