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应用
2024-02-29李艳许益家林燕卿
李艳,许益家,林燕卿
泉州市正骨医院关节科,泉州 362000
目前临床上髋部疾病发生率逐渐提升,主要疾病类型包括股骨头坏死、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等,被认为是造成老年人活动功能受限的主要病因,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因素[1]。目前临床上针对髋部关节功能障碍通常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临床经验证明该方法在消除关节疼痛、维持人体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显著,而3D 打印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可进一步提升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但在实际上,并非所有患者均可在3D 打印技术中受益,这可能与临床护理方案的缺失存在相关性[2]。为解决上述问题,我院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干预阶段积极推广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并且为评估该护理模式的可行性,本文将选择20 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中所抽样的对象纳入时间范围为2023 年1—11 月,共计40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并自愿参与。纳入标准:确诊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如髋部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对3D 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护理方案依从性良好;单侧、首次发病患者。排除标准:手术指标效果不理想者;伴有感染、既往手术史者;无法配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者;合并心、脑、肺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评估患者术前状况,严格遵医嘱执行术前饮食以及血压、血糖管理等;对患者实施常规入院指导,并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优势;术中常规保温,并遵医嘱补液;患者返回病房清醒后即可摄入少量温水,无异常后即可进食。
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1)术前护理。①术前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心肺功能指标以及营养情况等,评估麻醉风险。②听从营养师、主治医师建议严格控制并调整患者日常饮食;术前严格戒烟戒酒,并通过吹气球等心肺功能锻炼方法强化器官功能。③提供心理疏导。护理人员经集体宣教方法说明3D 打印技术在提升身体功能、促进术后康复的优势,消除患者顾虑。④术前遵照快速康复理念控制饮食,如术前6 h 禁食与术前2 h 禁饮。
(2)术中护理。①手术开始后执行体温管理,将手术室内温度预热至24℃,并用加温仪将血制品、输注液体加温至36℃;手术开始后随时强化覆盖,减少不必要暴露。②控制患者补液量,避免因为失误操作而造成灌注量不足。
(3)术后护理。①术后饮食管理中,在患者清醒后即可摄入少量温水,无异常后即可进食;术后严格执行科学饮食管理,满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营养的需求。②术后疼痛管理。护理人员应加强疼痛宣教,采用预防性镇痛与个体化镇痛相结合的方法,在术后第一时间向患者说明控制疼痛的方法,或者遵医嘱做预防性给药。③介绍功能锻炼操作方案。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运动功能耐受性与学习能力介绍个体化运动方法,例如在术后体位管理中取仰卧位,并在下肢放置软枕。在返回病房且患者身体状态稳定后即可做深呼吸的呼吸功能锻炼,并向患者说明双上肢伸展、扩胸运动的重要性,每次锻炼20 组/次,3 次/d。做床上踝泵运动,在患者平躺后保持下肢自然摆放,并缓慢勾起脚尖维持10 余秒后再自然放松,15 次/ h,每天3 组左右。④留置尿管患者护理方案。术后应尽早拔除尿管,在确认患者身体条件理想后,可在术后20 h 内拔除尿管。⑤心理支持。本组患者的心理支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具体包括:a.术后告知患者3D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解答患者关于手术安全性、远期疗效方面的疑惑,帮助患者稳定情绪。b.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心理支持,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鼓励、支持性语言提供精神激励,帮助患者快速平复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记录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变化,该量表取值范围0~100 分,分别从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等多个角度展开评价,得分越高证明髋关节功能越理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功能独立性数据,采用运动功能独立性评分量表(FIM),取值范围12~91 分,分别从自我照顾、行动能力等多个方面展开判断,得分越高提示独立生活能力越强。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首次下床、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 软件,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值检验,P<0.05 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共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40 例,观察组患者20 例,男性13 例(65.00%),年龄范围61~74 岁,平均(68.02±1.31)岁;患者民族包括汉族15 例,少数民族5 例;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小学及以下患者10 例,初中及以上患者10 例。对照组患者20 例,男性12 例(60.00%),年龄范围63~78 岁,平均(68.15±1.29)岁;民族分布情况包括汉族13 例,少数民族7 例;文化程度显示包括小学及以下8 例,初中及以上学历1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分布等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2.2 髋关节功能对比 术前,两组Harris 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髋关节功能对比(分)
2.3 运动功能独立性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FIM 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观察组患者的FIM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FIM评分对比(分)
2.4 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3.68±2.50)分,短于对照组的(30.29±3.18)分(t=7.302,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44±1.35)分,短于对照组的(14.82±1.46)分(t=6.314,P<0.001)。
2.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经3D 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发生感染1 例(10.00%),无坠积性肺炎和压疮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发生感染和压疮各4例(20.00%),无坠积性肺炎发生,总发生率为40.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χ2=5.116,P=0.037)。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运用3D 打印技术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可根据患者解剖结构完善手术方案[3]。但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术中体温偏低、术后长时间禁食以及不重视营养支持等都会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因此对临床护理方案做创新改造成为提升3D 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关键。
在本次研究中,本文采取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进行3D 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根据研究数据,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传统护理模式下,由于患者缺乏必要的自我管理理念,经常会出现功能锻炼不到位问题,导致关节僵硬,不利于保证活动度。而在本次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主诉与临床症状调整并严格执行定期功能锻炼的计划,可有效强化患者锻炼信心[4]。护理人员通过帮助患者科学锻炼,坚定患者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保证临床干预目标实现。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 的FIM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认为,患者运动功能独立性与其自身髋关节功能存在相关性,所以在本次围手术期护理中通过促进患者自理能力养成,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而传统护理理念下认为患者身体需求,让患者避免从事各类活动,导致其独立功能无法快速恢复[5]。在本次围手术期护理中通过对患者开展肢体功能锻炼、疼痛管理等方法均有助于患者独立性功能恢复[6]。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围手术期护理在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效果更好。原因可能为:①经围手术期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术后饮食、术前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支持等均可减少患者手术创伤,避免患者术中营养物质不足而影响康复进程[7];②利用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可促进全身血液运输,且术后实施尿管护理与疼痛护理管理措施均可提升患者术后锻炼的依从性,缩短下床时间。本文研究发现,围手术期护理是降低3D 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合理方法,例如在围手术期护理中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具有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的效果,将营养成分输送全身,加快伤口愈合,避免感染发生,有助于解决患者因长时间卧床而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情况;护理人员采取的术中保温措施有助于保证患者安全,维持正常器官功能与生理状态,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康复[8]。最后围手术期护理中采取的进食措施更有助于消化系统功能修复,强化胃肠道蠕动功能,为预防并发症发生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9]。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研究选取整体样本数量偏少,导致研究结果推广存在局限性;再加之本次研究并未对患者展开长期随访,缺乏关于围手术期护理远期应用效果评价。
综上所述,在3D 打印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干预阶段,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强化独立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显著,可切实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