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体系论的角度看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愿景
2024-02-29汪晓东
汪晓东
本文着重从新四军老战士赖少其的版画创作实践历程,探究文化建设中“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历史主体之谜”,阐明艺术创新指向性的同时,强调注重文化体验、注重大众化传播,应以新四军元素中的木石精神,构筑新四军文化建设的“高楼大厦”,守住中华文化的主体。
1915年5月16日,赖少其出生于广东普宁华市村一个小商贩之家。他自幼随父母行商游走,是苦难练就了他的“铁脚板”,磨砺了他的意志,增强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免疫力”。1928年底,赖少其离开普宁,举家迁往陆丰县的新田村,在这里受到陆海丰革命洪流的影响,于1932年秋考入广州市美术学校西画系,结识了青年木刻家李桦,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走向革命道路,一同结社“现代版画创作研究会”。
他被版画界称为“新徽派”的创始人。他的《淮河之晨》(套色版画)的画框里有副对联:“欲佩三尺剑,独弹一张琴”。这是他70岁后回故里广州后的技法探索,而且达到了崭新高度,自称“丙寅变法”,这种变法本质而言是艺术创新。
“木石斋”是他的书斋匾额,这源于鲁迅先生的鞭策,开宗明义:“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正是这种一木一石的精神激励着他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以革命文艺书写人生,“绘画”(泛指艺术创作)成为他“斗争”的武器。
(一)新四军文化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类别
新四军文化,产生于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按《文化体系论》的观点,它是新四军指战员在举国抗战期间,在大江南北乃至更大范围内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新四军老战士赖少其所创作的版画、诗歌、戏剧等等。
(二)中国革命文艺的文化精神及当代价值
革命文艺是现代中国人理解社会、理解革命、理解人生的重要窗口。革命文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有着深刻互动,并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审美表达,重建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包含着政治与审美、历史与现实、通俗与典雅、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张力和所创作作品人物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并以革命性、人民性、现代性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民族性、本土性的美学风貌,表征着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其文化创造的民族精神与审美趣味,已深入大众,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革命文艺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文化创造,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复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难能可贵且多样的精神文化资源。
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这片土地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斗争气息和红色浪漫情怀,并在3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文化建设造就了“文明之师”,二是特别重视文化方面的人才培养,三是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成为文化建设的栋梁。这不仅体现了文化改造人心的力量,更体现出人才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建设造就了“文明之师”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文明之师,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很多战果,被誉为“铁军”。之所以称之为“铁军”,是因为新四军有着严明的纪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思想文化。而这些都要归功于新四军在皖南根据地时期的文化建设工作,同时也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和地区,都需要文化力量的推动才能不断地向前推进,也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的力量,才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只有让中华民族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文化大军,才能扬起中华文化的大旗,自信而又坚定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重视文化方面的人才培养
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不仅是有思想有文化之人,他们非常明白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会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团结知识分子,吸纳优秀人才,因而对文化建设人才极其尊重、扶持、宽容且信任。当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正在朝中国式现代化方向发展,因而急需大量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我们应当向当年新四军领导人学习并效仿之。
(三)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文化建设的栋梁
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抗日救亡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为了同国民党争取人才,让革命青年知识分子获得施展拳脚,为国尽忠的机会,新四军各级党组织不断组织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培训,先后成立了青训班、干训班,为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青年艺术家赖少其就是其一。我们应像新四军领导人那样,明确“文以人生”与“以文化人”的辩证统一,更加重视和信任文化工作者。
在新四军革命精神谱系中,“木石精神”涵盖其中,它是新四军革命精神的重要因子。如何在新时代高科技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弘扬“木石精神”,脚踏实地垒好一木一石,构筑新四军文化建设的高楼大厦?笔者以为,一是文化数字化传播,要立足于瑰宝的动起来、活起来;二是建立文化数据库,融合現代科技,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文化体验要多样化,有效传播“木石精神”和“铁军精神”,使新四军文化传播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一抹亮色,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新四军文化的“新体验”。
在新技术条件下,文化体验过程也就是文化消费的过程,更是文化提质增效、明确指向性的过程。要让新四军历史人物活起来和生动史实的新四军故事动起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铸就出中华文化的崭新辉煌。
要特别关注的是“红色剧场”,努力回归线下文化产业核心消费空间的同时积极转型,故建议如下:一是提升线下消费体验,进一步丰富“红色剧场”的场景功能,努力成为新时代满足观众美好文化生活的门户式综合体。二是加强剧场设备智能化改造,提升剧场空间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积累以观众为核心的全新的数据生产资料,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新四军题材的文艺作品。三是加快打造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基于数据资源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演艺消费模式,主动探索融入即将到来的“数字中国”建设新愿景,创造条件为新四军元素的文艺作品打开新空间,继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成新四军文化的“高楼大厦”,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好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