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向“绿”行 笃志宣教谱新篇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成立40 周年科研宣教信息化建设纪实
2024-02-28张有佳李琴霞
张有佳 李琴霞
2023 年9 月15 日,是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40 载栉风沐雨谋进取,40 年砥砺奋进谱华章。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40 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莲花山人秉持初心、勇担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三位一体”推进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和信息化三大平台建设,绘就了新时代莲花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西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极具特殊性、典型性、稀有性及脆弱性,是黄河上游的绿色宝库和天然生态屏障,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和生物地理分界线,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为保护好莲花山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科教引领、增强后劲”的发展理念,恪守“科技兴林、科技强林、质量第一”的战略,矢志不渝推进科研监测和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
40 年勤耕不辍,40 载春华秋实。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省林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考察、专项调查等活动。先后合作完成了“GEF 莲花山珍稀鸟类栖息地的研究与管理”、UNDP/GEF“利用生态方法保护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等科研项目,实施“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示范推广”“铅笔柏育苗与栽培技术推广”等中央和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4 项,完成“甘肃莲花山珍稀雉类多样性调查研究”“云杉属引种适应性研究”等省级林业科技项目6 项。成功引种蓝云杉、欧洲云杉等14 种云杉属新品种,建成莲花山云杉属主要树种品种园、栽培试验示范区和示范推广林;引种栽植铅笔柏,建立铅笔柏大苗培育圃和示范林。1994 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莲花山建立了生态定位研究站,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斑尾榛鸡、血雉等珍稀濒危鸟类的监测和研究,科研成果丰硕。特别是对斑尾榛鸡这一中国特有的松鸡科鸟类生态学、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2008 年9 月,保护区管护中心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自然保护区交流研讨会。2009 年7 月应邀参加了第23 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会议展览交流,来自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的17位动植物专家会后来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为全面掌握莲花山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管护中心自2001 年先后启动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以及森林资源清查等30 多项专项调查,通过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及植物资源调查、脊椎动物调查、药用植物调查、大型真菌调查、昆虫调查、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林缘耕地调查、社区经济调查等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保护区植物、动物、真菌等资源家底。编制了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管理计划、科研监测规划等,为保护区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指导性文件。编辑出版《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等科研专著,累计发表科技论文91 篇并整理编印成册。凭着开拓进取的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在科研监测中探索、在交流合作中发展、在砥砺实践中锻炼,用实际行动擘画生态文明的蓝图。2023 年启动保护区二期综合科学考察,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环境、社区经济状况、保护区威胁因素以及森林碳汇储备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评估。
在科研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先后建立鸟类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等科研监测设施,配备显微镜、气象预警系统等科研设备,编制《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方案》,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内森林、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常年监测。2006 年开始样线监测工作,在保护区设定了28 条监测样线,每条样线确定了2 个~3 个控制点,基本涵盖了保护区的全境。2008 年开展样地监测,按照不同森林类型布设固定监测样地21 个,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2 块,每年开展样地调查,记载物种的数量变化。监测调查显示,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911 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 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花绿绒兰以及毛勺兰、一叶兜被兰等兰科植物25 种;有地方特色的珍稀植物莲花山黄芪、截萼毛建草、岷县橐吾、多节雀麦等11 种,其中模式标本采集莲花山保护区的有莲花山堇菜、裂瓣穗状报春、异色凤毛菊等7 种。
斑尾榛鸡是我国特有的松鸡科鸟类,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及活动范围日趋减少,在许多地方存在灭绝的危险,但在莲花山保护区却有较大密度的分布。四川林鸮于1995 年在莲花山保护区发现,也是在甘肃首次发现,且有稳定的繁殖群体;鬼鸮甘肃亚种自1928 年在甘肃武威天堂寺发现后,80 多年来甘肃再无报道,1999 年莲花山保护区发现鬼鸮,说明经过80 年的时空变化,在甘肃仍有分布。为全面做好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工作,管护中心充分发挥野外监测工作的先进技术手段,2014 年启动红外线监测工作,对野生动物种群、分布动态进行监测。先后在保护区6 个保护站布设89 台红外线相机,共拍摄到野生动物照片、视频6000 余张(段),至目前监测到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斑尾榛鸡2 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蓝马鸡、血稚、大噪鹛、橙翅噪鹛、豹猫、鬣羚6 种,国家“三有”动物狍、赤狐、环颈雉等12 种。2022 年4 月在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世界级濒危物种——雪豹的珍贵影像资料。各类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整体生态环境呈现出好中向优。通过各种科研监测活动的持续开展,为保护区建设管理政策的出台及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于保护得力,成效明显,保护区先后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列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被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分会授予“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先后有挪威、加拿大、德国等30 多个国家的学者到保护区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考察,现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定位研究站和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自建站以来,已累计依托该站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 余人。在科研监测和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护区科技人员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不怕刺骨的寒风,不怕烈日的暴晒,经年累月穿梭在林海的山梁沟壑之间,用履职尽责彰显护绿人的职业本色,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护区的发展和高质量建设插上了科技翅膀。
科普宣传开创新局面
莲花山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面积虽小,但是管护难度却很大,由于保护区原住居民较多,在日常工作中林农、林牧矛盾异常突出,严重制约着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如何在困境中站立潮头,通过科普宣传打开制约瓶颈,就成了做好科普宣传的课题。为此,保护区始终坚持践行科普理念,厚植生态文化,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覆盖面,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普宣传和自然教育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40 年凝心聚力,40 载踔厉奋发。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莲花山人深知: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始终坚持广泛向全社会宣传展示保护成效,积极创新科普宣传方式,不断推动林区群众生态理念转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升。以“3·12 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为契机,开展保护区宣传进村社、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等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累计开展“播种绿色 收获明天”“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360 多场次。通过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当地群众对建设保护区的重要性逐渐认同,支持、参与保护区管理的氛围逐渐形成。加强与各大院校、中小学校协作,联合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实践和自然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爱鸟护鸟,万物和谐”科普知识讲座和“我心目中的莲花山”——走进校园生态文化系列活动;2009 年5 月举办了“甘肃莲花山观鸟节”,2010 年7 月举办了以“陇上名山、花儿故乡”为主题的首届甘肃莲花山生态旅游花儿艺术节,2017 年4月举办了以“加强爱鸟意识,践行爱鸟行动,保护物种资源,共享生态自然”为主题的“爱鸟周”宣传等大型科普活动,2020 年7 月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生态文明”环保志愿者活动,累计受教育师生、群众50 万余人次。通过科普宣传和生态体验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青少年心中,让他们自觉养成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在未来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依托“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平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持续扩大科普宣传范围,全力构建“报、网、端、微、屏”一体化宣传体系,提升“两微、一抖、一快+互联网”宣传方式应用能力。先后建立保护区门户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关注森林网”莲花山管护中心专业号,创办《陇上莲花山》期刊,制作《印象莲花山》保护区宣传片,与中科院动物所联合出版《莲花山自然生态》画册、《动植物图谱》等科普书籍5000 余册,全面介绍莲花山的自然风貌和动植物资源,使更多热爱自然、热爱野生动植物的人们感受到莲花山的魅力,对提升莲花山外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整理完善各类科普解说词,完善各种解说牌示和配备必要的解说装备,建成户外电子宣传屏、电子沙盘、嵌入式植物沙盘、机关生态文化墙等科普阵地。为进一步展示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提升科普宣传能力,2021 年管护中心启动保护区科普宣教中心建设项目,历经2 年多时间,将科普宣教中心倾力打造成一座集生态、展览、环境保护、科普教育以及推动生态保护事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展馆,已成为莲花山自然人文、生态展现、宣传教育、亲民互动的“科普窗口”,将为更好的服务人民、保护自然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贡献力量。2023 年科普宣教中心累计接待山东昆嵛山、洮河管护中心等参观单位50 场次5600 人次,保护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
全方位、多层次致力于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加国家和省林草局组织的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普讲解大赛、“林业人讲林业故事”征文、“同讲红色故事·共建绿色家园”演讲比赛、“绿水青山新陇原”书画摄影展和“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全国短视频大赛等各类活动,先后荣获10 余项荣誉。组织参加省林草局系统“永远跟党走·绽放林草情”主题文艺汇演等,举办“庆建党百年·忆红色初心·铸绿色辉煌”征文摄影比赛等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加强主流媒体宣传,持续拓宽宣传渠道。借助甘肃省电视台、康乐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宣传报道,以及《中国绿色时报》《甘肃日报》《甘肃林业》等报刊杂志进行专题报道,累计刊发各类通讯报道和文章110 余篇(首)。充分发挥保护区宣传主阵地宣传报道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知识、松材线虫病防控等宣传短视频50 余条,累计通过门户网站发布宣传信息3690 条,网站点击量达39.45 万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355人次、浏览量达1.25 万人次。保护区先后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等五部门联合命名为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保护区建设发展中,管护中心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以优化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效益为目标,持之以恒推进保护区林业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40 年砥砺奋进,40 载日新月异。信息化就像耸立在莲花山之巅的灯塔,让莲花山人为之攀登。在建设之初,管护中心坚持聚焦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使林业信息化这项从无到有的“新工作”有序开展。先后建成保护区门户网站,森林资源和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和办公OA 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机关无纸化办公和政务信息管理网络化。从起初的进村入户宣传,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进入校园开展宣传工作,到现在的森林资源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启用、无人机巡航、手持移动巡护终端等林业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使用,从源头上确保了自然资源安全。
2012 年,管护中心开展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建成了以管护中心机关为中心、六个保护站为分中心的森林资源监测和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实现了森林防火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和森林资源动态实时监控,全面提升了保护区对森林资源的监控水平。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2016 年首次引入“无人机+森林资源巡航监测”新技术,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新手段。2017 年筹资先后购置无人机3 台,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保护区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预警等工作中,为管护中心开展森林资源“天网”监测提供了保障,弥补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监测盲区。2018 年管护中心与省林业和草原局实现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监测设备的对接,极大地减轻了基层一线职工资源管护的工作强度,使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莲花山地势险要、沟壑纵横,特殊的高海拔气候,无路可寻的原始森林,陡峭入云霄的崖壁,都是制约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内容顺利完成的关键。建设过程中,管护中心业务人员和项目组人员一道上高山、穿密林、趟河流,克服重重困难,用脚丈量莲花山的每一寸土地,在海拔2500 米~3000 多米的高山之巅、悬崖峭壁上,在地形复杂、树根纵横的泥土里铺设了联通所有硬件设备的光纤和电缆,相继建成无线数字基站4 座、基地台7 座、农林气象监测预警站1 座,配置虫情测报系统监测设备8 套,彻底改变自然保护区粗放性管理迈向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
2021 年初,管护中心为实现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购置配发手持移动巡护终端113 部、开发制作了“莲花山资源巡护系统”,将野外巡护、林地管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以及自然灾害预警等内容纳入到手持终端,护林员与管护中心实现野生动植物、有害生物危害情况影像资料、坐标、海拔等信息的实时传输和联系沟通,保护区智能化监测覆盖面达85%,“空、天、地”一体化、全天候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同年9 月,管护中心完成莲花山多功能视频会议室系统改造升级,会议室实现了与多个信息平台对接,大屏幕组合显示系统能够灵活方便地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准确高效的信息图像平台,对各路信号、网络资源和相关资讯进行实时的监控、分析和智能化管理,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具有联动性、高效性、完整性。经过莲花山人的共同努力,管护中心林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林草局的肯定,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网站多次被评为“优秀网站”。
40 年初心如磐,40 载笃行致远。莲花山科研宣教信息化事业走过了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走出了一条符合区域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创建了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生动案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