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对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2024-02-28海新云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针灸科475000
海新云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针灸科 475000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与继发性病变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神经根型是颈椎病类型中最为常见的,其由于上述病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导致根性压迫或刺激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临床上表现为颈肩僵硬酸痛,同时会有上肢无力及手指麻木等现象,导致患者上举、后伸、外展及颈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严重者会出现相应节段神经根支配区肌肉萎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1]。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颈椎病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手术与非手术疗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医学手段,其中手术治疗可能会存在术后感染、费用昂贵等缺点,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体征及症状,但易复发[2]。颈椎病在中医学“痹证”范畴内,其主要病机为颈部积久劳损,气虚血弱,不和营卫,外加风寒湿邪侵袭,不利于经脉,而致筋肉失养,因而在治疗过程中以活血止痛、疏经通络为主,针灸有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疏通局部经络、调理全身之功效。因此本研究观察温针灸对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及观察组(n=48)。纳入标准:符合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同时符合颈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者;符合寒湿痹阻证;意识清晰,能配合治疗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骨结核、骨质疏松、颈椎肿瘤或椎体融合以及其他颈椎先天畸形者;颈部有严重皮肤疾病或皮肤损伤者;有严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者;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有中风、癔痛等病证者;有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史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或精神疾病史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等。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2.63±7.24)岁;急性病程1~3d,平均病程(1.72±0.31)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2.81±7.32)岁;急性病程1~4d,平均病程(1.84±2.05)d。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批通过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2次/d,连续3d,同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并辅以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温针灸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针刺颈夹脊、天柱、风门,均为双侧,同时辅以患侧曲池、肩井、合谷、外关、大椎等穴,患者以俯卧位,医者根据患者穴位进行准确定位,对其穴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在患者颈夹脊、风门、大椎、肩井、天柱、合谷以针刺入0.5~0.8寸,曲池穴以针刺入1~1.2寸,进针深度依据患者体型与穴位部位所决定,大椎斜向上方,风门向锥体方向,肩井向肩关节方向斜刺,余下的穴位直刺,得气后留针。同时取长度2cm的艾条插于针柄末端并点燃其下端,施灸,每个穴位一壮,若温度过高,患者难以忍受,以垫薄纸片进行隔热,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留针30min,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主要表现为苔白、舌淡、脉沉、上肢麻木、颈项疼痛、四肢拘急、活动不利,各项分数为0~3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2)采用麦吉尔疼痛询问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分为3个部分:现时疼痛强度(PPI),分为无痛(0分)、轻微的疼痛(1分)、引起不适感的疼痛(2分)、具有窘迫感的疼痛(3分)、严重的疼痛(4分)、不可忍受的疼痛(5分);疼痛评估指数(PRI)有6项分类,分别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各项分数均为0~5分,总分3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按轻重程度分为无痛到剧痛,分数为0~10分,每个部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3)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临床上颈、肩、背部疼痛等中医症状经治疗后基本消失,与本疾病相关的其他不适情况也基本消失,增加的症状体征积分在90%以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为阴性,同时能正常工作者为临床治愈;颈、肩、背部疼痛等中医临床症状及其他不适情况部分消失,压痛点不明显,症状体征积分增加在60%~90%,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为阴性,工作能基本恢复正常者为显效;临床上颈、肩、背部疼痛等中医症状较轻,疼痛,并有其他不适症状,症状体征积分增加在30%~<60%,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有可疑阳性,能进行部分工作者为有效;颈、肩、背部疼痛等中医临床症状及其他不适情况未见好转,甚至加重,症状体征积分增加在30%以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为阳性,不能进行正常工作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明显,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PPI、PRI、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χ2=6.095,P<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现代医学看来是由于颈椎部位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所引起的,而这种突出物是由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等共同形成的,其对神经根有机械压迫及化学刺激的伤害,导致患者出现放射性神经痛,引起临床症状急性发作,很有可能引起萎缩性退变在椎间盘中发生,甚至对颈椎神经根及椎动脉产生压迫,导致脊柱的静力出现平衡失调[3]。目前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有西药、牵引、功能锻炼、手术疗法等。非甾体抗炎药及营养神经等药物虽然能够快速缓解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但其复发率较高,而手术疗法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后遗症,其他西医疗法虽然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痛苦,亟须寻求新的治疗方案,大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医治疗。
中医学没有“颈椎病”病名的记载,主要以病机或症状命名,认为其属“痹证”“颈肩痛”,《素问·长刺节论》中所记载:“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柩·经脉》所述:“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颈、肩、肘、臂外后廉痛”;此外《证治准绳·杂病》中记录:“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4]。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病机为外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风痹证》中所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即风、寒、湿三气夹杂侵袭颈椎,闭阻经脉,致使局部血运不畅,不通则痛,气血不通不能荣养颈椎,不荣则痛[5]。患者久病体虚,会出现气虚血瘀,气血不足等,同时筋骨、肌肉、脏腑及经络失于气血滋养,均表明本病的致病基础是本虚标实,外邪、外伤、劳损等均为本病的内在条件,致气血于全身运行,无处不到,无论经络、脏腑、皮肉或筋骨都离不开气血的濡养,可见人体非常重要即为气血,如《素问·调经论》中所述:“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即气虚血瘀为本病本虚标实的证候所在,因而以祛风除湿、化痰通络、补虚温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6]。针灸运用于痹症的治疗由来已久,如在《针灸铜人》中所记载:“消烁治寒热风痹,项痛,肩臂急,针入六分,可灸三壮。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颈夹脊介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属经外奇穴,可振奋全身阳气,使阴血得以流通,生精益髓,活血化瘀;风门为足太阳与督脉交会之处,能固护太阳之表散风寒;大椎为三阳脉交会处,针刺可激发阳气,调整阴阳之效;肩井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可祛风清热、活络消肿,主治肩背痹痛、上肢不遂等;天柱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疏通局部筋骨肌肉,改善颈项部气血循环;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配合曲池有调和阳明经气血、疏经通络之效,针刺以上各穴可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效果[7]。灸法借温热刺激,具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正如《本草从新》中所述:“艾叶苦辛、生温……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其与针刺结合可将艾灸产生的热量通过针灸传到患者体内,既能起到激发经络的作用,还能在局部与深层之间,发挥艾灸的温通经脉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血液的黏、聚、凝的状态,促进微循环。现代医学研究[8]证明,对于颈椎病患者,针刺穴位可促进其患侧血液循环,对肌张力能够调整,从而使病变组织血液供给得以恢复,改善组织营养,解除压迫神经纤维的组织,消除水肿,改善其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可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本文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及PPI、PRI、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其疼痛程度,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其疼痛程度,且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