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针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的影响
2024-02-28苏冬梅练梅香骆明璨
苏冬梅 练梅香 骆明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在临床中也被称之为耳石症,对于该疾病目前多推荐实行管石复位术进行治疗[1]。BPPV 发生后患者会出现眼球震颤、短暂性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2]。对BPPV 患者实施复位手法因为操作比较简便、起效较快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运用,在缓解症状上有显著的效果,且该手法能够促进中术后尽快恢复[3-4]。但部分患者在进行复位干预后,头晕、恶心等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还未明确,有研究表明,针对复位后残余症状实行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5-6]。中医学认为复位后残余症状属于“眩晕”的范畴,通过针刺和中药干预后能够起到一定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龙岩博爱医院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60 例患者,分为2 组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龙岩博爱医院康复医学科2021 年6 月—2023 年6 月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60 例。纳入标准:(1)患者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研究。(2)所有患者在通过临床检查后均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的标准。(3)所有患者均在实施复位治疗后还有残余症状。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功能、意识模糊等疾病者。(2)不能实施手法复位治疗者。(3)伴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患者在近期内服用过相关药物抗眩晕,例如眩晕宁、倍他司汀。(6)不能够实施针刺治疗,对针刺存在强烈的恐惧感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与对照组(n=80)。观察组年龄45~61 岁,病程10~16 d;身体质量指数20~26 kg/m2;对照组年龄44~60 岁;病程10~17 d;身体质量指数20~26 kg/m2。2 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并在治疗成功的基础上对其实施针刺治疗。首先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使用75% 的酒精对患者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采用无菌针对患者的百会、风池天柱、四神聪以及大杼穴位进行针刺,采用提、插、捻、转等方式进针,直到患者穴位部位出现了酸、麻感为止。期间需要留针30 min,1 次/d,3 次/ 周,持续4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实施自拟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中药方剂为:陈皮、甘草、茯苓、石菖蒲、远志各6 g;半夏9 g;白芍10 g;天麻12 g;白术、合欢花各15 g;葛根20 g;石决明、钩藤各30 g。存在头痛的患者加郁金,通过止痛行气进行症状缓解;气血虚者加黄芪,以此来健脾补气;部分存在呕吐症状的患者加旋复花,对呕吐等症状进行缓解。指导患者用水煎服,一剂药2 次/d 口服,7 d为1 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需要对饮食进行调控,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严谨食用腌制、辛辣等食物。
1.3 观察标准
(1)对比2 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眩晕、眼震等情况完全消失;有效;眩晕、眼震等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无效:眩晕、眼震等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症状加剧。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5]。
(2)使用汉密斯顿抑郁自测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斯顿焦虑自测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2 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对比,量表总分为8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的情况越严重[6]。
(3)使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对2 组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
(4)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对2 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 周症状评分[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2.2 2 组患者HAMD、HAMA 评分对比
治疗前,2 组患者HAMD、HAM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状态对比(分,)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状态对比(分,)
2.3 2 组患者DHI 评分对比
治疗前,2 组患者D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DH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DHI 评分对比(分,)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DHI 评分对比(分,)
2.4 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2 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2 周,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5。
表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表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3 讨论
BPPV 属于目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的头部处于特定位置的时候会引发短暂的眼震,并伴随眩晕等,对其生活和功能均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7]。临床研究认为耳石脱落是目前导致患者出现BPPV 的重要原因,在位置改变时,对内侧淋巴造成震动,导致患者的两侧前庭功能异常,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8]。对于BPPV患者,需要尽早诊断并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对内耳平衡进行恢复,消除患者眩晕的症状,确保患者能够恢复到正常生活中。
目前,BPPV 的手术方式很多,操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BPPV 一般采用 Epley 法,而横向半规管 BPPV 采用 Barbecue 复位法;两者都是通过变换姿势,使游离的耳石脱离半规管,回到前庭,而不会影响半规管内部的液体流动等,让内耳平衡感重新得到改善,最终起到治疗效果[9-10]。然而,在临床实践研究以及相关参考文献中发现,虽然耳石复位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眩晕和眼震,但复位之后仍有明显的晕眩、不稳定、飘忽、焦虑和抑郁等症状,并且以上症状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11-12]。研究显示,BPPV 患者在复位手法成功后仍然残余眩晕等症状的发生率为31%~61%,且高达67% 的患者在复位手法治疗1 个月之后还存在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而影响日常生活[13]。目前临床中针对复位之后仍然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多采取前庭抑制剂对前庭循环进行改善,然而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该治疗方式并不能对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进行改善。
中医学认为“无痰不作眩”,患者出现眩晕症状主要是因为痰,外因则是肝脾较虚,导致气机升降出现异常;所以对于该疾病需要对肝脾进行治疗,治疗药方也需要以健脾化痰以及疏肝理气等为主[14-15]。本研究对2 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P< 0.05);此外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不良情绪进行评分,HAMD、HAMA 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HAMA 评分明显对于对照组(P< 0.05),通过分析发现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提升等因素有关。本研究还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以及眼震等症状进行评分,治疗前2 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刺和汤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恢复速度也较对照组快。此外观察组患者的DHI 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 0.05)。对此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自拟中药方剂中开具了陈皮,该药物能够化痰行气、降逆止呕。药方还考虑到肝脾较虚患者,给予钩藤发挥其清肝热、平肝阳等疗效,有效降除肝火;肝阳上亢是导致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的重要原因,因此还要对其引起重视。药方中还有半夏,能够发挥止呕吐、燥湿化痰的疗效;白术适宜脾胃弱的患者,能够发挥利湿;石决明明目清肝,质重潜阳,咸寒清热;茯苓具有开胃、中和益气的功效。甘草具有调节上述诸味的作用;天麻具有祛风除湿、安神定肝风的功效,而石菖蒲辛温,具有化湿开胃、豁痰、益心智、醒神开窍的疗效,经常运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等疾病中[16]。以上药物联合运用能够有效发挥其降逆化痰以及平肝息风的效果,对患者眩晕等症状进行改善。此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自拟药方还能够对患者的血管进行扩张,有效降低其血压水平,对患者的心脑血管压力进行缓解,确保血液循环,通过以上功效实现止吐、镇痛、抗惊厥,加速心血管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经矫正手法后仍有残留症状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针刺联合自拟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能够提升治疗有效率,对患者前庭平衡功能进行改善,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其预后效果进行改善,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