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经120救护车来诊患者特点分析

2024-02-28张秀芝黄清平张镜开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系统疾病救护车急诊科

张秀芝 黄清平 张镜开

急诊医学作为新兴学科,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其在满足社会的急诊医疗服务需求、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控制临床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急救链中的首要环节,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急救医疗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标准。患者送达医院后的院内衔接,是整个院前急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3]。研究显示,呼叫救护车的患者中有59%被送入医院[4]。因此,分析急诊科经救护车来诊患者的特点,能为院内接诊此类患者提供参考,达到科学分配急诊医疗资源、优化急诊接诊流程的目的。本研究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2022 年经120救护车来诊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2022 年1—12月经120 救护车来诊的所有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由该院或外院的广州120 一线救护车接回院或送来的患者。排除标准:非广州120 一线救护车送来诊患者。

1.2 方法

通过该院信息系统,调取所有患者的就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预检分诊级别、来诊时间、主要诊断进行分析。病情分诊级别参照2018 年版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5]。疾病谱参照内科和外科护理学第七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系统疾病分类基本标准[6-7]。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 表格收集整理数据后导入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共纳入4 370 例患者,其中男性2 287 例,占比52.3%,女性2 083 例,占比47.7%,男女比为1 ∶0.91。年龄跨度0.1~106.0 岁,平均(67.25±20.79)岁。根据我国目前常用年龄分段[8],将就诊患者年龄分为未成年组(0~18 岁)、青年组(>18~45 岁)、中年组(>45~65 岁)和老年组(>65 岁)。未成年组99 例(2.3%),青年组612 例(14.0%),中年组926 例(21.2%),老年组2 733 例(62.5%)。各年龄组及性别构成见表1。

表1 急诊科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 [例(%)]

2.2 患者急诊预检分诊病情级别情况

根据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同前),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中,Ⅰ级患者300 例(6.9%),Ⅱ级1 248 例(28.6%)、Ⅲ级2 806 例(64.2%)、Ⅳ级16 例(0.4%),以Ⅲ级患者居多。各系统疾病的病情分诊级别分布见表2。

表2 急诊科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系统疾病与病情级别构成比 [例(%)]

2.3 患者疾病谱构成及疾病的年龄、性别、季节分布情况

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中排名前5 位的系统疾病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35.0%)、创伤(18.2%)、呼吸系统疾病(12.7%)、消化系统疾病(11.9%)、循环系统疾病(11.1%),年龄分布以中老年组为主,详见表3。排名前5 位的系统疾病在季节分布上,神经系统疾病秋季较少,创伤秋冬季节较少,呼吸系统疾病以冬季为多,消化系统疾病以秋季为多,循环系统疾病各季度相似,详见表4。

表3 急诊科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系统疾病与年龄构成比 [例(%)]

表4 不同季节急诊科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例(%)]

2.4 患者来诊时间分布及疾病构成情况

经120 救护车来诊的时间呈不规则分布,3:00—6:00来诊患者最少,共319 例(7.3%),9:00—12:00 来诊患者最多,共779 例(17.8%),具体见表5。

表5 急诊科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时间分布

3 讨论

急诊患者到急诊就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自行来诊和呼叫120 后由救护车送来诊。患者自行来诊主要包括步行、公共交通、私家车等方式。有研究表明,自行就诊患者中有45.5%是通过出租车或私家车来诊,其次为摩托车或电动车20.5%、公共汽车14.7%,但是全国各地的交通、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导致自行就诊方式的区域性差异明显[8]。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社会急救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更加科学化、信息化,覆盖面不断增大,同时社会群众对各种危重症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身健康和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当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时,会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其中拨打120 急救电话是最常用的求救方式。有调查指出,社会群众对急救电话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不同年龄的急救电话知晓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区的救护车出诊次数在增加[9]。

该院2022 年急诊就诊患者总数为78 324 例次,其中通过广州120 救护车转运到该院的患者为4 370 例,占5.6%,体现了院前急救及转运工作是急诊医疗体系和急诊医务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救护车转运来诊的患者中,Ⅰ级和Ⅱ级患者占比达35.5%,而Ⅳ级患者只占0.4%,说明经救护车转运来诊的患者以危重症患者居多。有报道指出,急诊抢救患者逐年增加,在2005—2015 年中的后5 年的抢救占比达到10 年总人数的56.8%。因此,在医院急诊科的建设中,要重视院前急救及转运工作,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资、空间等以确保院前急救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研究显示,经120 救护车转来诊患者,男女数量基本一致,有研究显示,经济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急诊就诊患者的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10]。有研究指出,急诊就诊患者的年龄呈两极分布,年轻人以青壮年为主,急诊以高龄患者为主,且病情危重,增加了救治难度[11]。本研究显示,经120 救护车转来诊患者在年龄分布上以老年组最多,占62.5%,其次为中年组占21.2%,这与老年人自身生理机能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及该院所处地区老年人多有关。因此,急诊科应合理分配和规划医疗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就诊就医需求,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

本研究中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疾病系统排序前5 位的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创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5 位系统疾病占所有患者的88.9%,与叶泽兵等[12]、李虹静等[13]的研究相符。经120救护车来诊的患者在季节分布上呈现出规律性,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各季节分布较均匀,呼吸系统疾病以冬季为多,消化系统疾病以夏秋季为多,创伤以春夏为多。每天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在3:00—6:00 时段最少,在其余时段差别不明显。神经系统疾病作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种,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后不良的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得发病率逐年增高,社会群众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当突然发病时,为了尽快就医会选择拨打120 急救方式。本研究中,创伤主要以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为主,该院周围交通发达,地处繁华市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人数不断增多,与电动车相关的交通事故伤也逐渐增多。有研究数据报道[14],我国每年有超过70 万人因为创伤而致死,而创伤最常见的为交通伤,占全部创伤类型的65.7%,交通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对于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社会法规,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受到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冬季、冬春交替、气温骤变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有研究发现,急诊疾病谱中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率达28.6%,在冬季达到37.1%[15]。急性发作且病情较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阻肺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急性呼吸衰竭等,当突然起病时,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患者会选择拨打120 急救电话以尽快就医。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类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有研究指出,在急诊抢救的疾病中,因循环系统疾病而就诊的老龄患者占比较高,主要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16]。循环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的特点,若不及时救治,疾病将会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胸痛中心在全国各地医院的建设已较渐成熟,社会群众对胸痛相关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当出现胸痛症状时,社会群众及时就医的意识更加强烈,而通过拨打120 急救电话能够满足患者及时就医的需求。消化系统疾病也具有季节性发病的特征,主要好发于夏秋季节,有报道指出[17],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夏季的就诊率达34.6%,主要以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胆结石和消化道出血为主。急腹症作为急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腹部脏器多,解剖复杂,增加了急腹症患者的确诊难度,因此,在救治急腹症患者的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本研究显示,经120 救护车转来急诊的患者中,有1 548 例(35.5%)病情分诊为Ⅰ级或Ⅱ级,属于危重症患者,2 806 例(64.2%)分诊为Ⅲ级,属于急症患者,16 例(0.4%)为Ⅳ级,属于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由此看出,在所有的院前急救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为非急危重症而呼叫了120动用了院前急救资源。有报告显示[18-19],院前急救患者中仅有8.7%为重病、危重或死亡患者,因呼救电话而出诊的救护车中,有38%的案例没有被转入到急诊科,有很多呼叫救护车的案例其实并不需要使用救护车。有学者指出,是因为呼叫救护车的便捷性和经济性,所以导致了救护车服务的滥用。为此,应该在社会大力普及和宣传120 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平台、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宣传等多种方式,指导社会群众正确呼叫120 救护车以及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严重性,进而合理选择就诊方式。有报道指出,10%的患者通过电话接受的指导而解决了院前急救问题,电话分诊可以减少1/3 的院前非紧急调度,电话分诊是一种可行的非紧急任务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改变医疗服务方式可以降低院前急救救护车的使用需求,比如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远程医疗指导等。所以,应该提高120 调度员的专业水平,使调度员有能力在与患者的电话沟通中快速评估和判断患者的病情等级,进而指导患者采取及时正确的急救方法和合理的转运方式,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减少院前急救资源被不必要的求救而被占用的情况。同时,应该发挥社区医院的作用,对于院前需要医疗服务的非重症患者,可以由社区医院提供上门服务,从而减轻院前救护车的使用频率和减少院前急救医疗资源的浪费。

因此,应根据系统疾病的占比排序、季节分布及每日的就诊规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针对性地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使临床工作更有主动性和预见性,从而保证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应根据系统疾病排名靠前的疾病,建立急诊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和抢救流程,有针对性地制定急诊医护人员,特别是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培训内容。另外,要重视救护车的日常管理,保证救护车车况及车上的仪器设备、药品、物品等随时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在出救护车的高峰时段,完成任务后要及时补充已使用的物资、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医疗安全和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急诊科应根据经120 救护车来诊患者的就诊规律和疾病特点,合理分配急诊医疗资源、人力资源,优化该类患者就诊流程,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和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猜你喜欢

系统疾病救护车急诊科
救护车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牙周病及伴系统疾病相关牙周病的临床诊治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与全身多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伴有系统疾病的老年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过程中的护理
给救护车让道
飞跑来的救护车
ROS介导的炎症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