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私玻璃的实验室研发制备

2024-02-28郭振孙立群董淑娟

玻璃 2024年1期
关键词:价态着色剂单色

郭振 孙立群 董淑娟

(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有限公司 秦皇岛 066000)

1 着色机理研究

玻璃的显色就是玻璃本体与光作用的结果,当玻璃对光吸收时,玻璃就会显现出对应的互补色。不同波长物质的颜色与互补色见表1。

根据物质结构的观点,物质对光的吸收是由于原子中的电子(主要是价电子)受到光能激发,从能量较低(E1)的“轨道”跃迁至能量较高(E2)的“轨道”即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致[1]。只要基态与激发态的能差处于可见光的能量范围时,相应波长的光就被吸收从而呈现颜色。能量差越小,吸收光波长越长,所呈现的颜色越深。

颜色玻璃的常见着色方式大致分为三类,即离子着色、胶体粒子着色、硫-硒着色。本次试验主要选用的着色方式为离子着色。

根据玻璃结构角度研究过渡金属离子着色机理,由氧化物构成的玻璃(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等)结构中存在化合键,由于化合键的不同强度,会导致电子激发而引起本征吸收的不同,因此玻璃的颜色会不同。

大多数过渡金属(铁、钴、镍、铜、铬等)外层电子排列在d轨道或f轨道上,但外层电子的排列通常都不是全满结构,这表明外层电子的能态容易受到外层阴离子的影响而发生能级跃迁,会对可见光区产生选择性吸收,而导致玻璃显色。

2 性能设计与着色剂研究

2.1 性能设计

隐私玻璃产品性能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产品的低透过率,以达到产品的隐私功能。但在当今市场中,欲使产品具备竞争力,就要在保证隐私功能的情况下,赋予产品额外的功能。红外线是能量的主要来源,紫外线对人的健康安全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在产品的性能设计上,不仅仅要关注对可见光波段的吸收,更要关注产品的环保安全性能,具备低可见光透过率的同时,也要保证对红外线与紫外线的有效屏蔽。

拟设计产品光学性能:可见光透过率<20%,紫外透过率<5%、红外透过率<25%(厚度 4 mm),产品本身符合钢化、热弯等深加工工艺原片标准。

2.2 着色剂研究

为起到指导量产的作用,用于实验室实验制备的着色剂都选用生产线正在使用的着色剂。在确定着色剂之前需要对各种备选色料进行单一色料光谱吸收分析,以便于分析产线所用的着色剂的着色效果以及着色剂的功能性。

设计单一色料的着色试验,为排除原料中铁和其他杂质的影响,矿石原料(硅砂、石灰石、白云石等)用分析纯化工料替代,着色剂分别选择铁、钴、镍、铜、硒、铬,分浓度梯度依次进行熔样试验。

(1)按基础料比例称量140 g混合基础料,将单种着色剂分浓度梯度分别配置5组,不加碎玻璃,充分混合,选用刚玉坩埚作为试验器具。

(2)熔化试验采用高温升降炉,升温至1510 ℃保温90 min,30 min降至1390 ℃,1390 ℃保温30 min,迅速取出坩埚倒入经过预热的压制模具,成型后转入退火炉退火,退火炉温度设置为600 ℃,退火时间30 min,而后自然冷却。

(3)样片经过磨抛处理后,用北京维科特瑞仪器有限公司的UV-3600PLUS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光谱扫描,得出透过率曲线。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单色料掺铁

单色料掺铁透过率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单色料掺铁透过率曲线

铁在玻璃中存在两种价态,即Fe2+和 Fe3+。Fe3+分别在380 nm、420 nm、435 nm处有三个弱吸收带,Fe2+在1050 nm有一个吸收带、在2050~2200 nm有一个吸收带。样品透过率曲线可一一对应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吸收带。Fe2+着色以浅蓝色色调为主,Fe3+着色主要以黄绿色为主,由此判断在不加入其他还原剂情况下,玻璃中以三价铁离子居多,同时还有一部分二价铁离子。此外,由图1还可以看出,Fe在红外区(800~1600 nm)处有一个宽而强的吸收带,这表明Fe2+具备良好的吸收红外能力,是赋予产品功能性的重要条件。

2.3.2 单色料掺钴

图2为单色料掺钴透过率曲线。

图2 单色料掺钴透过率曲线

钴在玻璃中常以Co2+存在,在钠钙硅玻璃中的钴基本不变价,着色稳定。Co在玻璃中存在两种配位体,分别是四配位和六配位,样品颜色外观为蓝色,说明玻璃中以四配位为主,四配位的吸收带比较明显的有540 nm、640 nm、1400 nm。根据图2可明显观察到540~550 nm、640~650 nm、1400~1500 nm处有明显吸收带,实验结果的透过率曲线也符合四配位吸收带。钴在玻璃着色时能起到良好的调色作用,与铬、锰等着色剂混合着色时可以得到色调均和的绿色、紫色、黑色玻璃。

2.3.3 单色料掺硒

图3为单色料掺硒透过率曲线。

图3 单色料掺硒透过率曲线

硒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存在-2、0、+4、+6四种价态。在玻璃中基本不单独使用,通常情况下是进行硫、硒着色。单质硒着色的样品在较低浓度时颜色不容易分辨,近乎无色,当浓度较高时,样品颜色为淡紫色。由图3可以看出,在可见光530~550 nm处有吸收带,正好对应样品颜色外观显淡紫色,在620~670 nm处有另一处吸收带,表明单色料掺硒的玻璃在可见光区域可以吸收橙红光。单质硒的着色能力较弱,在熔化过程中挥发性较大,且硒粉的原料成本较大,使用时需多加注意。

2.3.4 单色料掺铜

图4为单色料掺铜透过率曲线。

图4 单色料掺铜透过率曲线

铜在玻璃中有0、+1、+2三种价态,而三种价态的不同是由于氧化还原气氛导致的。Cu+的外层电子轨道3d10结 构稳定,玻璃呈现无色,Cu2+在780 nm处有吸收带,使玻璃呈现蓝色。由图4可以看出,在760~78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带,样品颜色外观和透过率曲线与理论基本吻合。Cu2+在可见光红光区有强烈吸收,常用铬混合使用,以制造绿色信号玻璃。

2.3.5 单色料掺镍

图5为单色料掺镍透过率曲线。

图5 单色料掺镍透过率曲线

镍在玻璃中能形成Ni2+、 Ni3+两种价态,一般条件下,在玻璃中以Ni2+存 在。Ni2+以四配位和六配位存在于玻璃中,六配位Ni2+在430 nm、800 nm、1500 nm处有吸收带,430 nm处最为明显。对比实际实验结果,由图5可以看出,420~450 nm、830~1070 nm、1870~2000 nm处有三处明显吸收带。在使用镍着色时,需要注意含镍着色的玻璃在钢化前后会产生变色效果,高温时有利于[NiO4],低温时有利于[NiO6],四配位与六配位的显色效果不同会导致颜色变化。

2.3.6 单色料掺铬

图6为单色料掺铬透过率曲线。

图6 单色料掺铬透过率曲线

铬在 玻 璃 中 能 形 成Cr2+、 Cr3+、 Cr4+、 Cr6+四 种价态,Cr2+在500 nm、720 nm、1000 nm处有吸收带、Cr3+在 650 nm处有吸收带、Cr6+在365 nm紫外区有较强吸收带。由图6可以看出,在650~680 nm处有一处较为明显的吸收带,说明在玻璃中以三价铬离子着色为主,样品颜色外观呈现绿色,符合物质颜色与互补色的对应关系。铬在玻璃中的溶解度较小,在使用铬着色时候要注意用量,避免铬饱和析出,形成金星。

3 实验室样品制备

目标产品为隐私玻璃,着色技术为离子本体着色,以玻璃基础料为基础,对玻璃组分进行改进,经前期着色剂特点研究,铁、钴、铬等常用色料可以选择性吸收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因此,选择合适着色剂,吸收大部分可见光、红外、紫外,就可以得到隐私玻璃。此外还要考虑现有熔化工艺,着色剂含量不能过大,尤其是玻璃中的铁含量,由于铁对传热影响较大,在设计组分时应结合现有熔化工艺,保证满足设计性能标准的同时尽可能对熔化工段“减负”。

总结上述研发思路,进行熔化试验。

试验方案如下:

(1)按基础料比例称量175 g混合基础料,与混合着色剂充分混合,加35 g碎玻璃,选用刚玉坩埚作为试验器具。

(2)熔化试验采用高温升降炉,升温至1460 ℃保温60 min,30 min降至1390 ℃,1390 ℃保温30 min,迅速取出坩埚倒入经过预热的压制模具,成型后转入退火炉退火,退火炉温度设置为600 ℃,退火时间30 min,而后自然冷却。

(3)样片经过磨抛至4 nm后,用北京维科特瑞仪器有限公司UV-3600PLUS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光谱扫描得到数据和透过率曲线,见图7。

图7 样品透过率曲线

多次试验以及调整后,确定隐私玻璃配方,基础成分见表2,着色剂组分见表3。实验室样品光学参数见表4。

表2 隐私玻璃基础成分(质量分数) %

表3 着色剂组(质量分数) %

表4 光学参数

4 结语

选用离子着色技术研究了常用着色剂着色性质,针对现有生产条件研制出了一款本体着色隐私玻璃,在满足产品性能标准的同时适用于现有浮法工艺,保证成品以4 mm为标准下,可见光透过率<20%,紫外透过率<5%、红外透过率<25%。根据市场反馈,优化调整并进一步研发其他性能的隐私玻璃。

猜你喜欢

价态着色剂单色
Sn在锆合金氧化膜中稳定价态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偶氮类食品着色剂诱惑红与蛋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11种合成着色剂及其铝色淀
单色不单调·灯具篇
普立万的材料、着色剂和添加剂创新方案
超声提取—三氯化钛还原一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土壤样品中不同价态碲的测定
彩妆去寻找春天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蜜饯中7种合成着色剂
准单色X射线机替代241Am放射源的测厚应用研究
不同价态外源硒对小白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