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处炊烟寄乡愁

2024-02-28韩玲玲

山东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书院

韩玲玲

古老神秘南崖村

从泉城济南沿济菏高速驱车六十公里,就到了洪范池镇政府,在其东南三公里的大寨山与云翠山之间纵深的山峪里,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古老村庄——东峪南崖村。此村在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扈泉东南,因位于扈泉大沟之南而得名。是洪范池镇最大的村落之一,也是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公布的济南境内第二个中国传统村落。

古民居及大部分古建筑都集中在村子的西部。自村中央十字路口往西,就踏上了老村的青石主路,巨大的青石依据原始形状巧妙排列,隔几米远就用稍小的石头排成横亘,据说这样可以缓冲下坡排列的压力,竖排的石头们在横亘的挤压下会更加的瓷实牢稳。青石的厚重与排列的坚固让它耐得住千百年的踩踏,杂芜的荒草湮没了青石之间的缝隙,它被岁月打磨的模样,给人扑面而来古老踏实的气息。目及都是朴拙的黄泥屋,一如老人们脸上深刻的皱纹,纵横沧桑。路边的那些大小不一的形似鹅卵的石头们,似历久了洪流的冲洗,不知来自何处,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世纪,默然静立,徒留神秘;身上布满了青苔的大石臼端然坐于路边,这种比石碾和石磨更古老的原始器具,是古人们的舂米工具。沿路蜿蜒往西,一座“立交桥”横架在眼前,上通南北,下贯东西,没有记载建设的年代,只是砌桥的虬黑色巨石显示着它苍老的年纪,它至今仍是此村南北重要通道。

桥下往西,石路尽头,便是古时进村唯一入口——城门。城门是石头砌成的进深近十米的拱型,也叫拱券,这样结构的承重是逐渐沿券成环拱挤压传递,所以不会出现如梁柱式石梁的压裂、压断的危险,就是上面受重越大,越是压着成拱券的那些巨石往门洞构成的圆心方向挤,越挤越结实。所以在平坦的开阔的城门之上,建有文昌阁,小阁十平米见方,用厚石镂空而成窗户,讲究内圆外方,别具一格。里面供奉着文昌帝君。这是保一方文风昌盛神仙,为古代读书人所崇信。加上道教所附会,文昌帝君就成了道教中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神像底座的左右,分别刻有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的座骑狮子和普贤菩萨的座骑六牙白象,也使小阁里有了佛教的气氛。这么看来,村里的人们,并不把儒、释、道三家之崇拜分得太开,总之是对文化教育的推崇吧。因居于村中最高地位,文昌阁除祭祀,还是旧时村里人聚会的场所。

置身于城门之上,面朝大寨山奇峰突起,背靠云翠山巍然屹立,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耳边偶有鸡鸣狗吠,长满了灌木的黄土城墙一任风侵雨蚀,城门外菜园里的蔬菜一碧如洗。这次第,乡愁缕缕。

说起来,真正有讲究的村子在于它规划与布局,此村最具特色的——历史以来就以区分姓氏布局住宅。村里主要有高家、万家、辛家及崔家几大家族,每一个姓氏人家,都分别聚集在几条胡同,胡同整个小路用青石铺就,夜来胡同门一关,自成一家小体系,安全是第一需要。村北主要是高家胡同,据高家人自称,孔子的七十二得意弟子之一高柴即他们的祖宗。村中及南面是万家及辛家胡同所在,胡同约两米宽,两侧厚重土房子并肩而出,门挨户对,紧凑有序。最有韵味的是万家楼与辛家楼,为此姓大户所盖,均是三进三出大院子,门楼上有精细砖雕,做工考究,喻意吉祥,等级分明。楼是青砖结构,二层楼上还有阳台、女墙,穿越时光,遥想当年人家之兴旺,想曾经繁华过往,想楼上小姐当窗理红妆。现在的辛家楼,传说清初万家父子常年去大寨山东面山腰的白衣堂供奉神仙,有一天,他在山上睡着了,梦里一位白衣仙女告诉他,在某处的大荆棵下面埋着银子,醒来没有当回事,可是同样的梦连做三次,他就决定去仙女所指的地方挖一下试试,结果真的挖出一大袋银子。用这些银子,盖起来这座楼房。后来,这家没落了,楼房被辛家人买了。而现在的万家楼里,据说是出过武状元的。乡亲们说,老楼里,当你身临其境,见荒草杂生,老树静立,古楼高深,虽然阳光明媚,联想起《聊斋志异》情节种种,也不禁感觉阴森神秘,勇敢如你,是否有胆涉足其中呢?

村里最具神秘感的莫过于十几口老井,每一口老石井的台上都被打水的井绳磨出十几道深深的沟痕,这是以绳之柔拜岁月所赐,对抗石之坚的印记。这些井们各具特色,地势高低不一,井口大小有别,或路旁,或沟头,或高台,或者有着古老的辘轳,或者就是空空一井,上面搭个棚子。大部分都有水,虽然现在村里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就近的居民,还是喜欢用辘轳提上水来吃,特别是盛夏,汲一桶清凉的井水,淘了凉面,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是何等独具风味的享受。如此多的井,证明历史上南崖村,曾是一个人口密集、功能齐备的大村。

喻保平安的关帝庙遥对文昌阁,虽有清朝重修,但至今已濒破败,据说当年有过街天顶,也已坍塌,只有修建与重建时的石头柱子,两边柱子上刻着用以量地的依据,以此宽为准,为旧时村里分田提供统一的标准。关帝庙前的關于戒赌的石碑依稀可辨,大意是若有赌被发现,惩修路几米。显示着村规的威严。

坐在村南青石板上休憩,从深深巷陌里走来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清秀壮实,热情地与人攀谈,言语之间流露着“咱的村子好”的单纯自豪感。头顶有树荫蔽日,满目是苍翠欲滴,远山黛黛,近壑森森,右侧有古井,左侧是石径,那些铺路的石头们应该曾经也是棱角分明吧?现如今却圆润光滑,与青苔浑然一体,见之顿生思古幽情。有恍然若梦之感,如此清凉静谧,如此朴素原始,果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

钟毓灵秀贤子峪

济菏高速平阴下口,第一个红绿灯左拐,南行三公里,即到贤子峪,它是目前我国北方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古村落。

贤子峪是一方小小的自然村,地势得天独厚,三面环山,一面谷口西开。走进古村,小山环抱,绿荫蓊郁,但见左手有小小石头土地庙一座,里面供奉着土地神。据说古时有讲究的村都在村口设此庙,保佑家宅平安、祈求好收成。接下来,你便看到,左手是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右手是浓荫蔽日下面潺潺小溪。沿溪上行,脚下石径,目及的院落石屋,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花纹,细看来,这些花纹其实类似小虫爬过的形状。据考,这些“花纹”是4.5亿年前古生物活动痕迹的化石。每一座院落虽大小各异,但是格局却极其相似。一致的是大部分都是坐北朝南的大门,而大门一般都在高峙路边有近三米,用规整的石头高高垒起,南望而东折,然后再出来到大路上。不同于一般迎门墙,从正面看,是不见门的。据说,这样的设计是出于防御,外人在路上看不到门户,而主人却可居高临下,对来者一目了然,外人要曲折“之”字形,方得进入,这样的设计,真是占据智慧的战略至高点啊!至村在最为平坦的地方,有座村里最大的院落,方正居中,一棵四人合抱的古皂荚树耸立其中。传说,这棵历经四五百年的老树上,有神灵,不得攀折,老树中空,但仍然枝繁叶茂,老树每年馈赠许多皂荚,村里人们拾了用来洗衣服,自然环保。

此院外路南,便是抱珠泉了,一大一小深深的两眼敞口井之间,有拱券的小桥高高横亘,徒步过,有以身涉险的感觉。大井四壁汩汩冒出清泉来,然后流到小井,满溢奔小溪西去。“抱珠”之名,是因为月光之下,两眼泉水如同发光的珍珠,被小山抱在怀里。泉东南方圆百米的一块石头上镌刻“桃花流水”,曾有记载,村周围山腰上曾遍植桃樹。春来,泉溢,有桃花片片随流水,想,那得是怎样一种旷然悠远的美啊!的确,雨后,水经南面层层山岩,脉脉而下,汩汩清流,汇入小溪。往东南拾级而行,会经过一口古井,依然有水,望之幽深莫测,神秘莫名。

北折后到了村里的另一个高度,正北即是三泉庵。正殿是观音堂,堂前石柱上精美图案依稀可见,可惜,殿顶坍塌,徒留沧桑。东边是一个顶端有攒尖叠石涡旋雕刻图案的伏魔殿,殿内顶上象征吉祥美满的宝相花,殿外顶则是代表福禄的宝葫芦造型。庵内有重修观音堂石碑四座。其中有《重修观音堂记》的碑文,记叙了当年山村庙宇的迷人景色。

观音堂西行,到了函山书院。明朝贡生张宗旭因偶游此地,以为美,便携家眷来此隐居,并创办函山书院,培养了很多文人贤士,得名“贤子峪”。又因地处泰山以西,周围小山多是泰山余脉,因此书院又名岱西书院,村又名岱西村。随着阳明心学兴起,贤子峪函山书院在明代中期发展到鼎盛。进得书院,正面是一壁山岩,据说不仅是要求学生们文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而且更要求做人要刚正方直,书院东屋为全村建筑至高点,显示当时人们尊师重教。书院与三泉庵之间的夹道之间,有石阶上行,到庵后半山,在庵东北石崖上,是摩崖石刻,上有“寻花绕寺”几个大字。据称,当年村北半山腰上植有桃树和杏树,春季桃、杏花在三泉庵四周盛开。遥想,春来山峪,漫山花开,流水飞瀑,书声朗朗,那是怎样的勃勃生机?

与三泉庵正对的南方,也是一间小小观音堂,在民间,这里常常被当作送子观音供奉,堂下面,竟然有一个天然的洞穴,洞楣上刻有“蓬玄翊真”,“蓬玄”是指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中的第二洞天,东岳蓬玄洞天,周流一千里。“翊真”是指翊德真君,是道教中保平安的神,意思就是此地处在东岳泰山的蓬玄洞天,受着翊德真君保佑的福地。

沿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西行,经过巨大的石坡,会遇到一汪清泉,当地人叫做“小池”,它周围的松林里,一方静卧的石头上,有“明月松间”的隶书阴刻。当月光洒在泉的松间小路上,清风明月,临泉品茗,静谧清凉,应是何等的惬意舒爽。

置身此地,青山隐隐,古村幽幽,恰如桃花源,与世隔绝的静美,古老原始的气息,沧海桑田的情怀,凭今怀古的情绪,一任你驻足神往。

诗情画意书院泉村

小村地处素有“齐鲁泉乡”之称的平阴县洪范池镇,从泉城济南沿济菏高速六十公里,到洪范池镇政府,往东行五百米,正东的天池山壁上有“齐鲁泉乡”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经过开阔的天池湖,山下便是书院泉村。

村口,一巨大书形石碑,镌刻着“书院泉村”。进村口,南望,但见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条水渠并驾齐驱。大渠地势低且宽,宽四米有余。小渠位居高而窄,宽半米不足。走在两渠之间的石堤上,左边水流缓缓,有绿苔水草漂浮,水深且静;右边流水潺潺,欢快奔腾,水清且浅,均是晶莹剔透,水质清冽。逆流而上,沿渠自西向东,绕过村南,更为开阔圆满的水面便赫然眼前,一侧古柳倒垂,一侧石屋俨然。正前方,便是书院泉,泉水自天池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汇入石砌方池中,方池正前面竖立着50年代兴修水利时的标志,宽约1米的石头五角星,左右各有青石砌成的半圆形小堤往两边延伸,可以涉水踏堤至彼岸。至此,得见此泉真面:小桥流水人家,老屋绿树白鸭,恰如世外桃源。你会不由平心静气,心旷神怡。泉北森立的山岩上绿苔密布,周围树荫蔽日,自成一番清凉世界。泉盛季,水可淹至泉池外几米,甚至泉边人家的院门得要用土掩起来。该泉最早见录于《水经注》,曾名东流泉,因明代中丞刘隅曾在泉旁建书院,又名书院泉,后来,这里的书院培养了他的外孙,明朝礼部尚书于慎行。“一杯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是他与中丞朱维京、乔学诗等文人雅聚于此所作。令人称奇的是,有一泉竟然穿路过户经过泉右那户人家,通过屋角的大石,可看到泉水长流,是清泉屋下流了,亦注入大泉池里,所以水势浩大,规模壮观。最令人神往,是历史上曾有的“曲水传餐”,相传有泉的人家,厨房与客厅有水道相连,厨房做了菜,直接通过泉水流动就漂到餐桌边了,吃完碗筷放到水道自己漂回厨房,大有“曲水流觞”的风雅,想来,那是一种怎样美妙惬意的享受啊!

细品之,你会惊喜地发现,在回去的小渠之上,竟然有像都江堰一样的小小的水利枢纽: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却调节本村、外村与丰水期时泉水的分配,原来此泉是附近村庄的饮用和灌溉水源,为了合理科学的用水调水,智慧的劳动人民匠心独具,创造了这样的让人叹服的水利工程。沿渠北行的路上,你会遇到白沙泉畔的一池碧荷,正迎合你心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觉。核桃树下的白沙泉哗哗西流,有人取水,有人洗菜,有婴儿的人家还用来洗奶瓶,足见其清其纯,细看去,泉眼上白沙翻滚,所以名白沙泉。

若你意犹未尽,可沿泉后石阶攀登天池山,在山檐上,你会看到小小的一汪天池泉,亦会看到隋唐时期北齐高僧安道一书写的“大空王佛”摩崖石刻,这可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宝。再往上面南的石龛里面,刻着三尊等人高的佛像,璎珞华鬘,衣袂飘飘,他们在这里已矗立了千百年,俯瞰着山下的众生,保佑着一方平安。

戏水留恋,不觉中午,你可以到天池湖畔的农家,去品味风味独特的冷面,系用泉水泡出,亦可以参观他家水上厨房,品味独特的农家炒土鸡与在泉水里呼吸吐纳过多时的鲜鱼。临湖品茗,柳下尝鲜,有凉风徐来,赏圆荷泻露,鱼跳曲港,听蛙声蝉鸣,芦苇轻荡。憨厚的老板,将他蓄在冷泉里的西瓜切了拿来,送上的是一分清清凉凉的好客之情。

这样的小村,给你放松给你休憩,给你俗日里一点难得的清新静谧。

猜你喜欢

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福州西湖书院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办好书院 造福农村孩子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