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楷模·牺牲·砥砺

2024-02-28吴永亮

山东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磨刀石楷模本义

吴永亮

楷模原是两棵树

英雄,先锋,我们都可以归结为——楷模。

楷模,两字都是从木,楷模本就指两棵树。

楷,是多音字。读jiē时,作树名,即楷树。读kǎi时,指楷书、楷模等。

楷树,俗称黄连树、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湿润不裂,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清晰可见,整体杏黄晶莹,与华夏崇尚“黄”色吻合,名曰“楷雕”。曲阜保存的孔子夫妇像就是用楷树雕刻而成。楷树除掉皮质后呈鲜黄色,可提黄色染料,种子榨油可作润滑油、制皂乃至点灯之用。幼叶可充当蔬菜,还可代茶用于品茗。黄连木可制手杖、如意,树瘿还可做碗等,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传说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据说子贡从老家奔先师之丧时,将一棵从卫国捧来的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年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毁,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历代的人们对子贡崇敬仰慕,所以那碑上“貢”字被无数虔诚手指抚摸出深深印迹。仔细看看,那“植”右侧还少写一横,不知何故。

说了楷树,再来谈谈模树。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封于曲阜,但周公为辅佐成王执政,于是派自己长子伯禽就封。伯禽建鲁国,为鲁国第一代国君。虽然,周公未曾到曲阜就职,但鲁国百姓对其爱戴有加,至今曲阜周公庙保存完好。陕西省岐山县也有一座周公庙,其附近就立着周公墓。

周公墓前长着模树,其叶能随季节变化:春天青翠碧绿,酷夏赤红如血,秋季雪白耀目,寒冬漆黑肃静。古时,以青、黄、赤、白、黑等五色为正色。模树四季四色,加之生长在黄土圣地,五色也。于是因五色俱全,不染尘俗,亦为群树榜样。

周公创立的礼乐文化,从文化和精神方面对整个社会施加影响,潜移默化效果日益显现,从而实现太平盛世的目的。

孔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就是说西周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于是孔子不断奔走呼吁“克己复礼”,说白了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周公所制定的礼节。

横向讲,曲阜周公庙与曲阜孔庙相距只有区区千米;纵向说,周公与孔子相隔不到五百年,加上“克己复礼”,周公自然就是孔子行为的榜样,学习的楷模。

楷和模,生长在流芳千古的孔圣人和先智先哲的周公两座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以树喻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人物称为楷模。

《后汉书·卢植传》中,曹操北伐时在书信里称赞当时的经学家卢植“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这大概算是较早使用“楷模”一词了。

如今,“楷”与“书”“体”组合成楷书、楷体,其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楷,从木从皆表声。其实,笔者以为“皆”有大众之意,暗示楷树為众树之典范。模,从木从莫表声。模,有模具之意,模树蕴藏值得树木们纷纷模仿的含义。

说起模具,我国古时候,根据材料不同分为四类:模(木制)、范(繁体範,竹制)、镕(金属制)、型(土制)。

模与范组合成模范。模与范,还能各自与“式”组合成模式、范式。范式,解释有很多种,但都离不开榜样。

范式,还是一位历史名人。范式,东汉山阳郡金乡(今金乡县鸡黍镇)人。范式在太学学习期间,与汝南张劭交情甚笃。后二人同时回归乡里,分手时范式说:“两年后,我将去府上拜望尊亲。”张劭回答:“到时,我一定杀鸡煮黍,等待兄长。”两年后约定日子,范式果然来到。张劭杀鸡煮黍饭。后来张劭病故,范式得梦:张劭某日葬。范式赶到时,迟迟抬不起的张劭棺材才缓缓入土为安。为纪念这两位诚信贤者,范式家乡遂将其村改名为“鸡黍”至今。同时鸡黍之交成为“八拜之交”之一。

除了楷模两字外,榜样也都是从木,由此看出,古人对“木”发自内心的尊崇。“松柏”两个字中也能得到印证。松从木从公表声,柏从木从白(柏果)兼表声。其实,这里的“公”(公侯伯子男之首)“白”(伯省去人)都是古人挑了又挑选了又选之后采用的。

由于树木地位显赫,难怪“人才”也写作“人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几千年来,树木与树人,都是在华夏大地上树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之林。在这片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林中,必有你我的身影,即便做不了楷与模,也要做一棵冬青为四季轮换添绿;即便做不了榜与样,也要做一棵小草为精神之林增色;即便做不了松与柏,也要做苔花学着牡丹开……

牺牲原来是两头稀罕的牛

牺牲都是从牛字旁,自然与牛息息相关。

讲“牺(犧)”之前,先讲羲与义(義)。

羲,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  上边从我(刀锯)下从截去头的简豕形,中间两小点表示宰割时溅出血点等。羲金文  上从羊中间为我下为豕,变成了既杀猪又宰羊了。羲篆文

简豕形讹变为兮。隶变后楷书写作羲。

義,会意字。甲骨文  上从羊下从我(刀锯),会用刀等宰杀羊。

羲与義同源,只是宰杀前者为猪后者为羊,后来两字渐行渐远。新中国成立后,羲没有简化,常用于人名,如伏羲、王羲之,義用于祭祀,自然就是一种崇尚道义之举,本借乂(yì,本义割草)来表示,后又加点作义。

牺(犧),会意兼形声字。由于羲专用于人名,于是本义宰杀牲畜作祭品之义,另加义符牛,即篆文 从牛从羲(指正义等,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犧,此字将牛、羊、豕三者合为一体,超级棒。今简化为牺(选取与羲、稀同音的西字作读音,其实也暗藏着物以稀为贵的意思,因为毕竟纯色的牲天下难寻。另外,西是栖的本字,古文西是鸟在太阳西下时归巢歇息之意,这里似乎也寓意神灵、造福享受过后休憩)。牺,本义就是指用于祭祀用的纯色牛、羊、豕。

牲,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  左边从捆绑的一只羊,右边从生(表示完整,也有生生不息含义,兼表声),会祭祀用的完整羊之意。金文    将羊换为牛。篆文   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牲。牲本义指祭祀用的全牛全羊全豕。

古代祭祀用的牺牲,也称作牷(quán)。

牺牲主要指祭祀中牛、羊、豕,这个顺序请不要随意调换。什么样的级别对应什么样的“牺牲”,来不得半点含糊。

据《礼记》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祭祀所用的牺牲中,天子用毛色纯一、身体高大、犄角周正、体肤完整的牛,诸侯用精心饲养的牛,大夫用经过挑选的牛,士用羊、猪即可。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其他级别只能食少牢。为什么叫太牢呢?太,就是大,至高无上,这个好理解,但“牢”里藏着啥弯弯绕呢?

我们知道,祭祀是有时间限制的,不是临时动议,如春祭、腊祭等都有日期。古时,无确定时间,突发的祭典称之为“奠”,这也是为什么花圈上用“奠”而不用“祭”字由来。还要注意,纪念某某逝世一周年称之为忌日(这天,要忌讳动土、搬家、娱乐等活动),不能写作祭日。祭日,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源于华夏先民对日神的崇拜。

部落首领每次祭祀之前,都要开会安排,层层动员,广泛发动,然后派责任心高、观察力强的人到所属领地去“选秀”,条件至少有三:一是毛色纯,不得有半截杂毛,这叫牺;二是牛、羊、豕身体要全,不得有芝麻粒大小的疤痕,黄豆般大小的皮破了也拒纳,这叫牲;三是犄角周正,体形顺溜等。

千挑万选之后,要集中进行精心饲养,使其短时间内增肥,令其体态外形显得丰腴、圆润,骨瘦如柴咋对得起上苍和先祖。饲养这个地方要安全、可靠,绝对不能让费死洋劲选来的牷撒丫子跑了,更不能让别的野生动物提前下嘴。于是用树枝、竹竿等扎牢篱笆,派专人一天二十四小时看守,这个地方就叫“牢”(宀是房子,宀+牛=牢)。后來引申出牢固、牢靠、牢房、监牢等。房子与动物组合的字还有:宀+豕=家,宀+羊=  。家从豕,由此看出豕在古人心中的分量; 从羊,一部分合并到“牢”字里了,一部分改为从广从羊为庠。除此之外,还有“宠”“宊(家)”“寃(冤)”。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般动物想进入到房子“宀”里还挺难的。

牛在古人心目中,高大强健、任劳任怨、默默耕耘,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外加古人认为牛不仅通人性,更能与神对话。所以带“牛”的汉字都褒义浓浓,如牡、特、物、犒,即便是牛脾气——犟,也褒贬各占50%。古人把牲畜排排座,不说你也知道牛为老大,故“牺牲”均以牛字作部首也就好理解了。

牛,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华夏子子孙孙崇敬与爱戴。放在当下,也是如此。

说到这,各位对太牢也就理解了。

太牢就是取羊、豕二牲祭祀即可。百姓一般只能用鸡、鱼、豕三牲,三牲喻意三生,都是有幸。

大约在晚清,“牺牲”开始引申出舍弃的语义。因为是祭祀用品,“牺牲”呈上时要恭恭敬敬,自然就有了庄严肃穆的意思,于是才慢慢地演变出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含义。

除此之外,牺牲第二个义项就是放弃或损害自身利益,以满足他人和集体利益获得。

砥砺本是两块磨刀石

“砥砺”有磨炼、勉励等意思,本义就是两块磨刀石。砥为精磨刀石,砺为粗磨刀石。

砥砺,亦作“砥厉”“砺砥”。

为何“砥厉”等同“砥砺”呢,原来“厉”是“砺”的本字。

厉,形声字。金文   从厂(崖石)从蠆(虿,省去虫)表声。篆文  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厲。今简化为厉。本义为粗糙的磨刀石。引申指磨砺,如秣马厉兵,再接再厉。再引申指振奋,如踔厉。继而引申指猛烈,程度深,如变本加厉,雷厉风行,凌厉,厉害,色厉内荏。还指严格,如厉行节约。厉,引申义越来越多,多的连“厉”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古人无奈之下,只好加形符“石”另造“礪(砺)”来承受“厉”的责任与担当。所以说,“厉”是“砺”的本字,你一定会点赞。

这么说来,“砥砺”与“踔厉”,根子上就有联系,所以携手并肩,同进同出,理该如此。

说了“厉”,再来聊聊“砥砺”两字。

砥,形声字。篆文从石从氐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砥。本义为质地细腻的磨刀石,如“厉利剑者必以柔砥,击钟磬者必以濡木”。后引申出磨炼。再引申指阻滞,如中流砥柱。汉字家族中,带氐(本义为根底)的汉字很多,如低、底、邸、抵、坻、柢等,皆与根、底、极致有关。用氐(极致)来表砥的读音,是有意而为之的。

砺,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石从厲(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礪。今简化为砺。是“厉”加旁分化字。本义为粗磨刀石。作动词时,指磨炼,如磨砺、砺剑(写作 剑就错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源于“磨炼”。汉字家庭中,但凡由“厉”组成的字,一般都有粗壮、猛烈的含义,如粝就是指粗糙之米(与精米相对);牡蛎(牡表大,蛎表营养成分粗猛)。

写到这,大家明白了,“厉”在前,“砺”居后,再造“砥”与“砺”作伴。其实,指磨刀石的汉字还有:硎(xíng)、碫(duàn )、厝(cuò)、砻(lóng)等。

汉字简化后,“砺”与“砥”笔画数都为十画,你说巧不巧。砥和砺组成的词或成语比比皆是,“砥砺前行”知名度最高。

“砥砺前行”本义就是古人下地耕作、上坡田猎、回屋料理生活、外出出击作战等时节,都要带上砥砺这两类磨刀石,以便利用空闲时间,对耒耜、箭镞、刀具、剑戟等进行打磨,从而增加其锋利度以利于生活、战斗。

当初的先人们,估计没有想到后来“砥砺前行”能引申出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新义来。

说起砥,自然会想到“砥柱”,继而有寻觅位于河南三门峡市砥柱山的冲动。

史载,在上古时代,因砥柱山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如今“砥柱山”以尖锥形位于大坝下游不远处,回望着大坝上镶嵌的“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鲜红的大字……

大概是“砥柱山”名气,加之其与生俱来的气质、气概、气势,全国至少有7省10个地方矗立着“砥柱山”,不过有的称作底柱山,有的称作砥石。

不仅“砥柱”令炎黄子孙爱戴,“中流砥柱”更是受到华夏儿女崇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就有“以入砥柱之中流”句。这就是“中流砥柱”出处。

“中流砥柱”中“砥柱”由来久远,“中流”在历史长河中更是激荡已久。

1925年晚秋,毛泽东同志离开故乡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创作了《沁园春·长沙》。词中表达年轻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对苍穹发问“谁主沉浮”,随即信心满满地回答道“到中流击水”。

“中流击水”是从《晋书·祖逖》中的“中流击楫”引用而来。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祖逖决心光复中原,为国立功。《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名词。

说了“中流砥柱”,我们再来聊聊 “再接再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发布表彰决定时,结尾处总少不了“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谦虚谨慎,再接再lì……”当时,绝大多数红头文件上都写着“再接再励”。大家想想,对的呀,对获奖单位和个人来讲,受到表扬自然是一种奖励、鼓励、勉励,不用“励”还能用谁呢?

其实这里要说一下,古时候,“厉”作为磨刀石引申出勉励、激勵,后来交给了勵(励)。但是“再接再厉”则与“励”无关,而是交给“礪(砺)”。

“再接再厉”是 “再接再砺”的前世,后来“再接再厉”又成了“再接再砺”的后生了。

这里必须提到《斗鸡联句》。遥想大唐,韩愈、孟郊两位大咖,你来我往,围绕斗鸡给世人留下一段绝唱,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孟郊写的“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此句指斗鸡时每次接战前都要先磨砺鸡喙。后用来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到了明代,娄坚在《祭曹周翰文》写道:“呜呼!岁行在子,君试京兆,再接再厉,抽思若搅。”这里“再接再厉”比喻不断地努力。渐渐“再接再砺”就淡出人们视野。

“砥砺”伴我们前行到此,想必大家对“砥砺”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认识了。

猜你喜欢

磨刀石楷模本义
两块磨刀石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人人都需要一块磨刀石
完美楷模
“酉”字初探
磨刀石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时代楷模】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