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可以是一种博大的共情体验

2024-02-28徐天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4年2期
关键词:同情心共情人类

徐天

法国史家马克·布洛赫说过,史家需要博学,但“如果博学者没有兴致去观察周围的人、物和时间……他最好还是放弃历史学家的头衔”。雅克·勒高夫进一步阐述了布洛赫的态度,指出“真正的历史学关注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身体、情感、心态,而不仅是他的观念和行动”。换句话说,研究历史需要我们暂时抛却对自己的关注,调动全部的智慧和心力去分析史料,去体会别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分析这一切如何影响了历史变迁。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他人真诚的关注、尊重和共情,是健全人格的开始。

亲近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扩展同情心的广度和深度,让自己变得更宽容、更勇敢、更渊博,也更博爱。历史不仅仅是英雄谱和枭雄谱,也不仅是宏大理论的试验场,更是无数普通人和普通生活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总体。从当下回溯,你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失误、遗憾和悲剧比比皆是,无数人被生活痛打、被社会暴击,公理与正义很少取得胜利,而被天灾人祸戕害的人、动植物和自然往往发不出声音。但与此同时你又会发现,那些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人,往往自己也有很多不足,因为人类历史上很少有所谓的“完美受害者”,甚至存在“底层互害”的现象,被压迫者也不一定善良,有时还会欺压比他们更加弱小的群体。这就是人性的混沌和复杂,而人类历史上黑白分明的人物和事件是极少的。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并且同情古人的复杂,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明辨是非的同时保持正义感。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有可能通过研究历史,去洞悉人性的多变和恐怖之处,并因此变得更勇敢、更宽容。

历史学提供了很多工具,帮助我们去认识人性的混沌和复杂。我们的看家本领是对史料的广泛搜集、甄别考证和分析解读,史料既包括古人写下的私人文字、官方档案、社会文献,也包括物质文化的遗存。和你我一样,历史中的人们在表達和记录的时候也是各怀心事,有的人写日记都要遮遮掩掩,有的人却可以在公共文献里秉笔直书,而更多的人则在有意无意之间用文字和物件篡改了自己所见所闻的历史现实。历史系的老师和同学们会和你一起拨开横亘在历史和我们之间的这些迷雾,拼凑出历史的某些局部。如果你足够用心,或许在某个图书馆夜读的时刻,或许在一次讨论会上,或许在某一家档案馆里,也可能是在某次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你会找到和古人对话甚至置身历史现场的感觉。一旦你拥有了这种共情的体验,很多其他体验都会变得曾经沧海难为水。

历史学,尤其是民族史和外国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同情心的边界。我们都很熟悉甚至内化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叙事,对汉族人民从古至今所遭受的苦难,我们几乎无需别人提醒就能共情。那些大义凛然的句子,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等,万口相传。学习外国史和民族史可以帮我们意识到,除了用汉字书写的历史之外,还有成百上千种同样深刻、同样充满苦难的人类历程,而每一个有历史、有组织的社群,几乎都有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反思。对这些历史的学习,可以帮我们突破“民族情感、文化偏见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桎梏”,让我们领会到在别处万口相传、在此地无人知晓的集体记忆和历史变迁,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拓展中文和非中文世界所共享的、人类的认知边界。外国史和民族史的材料往往不是由汉字书写,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甚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你所研究的区域和社会去听、去看、去感受、去学习。这个过程,也是拓展同情心边界的过程。

同情心的边界不仅需要拓展,还需要守护。见识过足够深广的历史之后,你会发现,历史经常被用作“党同伐异”的工具。在革命、战争、种族冲突、大国对抗中,宣传机器往往都会选择性地放大对当事人有利的历史去博取社会的同情,同时放大敌人的黑历史。这时候,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守护同情心的边界。

我举三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德国纳粹党的历史宣传里强调的是犹太民族给德意志民族带来的苦难,淡化的是整个欧亚非大陆历史上犹太人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当时大批的德国选民只看到其中一面,他们的同情心被博取了,但他们也因此被卷入了党同伐异的深渊。法国大革命的双方都用人类历史为自己辩护、声称自己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但雨果却在《九三年》里写道,旺代地区有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坐在路边,她不在乎蓝军和白军的政治主张,只知道杀死丈夫的是一颗子弹;这位妻子的目光,和革命双方的立场一样值得重视。美国《独立宣言》历来被称颂为新兴独立国家宣言范本,但这份文本也是一种对历史的采摘。它历数了英王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人民的伤害和羞辱,却把殖民地人民对印第安人领土的占领看成前者的基本权利,这显然是对历史的单方面解读。

读懂这些历史背后的层次,我们就能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警惕各种向我们“博取同情”的力量,守护好心灵的一亩三分地。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此博大的共情体验,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很可能是一种奢侈。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大概率都会在未来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在有意无意之间,我们会伤害别人、辜负别人,同时被伤害、被辜负,甚至在某些不可抗力面前不止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这个时候,普通生活的重压,或许会让我们再也无暇顾及远方的苦难、陌生人的命运。一位当代的云南诗人曾经专门写诗讨论这个问题,他声称,除了自己所居住的那个省、那个市、那个村,其他地方他都不爱。但他马上笔锋一转,开始反思这种态度,说他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又说“假如有一天,我不能再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诗的最后一句最为悲凉:“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很多还不了解历史、还没见过世界的年轻人,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他们“少年老成”,说别处的苦难他们管不了,说自己早就看透了,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爱护好那些爱他们的人。他们的爱,也像针尖一样狭小排他,也像蜂蜜一样甜美。或许未来有那么一天,各位也会对自己说,我真的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要收回自己的同情心,我的青春和悲悯已被耗尽。但那一天不是今天,因为人类历史一直需要历史学家的青春和悲悯;此时此刻,它需要你们的青春和悲悯。

注: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摘自作者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猜你喜欢

同情心共情人类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滥施同情心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