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恙”看类义词的词义引申规律
2024-02-27彭鹏程
彭鹏程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
类义词是词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义词的引申问题也是词汇演变与词义演变的重要内容。因而,探讨类义词的引申规律很有必要,这不仅可以对类义词研究有所补充,也对词义引申规律有所丰富。但已有文献还未对类义词的引申规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本文对三个类义词“疾”“病”“恙”进行研究,并对类义词引申规律(1)类义词的引申规律指的是类义词不仅存在单个词的词义引申,类义词成员之间的义项也相互影响。类义词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或相同的引申路径,即相对引申和跨义项引申。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类义词“疾”“病”“恙”的语料来源及义项设立标准
(一)语料来源
我们选择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先秦时期的文献包括周朝文献《尚书》《周易》《山海经》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22部文献,即《礼记》《国语》《吕氏春秋》《榖梁传》《墨子》《韩非子》《列子》《荀子》《管子》《论语》《鬼谷子》《孟子》《晏子春秋》《庄子》《周礼》《左传》《公羊传》《仪礼》《逸周书》《纵横家书》《鹖冠子》《商君书》。两汉文献包括西汉文献《尔雅》《法言》《淮南子》《史记》《战国策》《盐铁论》以及东汉文献《汉书》《风俗通义》《论衡》《太平经》《新论》。
“病”类词“疾”“病”“恙”的语料选择标准为文献的典型性和区域性。典型性指的是选择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区域性指的是以北方文献为主,所选文献最能反映古代通用语状貌。
(二)义项设立标准
在对目标词“疾”“病”“恙”划分义项时,对下列各类文献用例的意义不予考虑,即排除专有名词使用的语例,如:“公孙病已立”(出自班固《汉书》);排除标题名、小节名、书名,如:“汉书《五藏六府十二病方》三十卷”;排除语料中与词义演变无关的义项,如:假借义义项(“疾”通“蒺”)。
“病”类词“疾”“病”“恙”的义项设立标准根据语料实际情况重新归并义项,义项释义有概括性,义项之间有统一的逻辑结构,义项表述采用短语形式。
二、单个类义词的词义引申
王宁(1984)认为考察词义引申,首先应了解词的本义。“训诂学家把字形相贴切的意义称为本义,本义是造字阶段存在的词义,因此它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所能考出的最早词义。”(2)王宁 1984 《谈训诂材料中的词与词义》,《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说文解字》的本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意,一种是实义。造意是字的造字意图,实义在语言中使用,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是以本义为基础,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发展演变而来。(3)蒋绍愚 1989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0-71页。(蒋绍愚,1989),“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王宁,1996),“引申规律指的是甲乙两个义项彼此相关或甲乙两个同源词之间意义相通的规律。”(4)王宁 1996 《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第56页。
(一)“疾”的词义引申
1. “疾”的本义
2 .“疾”的引申义
“疾”的本义为“人受箭伤”,后引申为“身体不健康”。如:
(1)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春秋战国《左传》)
由“身体不健康”的义项引申为“病人”。如:
(2)惠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穷,惠孤寡,忧疲疾,出大禄,行大赏,起毁宗。(西汉《淮南子》)
由“身体不健康”的义项引申出“心理不正常”。心理不正常的情况有:痛苦、嫉妒、忧虑、痛恨等。如:
(3)而农夫何疾?(西汉《盐铁论》)
(4)胜等疾阳,恶之孝王。(东汉《汉书》)
(5)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春秋战国《左传》)
(6)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春秋战国《荀子》)
由“身体不健康”义项引申为“存在的缺点或弊端”。如:
(7)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春秋战国《孟子·梁惠王下》)
由“存在的缺点或弊端”义项引申为“灾祸”。如:
(8)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周《尚书》)
由“灾祸”义项引申为“损害……”。如:
(9)今有一家有兴功起土,数家被其疾,或得死亡,或致盗贼县官,或致兵革斗讼,或致蛇蜂虎狼恶禽害人。(东汉《太平经》)
由“人受箭伤”义项引申出“动作迅速的状态”。如:
(10)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春秋战国《墨子》)
由“动作迅速的状态”的义项引申为“尽力做某事”。如:
(11)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西汉《史记》)
“疾”的引申脉络中,不仅有连锁式引申,还存在辐射式引申,具体见图1:
图1 “疾”各义项引申脉络
(二)“病”的词义引申
1.“病”的本义
2 .“病”的引申义
“病”的本义为“身体不健康”。如:
(12)王曰:“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春秋战国《国语》)
由“身体不健康”义项引申出“泛指病人”。如:
(13)出其财物以振贫病分其故资。(春秋战国《管子》)
由“身体不健康”义项引申出“心理不正常”。心理不正常的情况有:痛苦、忧虑、痛恨等。如:
(14)虽累凶民,民弗病也。(春秋战国《榖梁传》)
(15)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春秋战国《韩非子》)
(16)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春秋战国《公羊传》)
由“身体不健康”的义项引申为“受伤”。如:
(1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春秋战国《左传》)
由“身体不健康”的义项引申为“存在的缺点或弊端”。如:
(18)即利与病,又何足争?(东汉《汉书》)
由“存在的缺点或弊端”的义项引申为“用言语责备”。如:
(19)外不言取,言取,病内也,病公子,所以讥乎公也。(春秋战国《穀梁传》)
由“存在的缺点或弊端”义项引申为“灾祸”。如:
(20)行有日,公朝国人,使贾问焉,曰:“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春秋战国《左传》)
由“灾祸”义项引申为“损害……”。如:
(21)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贤而病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春秋战国《礼记》)
由“损害……”的义项引申为“战争失败”。如:
(22)以三军敌华元,华元虽获,不病矣。(春秋战国《毂梁传》)
在“病”的引申脉络中,不仅有连锁式引申,还存在辐射式引申,具体见图2:
图2 “病”各义项引申脉络
(三)“恙”的词义引申
1 .“恙”的本义
2 .“恙”的引申义
根据先秦、两汉语料,“恙”有三个义项:①内心忧虑。②身体不健康。③灾祸。
“恙”的本义为“内心忧虑”。如:
(23)恙、写、悝、盱、繇、惨、恤、罹,忧也。(西汉《尔雅》)
由“内心忧虑”义项引申为“身体不健康”。如:
(24)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东汉《汉书》)
由“身体不健康”义项引申为“灾祸”。如:
(25)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后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西汉《史记》)
在“恙”的引申脉络中,只有连锁式引申,具体见图3:
图3 “恙”各义项引申脉络
通过上文对三个类义词词义及词义引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机制发展而来,人们通过寻找事物之间的临近性、相关性和相似性进行词义引申,原有义项和引申出的新义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疾”“病”“恙”的引申义就遵循这样的规律。如“疾”的本义“人受箭伤”含有矢来之快的动作,它不同于一般的速度,而是表示速度之快,由此引申出“动作迅速的状态”。又因动作之快而导致力量之大,由此引申出“尽力做某事”。再如“病”的本义“身体不健康”,人的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必然引起心理情绪的不良反应,由此引申出“心理不正常”义项。此外,“恙”的本义“内心忧虑”,人处于忧思过度的情况,会导致“身体不健康”。
三、类义词引申时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类义词不仅涉及单个词的词义引申,也涉及类义词之间在引申时的相互影响,“疾”“病”“恙”的义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张博(1995)提出“相应引申说”,“观察同义词或反义词的引申义列,不难发现它们在多个义位上互相对应”。(6)张博 1995 《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古汉语研究》,第4期。词义的相应引申指相关词意义的对应性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泛时的、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提法。
(一)类义词的相对引申和跨义项引申
1.类义词的相对引申
类义词的相对引申规律是指在几个类义词的义项引申过程中,其中一个词语A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引申出一个新义项,用字母表示为由a到b;另外一个词语B从A的新义项引申出了A的原有义项,用字母表示为由b到a。类义词“疾,病,恙”存在两组相对引申现象。
“疾”从“人受箭伤”引申出“身体不健康”。如:
(26)高祖击布,为流矢所中,疾甚。(东汉《论衡》)
与此相对的是,“病”从“身体不健康”引申出“人受箭伤”。如:
(28)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周《周易》)
(29)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春秋战国《左传》)
如表1所示:
表1 “疾”“病”义项的相对引申
“疾”和“病”都从“身体不健康”引申出“心理不正常”。如:
(30)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周《尚书》)
(31)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春秋战国《礼记》)
(32)疾大渐,惟几,病曰臻。(周《尚书》)
(33)鲁无忧而蒙孙益邑,子何病焉?(春秋战国《左传》)
与此相对的是,“恙”从“内心忧虑”引申出 “身体不健康”,“内心忧虑”属于“心理不正常”的范围。如:
(34)盖君子善善及后世,若兹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岂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闲,君其存精神。(东汉《汉书》)
(35)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西汉《战国策》)
如表2所示:
表2 “疾”“病”“恙”义项的相对引申
2.类义词的跨义项引申
类义词的跨义项引申规律是指在几个同义词的义项引申过程中,其中一个词语A的义项从a引申出义项b,从b引申出了义项c,又从c引申出了义项d;另外一个词语B则直接从义项a引申出了义项d。(7)这里的A和B不等于上节的A和B,这里的a和b不等于上节的a和b;跨义项引申可以是跨一个义项、两个义项、三个义项等,不存在数目限制。
“疾”和“病”都从“身体不健康”引申出“存在的缺点或弊端”,又引申出“灾祸”。
(36)对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春秋战国《孟子》)
(37)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西汉《史记》)
(38)以此书付道德之君,令出之,使凡人自思行得失,以解天地之疾,以安帝王,其治立平。(东汉《太平经》)
(39)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春秋战国《孟子》)
(40)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扩大,人臣病不节俭。(西汉《史记》)
(41)可谓为解天之忧,大病去矣,可谓除地之所苦矣,可谓使帝王游而得天心矣,可谓使万物各得其所矣。(东汉《太平经》)
“恙”直接从“身体不健康”引申出“灾祸”。
(42)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西汉《战国策》)
(43)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后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西汉《史记》)
如表3所示:
表3 “疾”“病”“恙”的跨义项引申
(二)引申规律的解释
1.相对引申规律的解释
一般情况下,词义从具体义项引申为抽象义项。“疾”从“人受箭伤”引申为“身体不健康”义项,“疾”和“病”从“身体不正常”义项引申为“心理不正常”义项是常规用法。但是“病”从“身体不健康”引申出了“人受箭伤”义项,“恙”由“心理不正常”引申出“身体不健康”义项,是从较抽象义项引申为较具体义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义演变的影响。“疾”和“病”的本义区别明显,即 “人受箭伤”和“身体不健康”,在词义引申过程中,“身体不健康”成为了两个词语的基本义,在表示“身体不健康”义项时,“疾”和“病”在春秋战国文献中经常互换使用,在此情况下,“疾”的“人受箭伤”义项也借用给了“病”。
其次,类义词成员的使用频率影响词义的引申方向。“疾”的用例在现存文献中比“病”出现早,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文献中,“病”的用例迅速增加,在春秋战国中后期文献中,“病”的使用频率已经超过了“疾”,此时已不做细致区分,能用“疾”表示的各种人体不适,都能用“病”表示。
最后,事情发展的因果逻辑也会影响到词义的引申方向。如果人的心理存在不正常状况,超过某一个程度或者长期处于此种状态,就会导致身体不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体不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关。“恙”就是这种情况,当人忧思过度或者长期内心忧虑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2.跨义项引申规律的解释
类义词在引申过程中存在跨义项引申现象。我们有以下解释:
首先,根本的原因是受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义演变的影响。“疾”“病”从“身体不健康”引申为“存在的缺点或弊端”,再引申为“灾祸”。“恙”从“身体不健康”引申为“灾祸”,是借用了“疾”“病”的“灾祸”义项。
其次,与类义词成员的使用频率有关。在先秦至两汉文献中,“疾”“病”的使用频率较高,词义演变过程较缓慢,由“身体不健康”引申为“存在的缺点和弊端”义项,又引申为“灾祸”。“恙”的使用频率较低,词义演变过程比较迅速,由“身体不健康”直接引申为“灾祸”义项。
最后,我们认为这与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类推程度高低有关。“疾”和“病”从人的身体有毛病引申为人或事物在抽象层面(如:道德、品质、条件等)有缺点,有这些缺点就会招致灾祸,因此引申出了“灾祸”义项。“恙”由“身体不健康”义项直接引申为“灾祸”义项。“疾”和“病”的类推程度较低,“恙”的类推程度较高。
四、 结语
本文从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义演变的影响、使用频率和人类认知(因果逻辑和类推)四个方面进行了解释。通过“病”类词的“疾”“病”“恙”探寻类义词的引申规律,对它们在先秦至两汉时期文献中的用例进行了义项划分,重新分析了目标词的本义,梳理了目标词的引申脉络。单个类义词通过隐喻、转喻的机制引申出新的义项,类义词成员之间能够相对引申、跨义项引申。在义项归并问题上,不可避免具有主观局限性,因为每个学习者的归并都不会完全一致,会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在义项归并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印证这一规律,在不符合语境的情况下,强制性地设立某一义项,最终将误读文献的原有释义,这是得不偿失的,也是舍本逐末的。我们可以依照此方法对类义词的其他词组进行探讨,不管是对汉语本体研究还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都将颇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