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非合作为非洲青年点亮希望之灯

2024-02-27王进杰

神州学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人力资源

文 王进杰

近年来,非洲坚持自主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升。随着非洲区域一体化的稳步推进,非洲联盟在消除各国分歧、凝聚非洲合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非洲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9 年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AfCFTA)的生效,使非洲经济明显受益,区域内贸易进一步增加,加之近些年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非洲经济逐步得到改善和发展。

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硬实力基础,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则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中国和非洲在开展投资和经贸合作的同时,对高质量科技人力资源的合作培养也变得尤为迫切。

当前,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机遇期。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中国和非洲都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缺乏科技人力资源储备,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知识和技术壁垒。在此背景下,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能够在引领技术溢出、知识共享和生产创新的同时,有效提升非洲青年的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逐步成为中非之间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发展的关键:青年教育和就业

回顾全球产能转移的过程,20 世纪初,英国将部分剩余产能转移到美国;到20 世纪50 年代,美国把过剩的产能转给德国和日本;随后,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承接了德国和日本的产能;紧接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又承接了韩国和新加坡的产能。非洲,则在第5 次产能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埃及等非洲国家参考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发展模式,选取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集中配置水电、修路、建设港口等措施,建造工业园区、自由贸易区等局部经济带,通过吸引国内外投资,推进工业化发展。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3 个要素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非洲大陆的工业化发展一直在求索的道路上,巨大的人口增长趋势是其重要基石。除非洲之外,全世界的劳动人口数量都在逐年减少(见图1)。基于部分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预判出非洲劳动人口数量背后蕴含着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口红利。

图1:非洲劳动人口急速上升,与全球其他地区形成鲜明反差

2023 年非洲大陆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 亿,但有近74% 的人口集中在没有工作能力的儿童和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的青壮年中。这些青壮年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尽管非洲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但其人口红利得不到充分释放,因而无法带动工业化发展和经济转型。

青年教育不足和高失业率是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面对非洲急剧增长的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急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人才,释放人口红利。因此,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和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人口数量向高质量劳动力的转换,成为国际合作中首要关注的问题。

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的侧重点:高教与职教培训

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是中非间国家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主体、多形式、跨领域的特点,涵盖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技合作3 个方面,而教育发展合作通常包含在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之中。因此,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可以认为是科技领域的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主要通过官员研修研讨、技术人员培训、在职学历学位教育项目等方式展开。

当前,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正处于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合作为双方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有南非学者对1975 年至2017 年中非学者合作的科技论文发表数及合作专利数进行研究发现,2000 年后中非间科学技术研究合作开始增长,并在2009 年后迅速增长,其中与南非、埃及的合作多于其他非洲国家。

中国支持非洲发展教育,旨在提高全体非洲人民特别是妇女、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水平,培养各领域的青年领袖和高素质技术人才。近年来,在中国的非洲留学生比例逐年大幅提升,从2003 年的2000 人左右,到2018 年的近10 万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法国的非洲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在政策与财政支持方面(见图2),自2000 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 年部长级会议上提出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以来,中国不断增加奖学金投入,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

图2: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及相关条约梳理

中非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学合作伙伴”模式。与许多国际社会的对非教育援助不同,中非人力资源合作并非在对不同层次教育进行回报率分析后确定援助侧重点,而是更加侧重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并在实践上体现出以大学等教育机构为主要实施方的合作伙伴模式。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的合作渊源可以追溯到1994 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刘高琼自1997 年被派往肯尼亚埃格顿大学,20 多年来一直深耕于引进园艺及相关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合作;1998 年,在原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埃格顿大学开设中文课程;2000 年后,埃格顿大学开始派遣专家前往中国进行短期进修,目的地也多集中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教育外援基地”;2012 年,埃格顿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又如,东华大学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合作建设全球首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孔子学院等。类似的合作案例还有很多。

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和非洲急需青年技能培训的大背景下,中非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逐渐呈现出注重职业培训的倾向,中方高职院校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非合作职业院校既面向非洲民众开展上岗指导和技能培训,又设置贴近本土社会需要专业,为非洲民众提供正规教育以提升其学历层次。

表:在非“鲁班工坊”运营项目名单

“鲁班工坊”是中国在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倡议中关于能力建设合作的一部分,旨在着力培养当地职业人才。作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鲁班工坊”在填补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空白等方面取得极大突破。自2019 年3 月非洲首家“鲁班工坊”落地吉布提至今,中国已在肯尼亚、南非、马里等14 个国家设立16 家“鲁班工坊”(见表)。中国还将职业技术培训与中文教学结合,开办职业特色孔子学院。例如,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孔子学院,倡导“技术+中文”的双向能力培养。

同时,高职院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职教联盟模式。例如,2018 年1 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以及中南两国相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业等58 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2020 年11 月,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该联盟依托长期落户湖南的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湖南自贸区和湖南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三大平台,目前已拥有国内优质职业院校49 所、中国路桥集团等对非合作龙头企业49 家、三甲医院3 所、非洲湖南商协会4个等成员单位;2021 年5 月22 日,中非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联盟成员单位包括70 多家中方高职院校和企业机构,以及20 多家非方高教机构,进一步形成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地方政府对非合作的“集聚效应”。

中非人力资源合作多点开花

中国与埃及的科技人力资源合作一直立足于埃及自身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需求,以及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优势。“阿拉伯之春”事件带给包括埃及在内所有北非国家的血泪教训就是要重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埃及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埃及政府自2000 年后大力推动青年人自主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器,营造适合青年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电子商务是青年创业的一个热点领域。例如,埃及科学技术研究院(ASRT)于2015 年10 月启动国家电子孵化器计划(Intelaq)。而中国在电子商务等电子经济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能帮助埃及更好地培训青年,促进青年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创新创业,这无疑是一个未来可期的发展方向。

中国与尼日利亚保持着紧密的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关系。

首先,中尼已建立农业技术合作。例如,位于中地海外农业高科技阿布贾产业园区内的中国援建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重点开展水稻、木薯等农业产业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加速了中尼间农业技术的技术转移,带动了当地社区青年的教育和就业。

其次,尼日利亚虽然是产油大国,但其电力资源十分稀缺,电力覆盖率较低,因此,开展新能源合作成为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中国葛洲坝集团牵头的“葛洲坝-中国水电-中地海外”三家中资企业联营体与尼日利亚联邦电力、工程和住建部签署了蒙贝拉水电站项目总承包合同。

最后,在尼日利亚国家经济新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开始进驻太阳能领域,雇佣本土劳工开展项目建设,在创造就业的同时带动技术溢出。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的人力资源合作卓有成效。

中国投资企业通过入驻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园区,以雇佣、培训当地劳工等方式,促进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转移,在提供技术培训的同时促进青年就业。如“鲁班工坊”等职业人才培养机构与埃塞俄比亚高校合作,依托高校的职业技术和创业中心,向埃塞俄比亚高校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和相关商业管理培训,特别是工业自动化、农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创业培训等。

此外,为确保发展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鲁班工坊”在对当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设施设备捐赠的同时,还对设备使用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此外,中国在与埃塞俄比亚科研机构合作,向埃塞俄比亚捐赠急需的科研设备设施的同时,也注意培训能够使用、维护和维修设备设施的本地员工。

目前,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对接当地一线用人需求和“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专业标准和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国际化专业体系,已培养350 多名当地师生,并开始面向东非国家招生,持续为非洲国家输送劳动力市场急缺的技能人才。

中国与安哥拉的人力资源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8 年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型企业开始进入安哥拉。随着雇佣的本土劳工人数不断增加,企业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技术工人的培训。

目前,除中安政府间的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外,在安本土的中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由企业主导,为企业自身业务服务,例如中信集团的“百年职校”。该校建立伊始,立足于本企业自身业务需求,随后开始作为公益项目对外开放。另一类由商会主导。此类培训学校和项目不仅接受中国企业的考核,也遵循安哥拉的教育规律和人力资源要求。据了解,江苏商会在2018 年开始在安哥拉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因受商会平台支持,此类培训项目、学校在可持续性和本土化方面通常更具优势。

中国与南非的科技人力资源合作拥有深厚基础。

南非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SKA 项目)是非洲的科技旗舰项目。《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 年)》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 年)》中中方作出重要承诺:继续支持非洲大陆的科技旗舰项目——南非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围绕该项目开展联合研究并为双方科学家参与项目提供便利。

2017 年4 月,中南两国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于2018 年1 月成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2019 年11 月,为促进中国与非洲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方理事会研究决定更名为“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现已成为对接中非职教高校的桥梁,帮助非洲学生、教师来华学习实习,推动中国与南非乃至整个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

中国与肯尼亚已在农业、联合科研教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合作历史悠久,自1994 年起,两校共同执行教育部三期“中肯高教合作计划”,在埃格顿大学建立了“生物技术实验室”和“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还与埃格顿大学合作建设全球首家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并在埃格顿大学建设“中肯农业示范园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园艺学院与埃格顿大学共建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于2019 年获科技部首批认定的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双方联合申报的“中国-肯尼亚主要作物优异基因发掘、品种创新与现代生产技术示范”项目,于2020 年12 月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资助。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内14 家相关科研机构也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开展科研合作。

在继续加强围绕农林业开展的科学教育合作的同时,肯尼亚政府依托现有的卓越中心,大力建设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中心。“鲁班工坊”也积极参与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总称)领域综合能力人力资源培训,包括提供必需的科研设备、协助开展STEM 教学、培养劳动力市场稀缺的技术人才等,为当地青年创造就业机会,解决青年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开创新局面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非双方在深化科技领域人才合作方面也面临着新局面。非洲从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将科学技术驱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抓手,而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有赖于技术人才的培养,环境和基础条件改善更有利于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回归。

未来,中非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合作应聚焦在非洲人民关心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深入研究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人才挑战,凝聚多方合力。中非间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合作将在农业现代化、绿色低碳研发、工业数字化、公共健康等领域前景广阔且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术发展是非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可以将农业大学科研工作作为关键攻关手段,将农业试验田作为特色农业科技实践活动,以开展中非农业科技合作。

解决粮食安全、自给自足是非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工业化是一条能有效促进非洲经济发展的道路。但由于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是以初级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导致这些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自给自足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发展非洲的前提是帮助非洲发展农业经济和培养农业人才。

对此,中国可以考虑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奖学金制度,拓展非洲来华学习农业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人数,提高农业项目在非洲的实验合作数量。同时,非洲政府也需要出台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学成人员归国发展当地农业经济。针对当前非洲各国失业率飙升的现象,拓展农业技术发展,扶持农业人才,还能帮助当地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公共卫生和健康人才。非洲国家有着使用药用植物的悠久历史,更易接纳中国在中药方面的理念。非洲一些国家的传统草药使用率在70% 以上,且非洲大陆的动植物药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4000 多种草药。同时,非洲的传统医药虽历史悠久,但对其的研究和开发还处在萌芽阶段,而中国有大量宝贵经验可与之共享。并且,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医药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此,在发展药用植物合作、增加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合作潜力。

另外,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数字医疗在非洲也具有广阔前景。其中,肯尼亚的健康信息系统(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Digital Health Solutions)已初见成效,使肯尼亚医疗数字化迈上新台阶。未来,中国和非洲可借鉴肯尼亚的成功经验,开展数字医疗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还能反向促进中国数字医疗在国内和国际的推广与发展。

数字技术人才。数字时代,基于电子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重构着人类社会的合作与分工,使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和复杂。把握好互联网变革与技术发展机遇,非洲国家能在云计算、AI、5G 等新概念领域实现“后发优势”的赶超。特别是在互联网支付和AI技术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等方面,非洲可能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业态,因此需要更多ICT(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人才的储备。

虽然这些年非洲的ICT 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非洲大陆整体的通信基础设施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对于经济脆弱的非洲地区,科技是在帮助消除贫困差距还是在拉大贫困差距?如何让ICT 技术更好地服务非洲国家发展?这些问题在中非未来的合作中值得关注。

电子商务人才。尽管非洲数字化革命开始时间较早,但受基础设施的限制,网络使用率大大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目前,非洲各国平均网络使用人数仅占总人口数的29%,远低于世界的49%,仅在南非、北非地区部分国家以及肯尼亚、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等国,网络设施较为健全,网络使用率较高。随着中国和非洲在网络电讯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未来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民开始使用网络。

目前,非洲一些地区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而发展电子商务是创造就业的有效途径。由于非洲国家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很多技术无法自主,通过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来抓住互联网发展红利,对未来非洲各国发展经济、创造就业至关重要。

绿色低碳环保人才。近年来,中国推动并达成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2020 年11 月底,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正式启动,重点围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旗舰项目开展合作,加强生态环保能力建设。此外,中非核电合作能够推动非洲低碳和清洁能源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对核电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重点。

时至今日,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和培养模式都有了很大改变。目前,中国和非洲科技人力资源合作不再局限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还需要在协助非洲进行能力建设和提供解决方案方面做出努力,这对中国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分享科技方案和发展经验的同时,中国需要切实了解非洲当地的发展需求,充分重视非洲青年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以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心态来面对中非科技人力资源合作的下一程。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人力资源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