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御寒有妙招儿

2024-02-27宋晨光

关键词:消寒手炉招儿

宋晨光

元旦后进入小寒,天气越来越冷。现代人早就过上了“南方靠空调,北方靠暖气”的舒适生活。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会用哪些办法度过漫长的寒冬,他们有没有一些御寒小妙招儿呢?今天,就跟着我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在北方的皇家建筑中,很多房间里都设有“地暖”装置。具体做法是先在房屋外边的地面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称之为操作坑,操作坑与屋内的地下火道相连。人们在操作坑内烧炭点火,受热后的空气会沿着火道的路径一直“走”到室内地砖的下方,从而让房间内的地面变热,达到取暖的效果。

操作坑在平时不使用的时候会盖上盖子,既方便通行,也可以防止小动物偷偷钻进烟道。时至今日,部分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仍保留着睡火炕的习惯,原理与古代的地暖类似。

室内的温度上升后,古人们又要想办法把“暖气”留在房间内。比如在汉代,人们会用花椒和泥做成保温材料涂在墙壁上,不仅能形成“温室殿”,还能闻到花椒的香味。大户人家还会在每一间房屋的门口放置一大排隔扇,起到防风的作用。

相比修地暖和蓋房子,最方便快捷的取暖方式肯定是多穿衣服,捂得严实点。在古代,有钱的人家会选择用羊羔皮和狐狸皮做成裘皮大衣。不过家境贫寒的人可穿不起兽皮衣服,况且棉花在宋代前并没有被大面积种植,所以他们只能将柳絮、芦花等植物的柔软部分缝进衣物或被套中勉强御寒。

明代晚期,小巧精致的手炉出现了。手炉的形状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用珐琅、铜器等材料制作或装饰。内胆为铜质,架在外壳的口沿上方以备燃炭。内胆的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摸起来既温暖又不烫手。手炉既可以放在文人雅士的书桌上,达到局部供暖的效果,也可以抱在怀里或者捧在手上,灵活使用。

还有一种叫“汤婆子”的扁圆形水壶也很受欢迎,它的使用原理类似于我们用的暖水袋。汤婆子多用铜、陶制成,顶端有个小口,把盖子拧开后可以把热水灌进去。使用时在汤婆子外侧再兜上一个布袋子,既保温又防烫。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慈祥的老婆婆在身边一样温暖,所以得名“汤婆子”。

冬天到底有多长呢?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以九天为一个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共八十一天,冬天才算过去。在民间,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活动和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版本的“九九歌”,比如大家熟悉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而文人雅士更是把“数九”玩出了新花样。明代就有画《九九消寒图》的游戏。玩法是在冬至这一天画上一树枝的梅花,一共9朵,每朵9个花瓣,一共81瓣。画好后每天用红笔将一个花瓣涂上颜色。当把所有梅花都涂上颜色,数九寒冬也就过去了。后来,消寒图的种类越来越多,比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这幅《九九消寒图》,每个字都是九画,每个字旁还用小字记录了当天的天气情况。

猜你喜欢

消寒手炉招儿
墓葬防盗有妙招儿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九九消寒图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鲜果出远门得用新招儿
九九消寒,踏雪寻梅
收藏手炉看3点
31省份治“双超”如何出招儿?
招儿姐
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