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经验证据
2024-02-26李玥荻
黄 莉 李玥荻
(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 言
当前,绿色经济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绿色转型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从而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促进绿色创新活动的开展[1]149-161。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其运营成本,并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36-44
企业社会责任、绿色技术创新与内部控制之间尽管在理论架构上存在紧密联系,但缺乏相关的实证与经验支持。在现有的研究中,内部控制质量尚未被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同一理论框架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而缺乏对其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绿色技术创新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内在联系,从内部控制目标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实现路径。同时,探究在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行业属性背景下这种影响的差异性,以期为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以及促进绿色效益协同发展提供准确的实践指导。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绿色技术创新
企业社会责任(CSR)[3]36-44经过长期演变,研究焦点已从“承担社会责任”逐渐演化为“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有助于加强其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从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从内涵来看,CSR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向,还融入了企业战略、企业治理的管理实践。因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在运营管理中多方面的社会需求,有助于创造广泛、共享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4]114-135绿色技术创新是由独特工艺和产品形成的创造性行为,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基础上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会体现。由于绿色技术创新往往需要高投入,而其产出又具有高不确定性,因此这一创新行为非常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情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考虑标的股票的投资收益率,还会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社会责任履行程度高的企业与投资者保持着更为和谐的关系,投资者亦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并期望其进行更多的绿色技术创新,[1]149-161反之,投资者的支持能促进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社会地位的提升,且能给予企业更多资源支持[5]123-134,使企业与投资者保持良性利益循环。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意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往往会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这种社会责任感推动企业更积极地投入绿色技术创新,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挑战,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企业从长远来看将会有更高的盈利[6]165-175。此外,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其信息透明度。由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中,企业需主动公开信息以回应社会关切,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使得企业更加值得信赖,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将更倾向于支持其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同时,有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综上所述,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是企业对社会的回馈,也是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竭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
H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其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1.2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内部控制质量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质量存在密切联系。根据我国内控规范,社会责任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的组成内容,而内部环境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五大要素之首,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中第4条阐述了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有着多层面的推动作用[7]105-109。
首先,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了企业信息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敏捷性和反应速度。企业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履行相应责任义务,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来确定自身责任内涵,这有利于优化内部控制水平,开展合规合法生产[8]41-46,也使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其次,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履行社会责任通常需要企业建立更为健全的治理结构[9]88-91,包括明确的责任分工,高效的决策机制以及独立的监督机构。这种有效的治理结构是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力度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对经济内涵的进一步挖掘,通过加深对利益相关者经济责任的理解,使企业的愿景更具吸引力,经营目标更加明确。[10]13-15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的过程中能更精准地识别相关风险,优化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塑造“责任”“公平”“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价值观,形成高水平企业文化,为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文化动力[11]28-36,以此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2。
H2: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正向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1.3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内部控制质量与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需要规模性的投资和企业战略性决策,其具有风险高、回报期长的特点。同时,若没有内外部的投资,则难以开展,因此社会责任履行从企业内部和外部2个维度均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利益相关者权益维护、环境保护、就业促进以及慈善事业开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整体的管理风格与企业文化[10]13-15,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11]28-36,并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这鼓励管理者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并减少逐利行为[12]41-48,进而提升企业价值。投资者因对企业信任而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企业因此获得更多资源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一良性循环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持续改进。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感成为驱动内部控制体系运转的强大动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强化了企业的“道德感”,还推动了内控体系的建设[12]41-48,而高质量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资源合理且充足地流入绿色创新项目。对于企业员工而言,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会更主动地重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高质量内部控制不仅能为员工提供更为稳定的工作环境与业务环境,更好地保障劳动者权益,还能对技术创新人才更具有吸引力。此外,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通过规范公司创新活动、改善运营管理和降低研发风险,能够获得更好的绿色技术创新效果[13]57-61。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3。
H3: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处理与数据来源
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为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用性,剔除ST和*ST公司样本;剔除已破产清算的样本;剔除数据严重缺失的样本;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样本,最终得到7 106个有效观测值,涵盖646家上市公司。
绿色技术创新指标数据来自CNRDS数据库,企业社会责任指标数据来源于和讯网发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级,内部控制指标数据来自深圳迪博(DIB)数据库,其他变量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企业官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等。使用软件stata17.0进行统计分析。
2.2 变量选择
2.2.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lnGi)。因专利授权耗时长,存在时间滞后期,因此采用企业绿色发明型专利申请量与绿色实用型专利申请量之和来衡量当期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回归模型中对绿色专利申请量加1后进行对数处理,以描述不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
2.2.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lnCSR)。采用和讯网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分[14]34-51,将企业社会责任总评分进行取对数处理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2.2.3 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采用深圳迪博数据库披露的内部控制指数[15]36-45,将数据除以100缩小量纲来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该数据库围绕内部控制目标科学地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在这一视角下,评分低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有待提升。
2.2.4 控制变量
根据已有研究,选择企业规模(Size)、资产类负债率(Leve)、企业年龄(Age)、企业环保投资(EI)、盈利能力(Roa)为控制变量,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2.3 模型设定
构建模型(1)进行基础回归,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见(1)式:
lnGiit=C0+α1CSRit+α2CONTROLSit+εit
(1)
参考已有研究,构建模型(2)、模型(3),以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中介效应,见(2)、(3)式:
ICit=C2+β1lnCSRit+β2CONTROLSit+εit
(2)
lnGiit=C3+γ1lnCSRit+γ2ICit+γ3CONTROLSit+εit
(3)
式中,i表示企业,t表示时间年限,C0表示常数项,CONTROLSi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若α1显著为正,则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显著提高其绿色技术创新。
3 实证结果及解释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由表2可知,绿色技术创新(lnGi)均值为1.581,标准差为1.433,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7.364,平均每个企业每年申请1项绿色技术相关专利。虽然国家对绿色创新给予补贴,但多数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仍然偏低,且企业间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社会责任(lnCSR)均值为3.110,标准差为0.799,最小值为-4.605,最大值为4.509,说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差异较大,但大部分企业维持在较高水平。内部控制质量(IC)的均值为6.473,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9.954,说明样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差距具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在控制变量中,各控制变量标准差较小,环保投资(EI)均值为4.617,标准差为4.525,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08.530,说明企业环保投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3.2 相关性分析与VIF检验
采用皮尔逊检验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同时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检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lnCSR)与绿色技术创新(lnGi)呈正相关关系,假设H1成立。变量的VIF均值为1.08,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23,均小于2,且远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3.3 基准回归分析
为减少其他因素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干扰,选择控制公司固定效应和年度固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基准回归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lnCSR对lnGi的回归系数为0.050,P值小于0.01,说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会促进其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H1得到验证。
表4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
表5 基准回归结果
3.4 中介效应检验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见表6。表6中,模型1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促进其绿色技术创新进行验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lnCSR)对绿色技术创新(lnGi)的回归系数α1为0.050,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积极,越能促进其绿色技术创新发展,H1得以验证。进一步采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方法来分析内部控制是否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从模型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置信水平达1%,验证了H2。在模型3中,γ1为0.040,γ2为0.023,由此可知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影响中,内部控制质量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21.4%,H3得到验证,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的途径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表6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3.5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内生性问题,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滞后二期,采用2SLS回归方法对原有模型重新回归,内生性检验结果见表7。表7中,(1)列第一阶段、(2)列第二阶段为假设H1的内生性检验结果。由其第一阶段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满足相关性假设,且RKF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第二阶段基于2SLS估计方法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存在显著正向促进效应,即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前文分析一致,说明假设H1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3)列第一阶段、(4)列第二阶段为假设H2的内生性检验结果。第一阶段RKF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从第二阶段回归结果来看,变量lnCSR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前文分析一致,且豪斯曼检验P值大于0.1,无明显的内生性问题,表明H2的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7 内生性检验结果
4 进一步分析
4.1 产权属性异质性分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提供补助和政策激励。由于上述分析结果可能会受到产权性质的影响,进一步将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lnGiC)与非国有企业(lnGiN),探究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表现对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受影响程度。产权属性异质性回归结果见表8。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交叉项系数与非国有企业交叉项系数均大于零(lnCSR× lnGiC),说明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来说,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都有显著效果。我国国有企业获取融资机会更多,在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强制性,监管环境更为严格,企业偏好低风险水平、强调稳健发展,而非国有企业拥有争取自由的研发环境,所处市场活力更强,需要更为有利的竞争条件吸引优质投资者,这促使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的履行以改善融资环境,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4.2 行业属性异质性分析
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标准要求不一,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投资者往往会青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充分、环保和低碳绩效更好的企业。重污染行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往往不理想,重污染企业因特殊的行业机制,则可能破环利益相关者权益使其在绿色技术创新上更具压力。基于此,进一步将样本划分为重污染企业(lnGiZ)和非重污染企业(lnGiF),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在不同行业中的差异。行业属性异质性回归结果见表9。
在非重污染企业组,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对重污染企业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这可能由于重污染企业相较于非重污染企业受到了更多的政府监管和环保压力,因此其绿色技术创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大。虽然社会责任履行能在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一定导向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能源消耗特点,其绿色发展更依赖于直接有效的监管治理机制,因此,社会责任履行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效果不明显,重污染企业需要多方面努力来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表8 产权属性异质性回归结果
表9 行业属性异质性回归结果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探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潜在传导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显著促进其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2)内部控制质量在上述促进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均可促进其绿色技术创新,且有活力的市场更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非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影响更为显著。
5.2 研究启示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要确保顺利开展绿色技术创新,需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并保障投资者利益。本研究对于企业管理实践具有如下启示。
(1)企业需要强化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利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落实和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强化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回应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有利途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有助于其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企业兼顾绿色发展与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时提升管理层薪酬激励力度,以获取员工积极性、股东支持等内部创新环境,以及低成本融资方式、政府政策支持等外部社会资源。
(3)企业应建设高质量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和社会责任履行之间相辅相成,可通过建立一套全面的社会责任履行评估体系,并进行全方位监管,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来提高社会责任履行程度。
(4)自由的创新机会有利于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在战略导向层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从而保持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对于非重污染企业来说,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应当考虑如何整合环保目标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对于重污染企业而言,在积极履行环保责任的基础上,更需要寻求多方面治理路径,以针对性的解决其独特的环保挑战,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