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与企业创新

2024-02-26陈国富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异地商业银行银行

陈国富,张 涵,贾 宁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言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创新被视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资源约束日益显现,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已经成为引领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积极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不仅对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深远意义,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旨在推动惠企创新政策的有效落地,加速企业创新。此外,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创新并非单靠政策就能实现,企业还需要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由原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限制政策放宽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促进当地银行业形成多元化格局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1],进而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以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因此本文选取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及多种稳健性检验,验证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是否有效促进企业创新。

二、文献综述

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企业创新对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创新活动所需资金投入较大且周期较长,企业仅通过内部资金难以满足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尽管有研究认为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地区,相对于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更有助于推动企业创新[2~3]。然而即便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但由于准入门槛等条件的限制,非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仍难以通过股权或者发行企业债券来满足自身资金需求。

面对当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型金融体系,虽然该体系已从原大型国有银行主导的垄断性市场转变为多层次银行竞争性市场,银行的扩张对企业融资和投资水平产生积极影响[4]。但是,一方面,金融过度虚拟化以及泡沫化导致资金“脱实向虚”,挤占了本应用于企业高质量投资和创新投入的信贷资金[5]。另一方面,仍然存在“重大型企业、轻中小企业”和“重国有、轻民营”等问题,其中中小企业遭受信贷歧视的问题尤为严重[6]。鉴于此,如何推动银行体系改革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垄断或竞争性银行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现有文献尚未达成共识。支持提高银行竞争程度以促进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从“市场势力假说”出发,认为提高银行竞争可以削弱信贷配给造成的“扭曲效应”[7],进而减缓企业融资约束,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减缓效果尤为显著[8~9]。Chong等(2013)[10]以中国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证实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对减缓企业融资约束具有明显效果。此外,银行竞争通过减缓融资约束,能够显著提高非国有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11]。此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唐清泉和巫岑(2015)、蔡竞和董艳(2016)以及张璇等(2019)[12~14]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提高银行竞争程度有助于减缓企业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中效果尤为显著。金友森等(2020)[15]认为银行竞争通过促进同业竞争和强化关系融资,能够推动企业创新。戴静等(2020)[16]则从资源配置角度,证实银行竞争可以增加企业创新投入。

然而,银行竞争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市场势力的降低,还可能对已建立的银企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从而减少企业获得“关系型信贷”的机会[17]。特别是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根据“信息假说”,银行通过与企业构建稳定的银企关系以获取充足的“软信息”,从而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和成本,并为企业创新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18]。这也意味着,银行竞争程度的提升可能会削弱当地中小银行获得企业“软信息”优势的能力,进而降低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能力[19],从而可能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陈容和张杰(2022)[20]的研究表明,中国银行竞争程度的提高会破坏地方性银行与企业之间原已构建的“软信息”机制,从而抑制企业创新。

由此可见,仅依据“市场势力假说”或“信息假说”,从银行竞争角度可能无法很好地诠释银行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复杂机制。尤其在银行异地扩张管制放松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异地扩张成为国内外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可能是影响银行市场结构与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因此,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明确银行异地扩张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以丰富现有理论。Cornaggia等(2015)[21]研究表明美国州内银行异地扩张限制的放宽可以促进过度依赖外部融资的非上市公司的创新。Chava等(2013)[22]进一步细分美国各州银行管制放松政策,发现州际银行扩张能够降低当地银行市场势力,从而促进企业创新。

事实上,随着中国2006年放宽对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市场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其分支机构数量也持续增长,构建出多层次的银行竞争格局。国内学者围绕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展开研究。张杰等(2017)[1]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促进多层次银行竞争格局的形成,而这种竞争格局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U型影响。郭峰和熊瑞祥(2018)[23]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为企业提供更多贷款,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陈长石等(2022)[24]研究证实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能够促进当地科技企业的进入。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银行竞争对企业创新的机制,并深入研究了多层次银行竞争格局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然而,作为中国银行市场的重要主体,城市商业银行在打破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垄断、提升银行竞争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国内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对企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商业银行的成立或其分支机构数量的增长。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2006年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限制放宽为切入点,使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估计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对这一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在实际研究中,将充分考虑地域特征、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差异,以更全面地理解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复杂影响,通过对银行地理分布和金融科技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把握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多重影响,从而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此外,结合现有的计量文献,应用平行趋势假设敏感性检验和DIDM等估计方法,以弥补双重差分模型严重依赖平行趋势假设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异质性处理效应可能引发的估计偏误。

三、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

(一)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制度背景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历程始于2006年,原银监会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条件和管理监督办法,城市商业银行满足要求后可以申请异地开设分支机构。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原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该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法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开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及“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按照‘三步走’原则建立分支机构网络”。自2006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至今,对中国银行业有两个突出的影响。首先,中国银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份额变化方面。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20年,大型商业银行在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方面的份额分别从55.14%和54.86%下降至36.77%和40.18%。相反,城市商业银行在同一时期的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方面的份额则从2006年的6.32%和6.35%增长至2020年的12.84%和13.02%(1)本文中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2006年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由当年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加总而来。数据来自eps数据平台。。这种分布格局的变化使得中国银行业逐渐朝着更加多元化和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有助于打破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垄断,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核心的三层次银行体系,并推动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形成。这种竞争格局的转变直接涉及到中国企业创新的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多样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难度,进而推动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理论分析

随着中国在2006年开始放宽对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内的营业网点数量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一同构成了当前多元化的银行业竞争格局。这种扩张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使得银行贷款的集中度降低,银行竞争程度逐渐提高。竞争的加剧不仅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供更多信贷产品,以争夺更大市场份额,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能够更容易获取成本更低的融资[25]。Wang等(2023)[26]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能够增加信贷供给机构,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信贷标准,而这将使得企业可以获取成本更低的融资。李波和朱太辉(2020)[27]证实银行竞争不仅能够降低信贷成本,而且可以提高银行信贷风险容忍度,增加企业用于R&D投资的信贷供给。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还有助于构建新的银企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当地银行市场势力。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开设的分支机构与当地企业地理距离拉近,有利于获取企业信息。这种优势使得分支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质量,可向优质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信贷服务[28]。

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并不一定总能促进企业创新。根据“信息假说”,银行与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垄断性银行能够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降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而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可能会破坏原有的银企关系,更强的银行市场竞争会削弱“软信息”机制[29],降低企业获得关系型信贷的可能性。银行依据自身经营需求和来自上层对不良贷款率的监管压力,在原信息机制被打破且无其他替代机制下,银行会提高对优质抵押品的偏好。银行竞争加剧使得当地银行对国有企业及大规模企业的偏好上升,从而导致当地银行业信贷歧视程度加深。余明桂等(2019)[30]研究发现信贷歧视降低了当地信贷配置的效率,使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能力较低的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显著抑制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

综上所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随着异地扩张限制政策的放宽,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银行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竞争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若原信息机制被破坏,则可能加剧银行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信贷偏好。在此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地域特点、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差异,通过深入分析,更好地理解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复杂影响机制。

四、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银行分支机构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许可证信息查询系统。在银行分支机构数据基础上,使用STATA补充整理银行分支机构地级市信息,统计历年非本地级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数量,最终得到1998—2013年每个地级市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情况的数据。微观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专利数据库和Chinses Patent Data Project网站。本文样本期间为1998—2013年,为保证数据严谨,将历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合并成面板数据,并根据法人名称、企业名称及行业代码进行整理。因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行业代码在2002年和2013年发生调整,故调整行业代码,以确保样本期间行业前后统一。由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存在企业信息记录偏差问题,所以根据以下标准删除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异常值:开工年份在1949年之前、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小于本年折旧、本年折旧小于0、流动负债小于应付账款、负债总额小于长期负债、负债总额小于0、工人人数小于10的数据。考虑到四个直辖市以及海南省行政区划的特殊性,将所涉及的样本删除。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Innovationi,c,t=α+β×CBentryi,c,t+γ×controlvariablesi,c,t+λi+ηt+εi,c,t

(1)

参考蔡竞和董艳(2016)[13]以及吕铁和王海成(2019)[31]采用的控制企业经营和企业所在地市经济等变量,在企业层面控制了企业年龄、总资产、总资产收益率、市场竞争程度以及资本密集度;在地级市层面控制了地区生产总值、外商投资额以及市场化指数。其中企业年龄、总资产、地区生产总值和外商投资额取对数处理,总资产收益率等于利润总额除以资产合计,资本密集度等于固定资产合计除以职工人数后取对数,市场竞争程度使用企业当年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赫芬达尔指数衡量,市场化指数使用樊纲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衡量。使用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外商投资额数据来自CEIC数据库。为避免极端值的干扰,对连续变量在1%分位和99%分位进行Winsorize处理。除此之外,为避免实验组内始终受到冲击影响的样本对估计结果产生偏误,删除样本期内始终受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影响的样本,最终得到企业样本数为398166家,样本观测值为2450297。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结果分析及机制检验

(一)基准回归

表2为利用全样本进行的基准回归结果。(1)列仅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2)列和(3)列则在此基础上依次加入微观控制变量和宏观控制变量。为进一步控制企业所在地级市和行业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在基准回归基础上加入地级市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如表2中(4)列所示。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基准回归中β的估计结果为0.017,结合被解释变量均值,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可使当地企业专利申请量提高约12%,这个效应不仅在统计上高度显著,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表2 全样本基准回归

(二)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双重差分方法被广泛认为是有效估计因果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核心条件之一是在受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影响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企业在专利申请总数上的变化应当大致遵循平行趋势。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并构建如下模型:

(2)

其中,CBentryi,c,j表示企业i所在c市有非本市城市商业银行进入发生前后第j年的虚拟变量。非本市的城市商业银行进入前的第1年被设定为基准年,而j的取值范围为-6至4,其中负值表示非本市的城市商业银行进入前,正值表示其进入后。处理效应系数βj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前后第j年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动态变化。图1为平行趋势假设检验的结果。结果显示,在受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影响前,βj接近零且不显著,从而支持了平行趋势假设;而在受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影响后,βj显著为正,验证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处理效应。这表明本研究满足了平行趋势假设。

图1 平行趋势假检验

2.异质性处理效应

De Chaisemartin 和 D’Haultfoeuille(2020)[32]认为在使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时,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所估计的系数实际上是所有受处理个体处理效应的加权总和。然而,由于存在组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异质性处理效应,个体处理效应可能会出现负权重的情况。鉴于此,本文使用DIDM模型估计处理效应,结果如图2(a)所示。但是由于DIDM模型是通过计算转换效应来得到局部平均处理效应,故依赖于条件平行趋势假设。因此进一步使用Borusyak等(2023)[33]提出的插补法解决双向固定效应可能存在的偏误问题,结果如图2(b)所示。图2估计结果表明在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前,处理效应的估计值不显著,表明平行性趋势假设得到满足。然而,在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后,处理效应的估计值显著为正。以上结果证明本文的主要结论稳健。

图2 异质性处理效应

3.平行趋势假设敏感性检验

根据Roth等(2023)[34]的研究,在进行双重差分估计时,处理前趋势检验并不能有效证明平行趋势假设的成立。因此,在平行趋势假设可能不成立的情况下,为了对处理后点估计的置信区间进行稳健推断和敏感性分析,Rambachan和Roth(2023)[35]提出了一种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首先构建一个相对平行趋势的最大偏离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处理后点估计的置信区间。如果该置信区间不包括0值,则可以认为处理效应在平行趋势假设偏离程度较大情况下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在验证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后处理效应的平行趋势敏感性时,参考许文立和孙磊(2023)[36]的方法,设置最大偏离程度=1×标准误。图3和图4分别为相对偏离程度限制和平滑限制下,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后第3年处理效应的平行趋势假设敏感性检验结果。结果显示,相对偏离程度限制下,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处理效应表现出很强的稳健性;平滑限制下,在处理前趋势偏差大概30%以内,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处理效应同样稳健。结果表明,即使平行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依然具有显著性。

图3 相对偏离程度限制下的敏感性检验

4.安慰剂检验

虽然本文已在基准回归中引入地级市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以减轻遗漏变量的问题,但仍有可能存在某些无法观测和控制的因素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安慰剂检验,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冲击进行随机化处理,并重复进行了500次模拟实验。图5为安慰剂检验的结果。在图5中,竖直实线表示真实基准回归系数在横轴上的位置。安慰剂检验结果表明,在500次估计中,真实回归系数的分布在500次估计结果的范围之外。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产生的冲击随机化后,无法被观测的因素并未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显著性并非是由不可观测因素引起的。

图5 安慰剂检验

5.更换被解释变量和聚类标准误的检验

本文分别更换被解释变量和聚类标准误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鉴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始于2006年,而工业企业数据库仅包含了2005—2007年的企业研发投入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专利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到专利授权数据的滞后性,仍然使用专利申请数作为企业创新的度量,但是在计算被解释变量时采用了与张璇等(2019)[14]的研究方法,将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方法改为ln(Yi,c,t+1),其中Yi,c,t为c地市的企业i在t年的新增专利申请总数。回归结果见表3中(1)列和(2)列,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更换了被解释变量,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仍然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企业创新可能具有行业特征,即相同行业内部企业活动可能存在相关性,因此使用行业-年份聚类标准误重新进行基准回归。表3中(3)列和(4)列回归结果,说明即使在更换了聚类标准误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仍然呈显著性。

表3 更换被解释变量和聚类标准误的检验

6.交互固定效应

基准回归中未加入地级市或行业-时间交互固定效应。为确保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地级市-时间交互固定效应和行业-时间交互固定效应,以控制随地级市和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或者随行业和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表4反映了在加入交互固定效应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进一步说明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表4 交互固定效应

7.排除其他政策或银行因素及内生性问题检验

依据吕铁和王海成(2019)[31]的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县域市场的扩张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为了明确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做如下处理:首先根据银行分支机构数据,统计总行非本地级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从样本中剔除了有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的地级市。其次在基准回归中加入新的虚拟变量JBentryi,c,t,该变量指企业i所在c地级市t年有非本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则当年及之后年份JBentryi,c,t都等于1,否则等于0。表5中(1)列和(2)列为回归结果,无论是剔除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样本,还是控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依然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5 排除其他政策或银行因素及内生性问题检验

除此之外,在本文的样本区间内,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经历大规模的网点撤并,而早期迎来非本市城市商业银行进入的地市相对而言往往是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撤并相对较少。因此基准回归中所估计的促进效应可能是非本市城市商业银行进入较晚的地市大型商业银行撤并网点数量较多引起金融支持减弱导致。为控制这一影响因素,在基准回归中加入各地级市大型商业银行数量(Bigbanksc,t)作为控制变量。表5中(3)列显示,即便考虑了大型商业银行数量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仍然显著。考虑到各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可能是出于为获取政府补贴等因素,构建一个新的虚拟变量Incentivei,p,t,该变量指i企业所在p省t年是否颁布专利激励政策,若颁布则当年及之后年份都等于1,否则等于0。表5中(4)列的结果表明,在控制专利激励政策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

尽管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实行垂直管理体系,异地扩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地企业创新可视为外生制度变量,但在制定异地扩张计划时,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会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使用IV-DID进一步检验内生性问题。本文选择c地市相邻地市中非本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总数的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在对工具变量有效性的检验中,Cragg-Donald Wald统计量为32433,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Stock-Wright LM统计量为23.73,拒绝弱识别稳健性推断的原假设;Kleibergen-Paap rk LM统计量为14.84,拒绝不可识别检验的原假设。这一系列检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表5中(5)列为应用工具变量后的检验结果,结果再次证实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机制分析

1.信贷渠道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促使银行业呈现多元化格局,同时有利于打破原有大型商业银行垄断地位。这种异地扩张不仅加强了银行业内部的竞争,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尤其是在那些大型商业银行集中的地区,原本由少数大型银行主导的银行业格局受到了挑战,从而促使金融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深入研究这一影响,本文构建指标来刻画银行业的集中度和银行密度。首先,使用CR5指数衡量地级市内大型商业银行的集中度,CR5指数使用地级市内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总数与所有银行分支机构总数之比表示。按照地级市内CR5占比的分位数将样本分类,将前25%的地级市划归为低集中度地区,25%~75%的地级市划归为中等集中度地区,将后25%的地级市划归为高集中度地区。回归结果见表6中(1)列至(3)列。

表6 信贷渠道机制分析

此外,使用每平方公里银行分支机构数量以衡量银行密度,同样按照地级市银行密度的分位将样本分为低、中等、高银行密度三类。回归结果见表6中(4)列至(6)列。综合实证结果,发现仅在集中度和银行密度中等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有显著影响。而在高银行密度和低集中度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影响相对有限。在这些地区,已有的银行网络和服务已经相对充分,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可能并没有显著改善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和自身的创新动力。在高集中度和低银行密度的地区,信贷资源相对集中且竞争不足,大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其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的多元化程度可能较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我们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仅在集中度和银行密度中等的地区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其他地区企业创新的影响则不显著。

2.融资成本

企业在推动创新活动时,必须依赖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传统的银行融资却常伴随着高昂的信贷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创新。因此,如何降低融资成本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问题。严楷等[11]认为中小银行异地扩张限制的放宽可以提高银行竞争程度,并迫使当地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而这将使得企业可以获取成本更低的融资[32]。此外,银行竞争加剧还促使银行自身信贷风险容忍度提高,并增加R&D的信贷供给[27]。

midi,c,t=α+β×CBentryi,c,t+γ×controlvariablei,c,t+λi+ηt+εi,c,t

Innovationi,c,t=α+β×CBentryi,c,t+φ×midi,c,t+γ×controlvariablei,c,t+λi+ηt+εi,c,t

(3)

为验证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是否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构建模型(3)进行检验。midi,c,t为融资成本,分别使用财务费用占总负债比值(Financei,c,t)和利息费用占总负债比值(Interesti,c,t)衡量,回归结果见表7,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信贷偏好

银企关系往往依赖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任。银行通过这种关系获得企业经营状况、行为及信誉等“软信息”,以便更为准确地评估企业风险,并给予企业更灵活和充足的信贷支持。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可能会破坏原有的银企关系从而削弱银行获取“软信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会提高对企业优质抵押品的偏好,并降低企业获得关系型信贷的可能性。

成熟期企业通常在金融市场的信用水平相对稳定且具备一定资信积累,因此与银行已建立稳定的信贷关系。但对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而言,可能因缺乏必要的资信积累和规范的财务信息,使得银行更依赖“软信息”机制来评估企业还款能力。因此当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破坏原有的银企关系,银行更倾向于满足成熟期企业的信贷需求,从而促进成熟期企业创新,但依赖关系型信贷的初创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因原有的银企关系被破坏导致融资受到影响。本文依据企业年龄在全样本中的分位数将样本进行了分类。具体而言,将年龄前25%的企业划归为初创期企业,25%~75%的企业划归为成长期企业,将后25%的企业划归为成熟期企业。表8为三类样本的回归结果,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只对成熟期企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8 信贷偏好机制分析:企业年龄

相较而言,大型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强且有更为充分的抵押品,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水平低且与银行合作时间长。因此在原有的银企关系被破坏的情况下,银行可能会提高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偏好,从而使这些类型的企业获得更多信贷支持。按照企业总资产在全样本中的分位数将样本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将前25%的企业划归为小型企业,25%~75%的企业划归为中型企业,将后25%的企业划归为大型企业。表9中(1)列至(3)列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仅对大型企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按照企业所有制属性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表9中(4)列和(5)列回归结果显示,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两种所有制属性企业受到的影响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使用费舍尔组合检验(抽样500次)计算得到CBentry系数组间差异检验p值等于0.098,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后,原有的银企关系被破坏加剧了银行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信贷偏好,导致成熟期、大型和国有企业创新更容易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

表9 信贷偏好机制分析:企业规模和所有制

4.行业类型异质性检验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可以预期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创新会有显著影响,但本文想进一步探究是否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同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参考袁其刚等(2015)以及张晓玫和罗鹏(2015)[37~38]的做法,按照行业将企业样本划分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表10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不同类型行业内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内,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现象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技术研发,银行信贷很难满足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而劳动密集型企业依赖人力资源投入,信贷需求相对较小。其次,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创新可能受到当地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制约。

表10 行业类型异质性检验

5.专利类型异质性检验

企业专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发明专利、外观专利以及实用型专利。这三种专利类型在企业的研发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程度的资金投入和风险承担。一般来说,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因为涉及到技术的创新和改进,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周期和高额的研发成本。相比之下,外观专利因为更侧重于产品的外观美感,而非技术创新,在资金和风险方面的需求相对较低。表11的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显著促进了企业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的申请数量,但对外观专利的影响并不显著。该结果侧面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保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而非仅仅是企业为获取政府补助等而进行的表面创新行为。

表11 专利类型异质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1.银行地理分布

在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限制逐步放宽的背景下,一个核心问题引人关注,即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能否影响银行地理分布,提高企业周边银行分支机构数量,以更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从而推动企业创新。为检验这一问题,采用空间距离法测算企业周边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具体而言,根据金融许可证信息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获取银行分支机构和企业的地址信息,使用Python调用高德地图API获取对应企业和银行分支机构地址的经纬度坐标,然后逐年计算当年存在的企业和所有银行分支机构的距离。在此基础上,以企业经纬度坐标为圆心,统计五公里、十公里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银行分支机构总数并取对数处理,以衡量银行地理分布。以企业周边银行分支机构总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表12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周边五公里和十公里范围内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均无显著影响,这说明尽管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促进当地银行业产生新的竞争态势,但对银行地理分布可能影响有限。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为企业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表12 银行地理分布回归分析

2.金融科技水平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步,金融领域技术水平也在迅速提高。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机构带来了诸多益处,不仅能够简化授信流程以方便企业融资,还能够增强信息收集的能力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不仅推动了当地银行业的多元化竞争格局,迫使本地银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有助于扩大金融市场规模,提升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科技不断优化和升级。李春涛等(2020)[39]通过文本分析和关键词提取方法计算相关报道的数量总和,以衡量地级市金融科技水平,并发现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本文使用相同方法衡量1998—2013年地级市金融科技水平(Technologyc,t),使用模型(3)进行检验,midc,t指地级市金融科技水平。表13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当地金融科技水平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企业创新。

表13 金融科技水平回归分析

3.扩散效应

在综合之前的分析和实证结果后,可以得出结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能否扩散到周边区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后仅依赖自身业务拓展,而并未对当地银行业产生实质性冲击,则影响范围可能仅限于其分支机构周边有限的区域。但如果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影响当地银行业竞争格局,甚至促进金融科技进步,则影响范围会进一步扩散。为验证这种扩散效应是否存在,本文选取地级市边界五公里和十公里范围内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使用Python调用高德地图API获取中国各地级市的边界点坐标经纬度的集合,然后按照企业地级市信息进行匹配,最后按照地级市点坐标边界经纬度为圆心,分别筛选出地级市行政边界五公里、十公里区域内企业样本进行验证。表14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城市边缘五公里内和十公里内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扩散效应,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支机构的周边区域,这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不仅依靠自身业务得以拓展,还通过影响当地银行业格局和金融科技进步,对更广范围内的企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表14 城市扩散效应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立足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背景,重点探究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通过构建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并通过包括敏感性分析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当地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发现为当前中国多层次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企业创新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为更深入理解异地扩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相关机制探讨路径。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有效地推动了当地银行业多元化竞争格局形成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因此,在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度和银行密度中等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当地企业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在其他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影响相对有限,对企业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了企业创新。

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也可能破坏当地原有的银企关系,而这会强化银行对成熟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偏好。本文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仅对成熟企业和大型企业创新有显著影响。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行业类型异质性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仅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创新有显著影响。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银行地理分布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当地金融科技水平,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而这种影响具有扩散效应,对位于城市边缘的企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更好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因地制宜推动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度较高地区和银行密度较低地区应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为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提供更加便利的业务拓展平台。鼓励更多非本市城市商业银行进入以促进形成银行业多元化竞争格局。而对于银行市场发达地区,则需要鼓励银行在创新和服务多元化方面竞争,以避免银行间过度竞争。第二,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破坏了原有的银企关系,强化了当地银行信贷偏好。因此政府可以推动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建立信息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共享客户信息和风险信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从而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猜你喜欢

异地商业银行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存梦银行”破产记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你适不适合异地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