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科普对农民信息行为的影响
2024-02-26王利民仝雪芹黎香兰
孟 静 刘 锋 王利民 仝雪芹 黎香兰 唐 研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逐步发展,相关惠民政策的相继推出等,对于农民信息行为的关注越来越高。获取并利用信息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必不可少的因素,开展农业知识科普是保障农民信息需求,提高农民信息获取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农民信息行为对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政策落实和农业经济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农业知识科普和农民信息行为的内涵研究入手,结合农业知识科普的类型分析,从农民信息需求行为、农民信息获取行为和农民信息利用行为3 个方面探究农业知识科普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农民信息行为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农业知识科普工作的开展,提高农民信息利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进而促进农业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1 研究现状
1.1 研究对象界定
信息行为领域,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阐释:一是根据其职业性,将其划分为以农业为职业的人群(如粮农、果农和菜农等)和在农村居住但不以农业为职业的人群[1];二是根据研究的主体性,将其理解为群体与个体[2]。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群体的行为特性具有差异,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本文在对研究对象信息行为进行研究时,选择“以农民为职业的群体”进行阐释。
1.2 农业知识科普
李华等[3]认为农村居民的科学普及活动,就是采取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促进其对农业生产技能的掌握。汤书昆等[4]将这一概念总结为生产、生活、文化三重内涵,即在生产上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生活上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文化上倡导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Baloch等[5]认为农业知识的普及可以传播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能够起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作用。
1.3 农民信息行为的内涵
用户信息行为是指人类与信息源、信息媒介之间相关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包括主动和被动的信息搜寻以及信息利用[6]。皮介郑[7]研究认为,信息行为是信息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而逐渐进行。信息行为是一系列行为的总和,包括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行为、信息查寻行为、信息利用行为和信息交互行为等。部分农村相对较落后,农民信息素养较为缺乏,农民信息行为相对简单。茆意宏等[8]认为农民信息行为集中在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3 个方面,杨沅瑗等[9]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从这3 个维度解释了信息行为及其发展变化。Kaniki[10]研究认为,农民的信息需求涉及生存、生活和发展3个层面,包括农业生产生活、技术、政策、气象和医疗等方面的信息。Meyer[11]把农民信息利用的过程划分为信息具体化和储存知识、解释和加工信息、获取固有信息以及沟通和交流信息。崔凯等[12]认为研究农民信息行为首先要关注的是农民信息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张玥等[13]对农民获得涉农信息意愿和途径等进行了调研,广大农民对获取涉农信息具有较为强烈的意愿,在获取途径方面,农民对手机和电视等传播媒介依赖度较高,其次是政府及村委等组织、帮扶单位驻村干部、亲朋好友,最后依次为报纸期刊、农科所和涉农企业,总体呈现出信息获取途径较少、满意度较低的现象。相关研究指出,农民在与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推广人员等沟通的情境下可以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率,增加产业竞争优势[14]。
1.4 研究述评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农民信息行为的内涵等进行了阐释,从内涵范畴上为研究农民信息行为提供了方向。现有农民信息行为的研究集中在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方面,着眼于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本文在农业知识科普的情境下,对农民信息行为进行探究,以农民为主要的研究人群,分析农业知识科普与农民信息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深入探究农民信息行为作用机理,对现有的农民信息行为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与拓展。
2 农业知识科普类型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5],截至2023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3.01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7.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服务不断向农村地区覆盖,农村数字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3 年6 月,农村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6 787万人,普及率为22.5%[15]。在当下农村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环境下,网络已成为农业知识科普的重要载体形式和主要阵地。
农业知识科普是将农业生产发展与知识科普教育相结合,围绕农业常识、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种植养殖规范等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更新农民的生产观念,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根据目前常见的信息传播媒介模式,可将农业知识科普的类型划分为大众传媒和专项服务两大类。其中,大众传媒类的农业知识科普通过以抖音、快手为主的视频媒体,以微信、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体和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的官方媒体3 种形式来实现;专项服务类的农业知识科普则主要依托农技站、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机构和农家书屋等实体信息服务机构来实现。
2.1 大众传媒类
互联网的发展扩大了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网络传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使网络直播成为农业知识科普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知识科普网络宣传逐渐常态化。轻而易举的信息可获得性,浅显易懂的信息可理解性,随时随地的信息可用性都是大众传媒类农业知识科普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将农业知识以视频、图文的形式推送给农民,为农民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农业知识实现更广泛、更深刻的传播。
2.2 专项服务类
专项服务类的农业知识科普大多为政府、科研机构主导的公益性项目,依托农家书屋、农业合作社等载体形式,邀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和农技培训等活动,可以让农民获得更加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导向,让农业知识的传播更具针对性和权威性。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专项服务类的农业知识科普受众有限,信息传播的覆盖面较小,知识的渗透率较低,但将大众传媒方式与专项服务相结合,如邀请农业专家录制科普视频,在网络等媒体发布,既可以保证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又能扩大知识的传播面,是当下农业知识科普值得探索的实践路径。
3 农业知识科普对农民信息行为的影响
农民的信息行为是农民对信息产生的需求、获得和应用等所有信息活动。在农民实际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过程中,缺少查找时间、技巧和渠道等,导致信息有效利用的成本较高,甚至会受到某些地理位置上的制约,农业知识科普在解决这一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先,农业领域的公共服务机构主动向农民提供一些简单的信息方面的服务,但受时间和场所限制,知识传播的覆盖面较小,科普工作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兴起,为农业知识科普开辟了新的渠道。针对农民信息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从农民信息需求行为、农民信息获取行为和农民信息利用行为3 个方面探究农业知识科普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3.1 对农民信息需求行为的影响
农民的信息需求主要可以分为农业自然信息(作物品种、病虫害、土壤、气候和旱涝灾情等),农业社会信息(农产品流通、价格、农业物资、养殖业生产、农副产品储藏和深加工等),农业科技信息(品种培养、果树嫁接、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三大类。在农业知识科普的影响下,农民可获取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农业自然信息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底部向上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作物产量已经达到峰值的时期,作物的品质和销售途径自然就成为农民关心的下一个信息需求点,农民对自然信息的需求也逐渐向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等高层次的需求转变,最终向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的信息需求过渡,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向多样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发展。
3.2 对农民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
信息获取的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而日新月异,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地区往往效率较低,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农业知识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在闲暇时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娱乐消遣,就有机会看到农业专家的科普小视频,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和无障碍传播。此外,农民可参与到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作中,既能带动乡土文化的网络传播,又能利用平台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有利于实现农民的自我价值。
3.3 对农民信息利用行为的影响
受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农民对信息的信任度影响了其对信息利用的积极性,导致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农村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农民对信息源的信任程度是影响信息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民对新媒体传播手段认知度的提升,农业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将更佳,农民不仅有便利的渠道获取知识,还能有信心利用好知识,在传播效率高、利用效果好的双向加持下,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将不断得到提升。
4 结语
随着农村信息化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能够接触的信息在类型、载体形态和传播模式等方面更加趋于多元化,根据农民信息行为特点,匹配农民认识度高的农业知识科普方式,引导农民正确利用信息,不断创新科普服务的模式和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民信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民对农业科普知识的需求与利用仍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在农业知识科普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农业知识科普的内容特征以及农民对科普知识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农业知识科普对农民的认知和行为影响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未来,可在理论上建立农民信息行为研究模型,在调研上不断跟踪调查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进一步完善农民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为立足实际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提供及时和高价值的科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