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研究

2024-02-25王贺

高教学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摘  要:该文在对大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协同劳动教育机制,政府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好引导功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做好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功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建设专业工作坊,为劳动教育创造實践场地。社会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场地支持,为大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和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关键词: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政府高校社会;德智体美劳;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09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o construct the synergy mechanism of labor education among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good guiding function in labor education, provide policy and system support for labor education, and do a good job of bridging and lin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society. To deepen the main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hould be carried through the labor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rect labor concept, construct professional workshops, and create practical venues for labor education. The society provides site suppor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and facil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virtue, intelligence, physics, art  and  service; cooperation mechanism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新时代只有回答好劳动教育教什么、如何教和谁来教,学校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本。文章在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机制,以期为学校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一  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  劳动的概念

从不同视角看劳动,其内涵有所不同。从哲学视角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经济学视角看,劳动是脑力劳动力和体力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到: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通过有目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主要包括劳动的中介作用、劳动的精神意义、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差别[2]。马克思从人的一般劳动、雇佣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维度阐释劳动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和历史内涵[3]。檀传宝[4]认为,由于当代劳动形态的发展,劳动的概念已经拓展,如在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生产劳动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40%以下,服务业比例已经超过50%,“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要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加合理。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中,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将教育与劳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让学生在人生发展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少走弯路。

(二)  劳动教育概述

黄济[5]认为,劳动教育要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才符合马克思有关劳教结合的思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此后,学界开始纷纷关注劳动教育,研究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普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本文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增强学生大脑活力、提升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审美,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德。

(三)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有学段之分,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大学劳动教育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强调劳动教育与专业的紧密结合,同时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劳动者素养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塑造学生、发展学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深刻领悟这一任务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提高政治站位和历史使命感,始终把培养人作为首要任务。高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从内心热爱劳动,享受劳动成果,成为有品格有情怀有大爱的新时代大学生。

其次,高校劳动教育要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高校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不管是进行教学活动还是开展实践活动,都要围绕育人的根本目的。劳动教育不仅能树德、增育、强体、育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有创新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蒸蒸日上。高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后,高校劳动教育要与国家战略紧密连接。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离不开劳动,我们要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防止重智轻德轻劳,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和高尚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找到时代的使命、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行动中来。

二  大学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需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打通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等劳动教育目标导向[8]。然而,实际的劳动教育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政府参与劳动教育不够,学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不够。

(一)  政府参与大学劳动教育不够

政府拥有庞大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能够整合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鼓励国企、民企、工厂等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对标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为大学劳动教育提供科技场所;鼓励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调动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助力劳动教育进高校;鼓励多媒体平台,大量宣传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正能量,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对其他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教育法强调教育方针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教育属性,强化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但是劳动教育并没有以具体的条款纳入教育方针。

现实情况显示,政府虽然出台了大学生劳动教育政策,但是对参与主体并没有相关的机制保障,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没有很好的发挥,没有从政策、制度的高度明确各类主体的育人职责。政府没有建立能够有效指导劳动教育开展的协调机构,对劳动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够[9]。政府在劳动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各界力量,为劳动教育提供应有的各种资源。

(二)  高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劳动教育机会和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认知,形成全校上下重视劳动教育的局面,通过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但是,高校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开展中,出现了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缺少劳动教育平台等现象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

高校劳动教育平台比较少。基地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校劳动实践需求。劳动教育基地可以是学校自主建设的劳动教育基地,诸如能够展示学校特色的场馆、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劳动教育基地可以是政府专门提供的学生实践锻炼的校外场所,如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分批、定时、定点到基地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基地可以是社会行业提供的劳动场所,如博物馆、科教馆、农场、工厂和社区等,学生到实地场地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提前进行职业体验,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这样通过学校劳动教育基地、政府的校外实践基地的深入,社会行业的专业的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感知、体验劳动,能够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效能最大化。

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实并不深入,学校仅仅是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学生必须的课程,更多地流于形式,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没有专职教师教授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理论基本是学生网络自学,实践也仅仅是学生自发参加的一系列活动,究竟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收获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劳动教育被边缘化,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

(三)  社会支持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深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没有实践去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就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这就需要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加宽阔、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劳动场地和劳动空间。

社會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和保障;社会是检验大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最终场所。劳动教育仅靠校内资源是不够的,充分挖掘与大学生专业相契合的企业、社区、农场及工厂等教育资源尤为重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场地,能够为学生参加实践劳动提供最真实的劳动环境。工会、社区、各类公益组织能够为学生参加实践劳动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公益事业、社区治理等活动中,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方式。行业先进模范典型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人人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实际上,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社会劳动教育资源有待开发[10]。企业、社区、工厂等未能给劳动教育开展提供足够的平台保障,校外劳动教育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无法有效支持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这给劳动教育开展的常态化造成一定的阻碍,对劳动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  大学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新时代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变革转型中,中国与世界的合作越来越广泛,这使得多元文化交流势在必行,高校不再可能闭门办学。高校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冲出象牙塔,实施开放办学,这就强化了政府、高校、社会建立的链接,共同承担育人活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为支持的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协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  充分发挥政府劳动教育的主导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就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要符合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把中国劳动价值观根植于学生思想观念中,让大学生深刻明白和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开展中发挥好纽带桥梁作用,统筹协调。

首先,健全学校、企业合作联合机制。政府积极引导协调企业、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满足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需求,对积极参与提供劳动实践场地、实践项目的企业、工厂在税收、贷款等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其次,政府做好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推动者,政府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工厂合作提供支持、引导,营造有利于合作协同的良好环境氛围,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帮助。

最后,给予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写到: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基于生产、需求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对于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工厂等社会单位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真实场景,能够检验学生专业实施的掌握情况。政府要支持学校与企业、工厂等社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融合共享平台,实现高校、社会单位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  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要改革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离开了劳动,社会将会止步不前,社会的前进离不开劳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平等观、诚实劳动观、创新劳动观。诚实劳动就是诚信劳动,凭良知劳动,认真完成劳动任务。诚实劳动需要更深层次的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中国有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包含着诚实劳动,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向其宣传财富要靠合法手段获取,能够抵制任何非法诱惑,要靠诚实劳动开创事业前程。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劳动是粗活,劳动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当前的教育仍然是注重智育教育,社会选拔人才基本也是知识考试,全社会形成了重分数、重智力,轻劳动的思想。为改变这一现状,应当给大学生宣传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岗位的不同、分工的不同,帮助学生树立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让劳动没有歧视。

注重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创新,才能前进,才能胜利。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中国核心技术的掌握需要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创新离不开劳动,离开创新的劳动是没有灵魂的劳动,在不断的劳动中发现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融入创新理念,培养创新劳动观。

学校建设专业工作坊。高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的场所,人才培养要能够适应岗位需要和社会需求,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绕不开的话题,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增加专业元素,基于专业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为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和专业水平,学校应建设基于专业的工作坊,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场景中体验劳动,培养专业能力。建设线下工作坊,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失败与成功,在成功和失败中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  社会积极提供学生校外劳动基地

针对当前社会资源支持不足的现状,要重视构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平台,深化校企、校研、校媒深度融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辅助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为劳动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场地。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和牵线搭桥,对于主动承担让学生参观和劳动的企业,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比如可以减少其税收。政府也可以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对接,为学生提供劳动场所。企业可以与学校深度合作,实施基于问题导向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和企业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需要解决的当下问题和长远的战略问题。

社会媒体积极宣传劳动教育舆论引导。社会媒体在宣传、传播舆论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当今网络时代和自媒体发展的时代,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能够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社会媒体要净化网络空间,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严格审核传播内容,对于诸如网红恶搞、一夜暴富等要严惩;社会媒体要大力宣传劳动精神,宣传平凡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事迹;社会媒体要宣传学校劳动教育的经验、成果等。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我国传统劳动美德为主体的作品创作,将我国人民的劳动奋斗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http://www.moe. 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 蔡晓辉,王国胜.马克思与黑格尔劳动概念关联性的重新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3):8-13.

[3] 汪信砚,刘冬冬.马克思劳动观念的三个维度及其生存意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1):39-47.

[4] 檀传宝.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6):97-104.

[5] 黄济.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6-109.

[6]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 320835.htm.

[7] 李蓬.尊嚴、幸福与自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观的价值旨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1):37-46.

[8] 韩天骄,苏德.劳动教育的本质结构、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基于身体视域[J].现代教育管理,2022(8):48-57.

[9] 时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架构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22(6):85-90.

[10] 陈雅倩.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研究”(2021YB0288)

作者简介:王贺(1975-),女,汉族,河南项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