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2024-02-24陈祖贺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1期
关键词:铆钉轴力内力

陈祖贺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0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老桥通行能力逐渐不能满足需求,通过对老桥进行拓宽改造,增加通行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钢桁桥来讲,结构加固主要包括杆身加固、节点连接加固两个方面。由于钢桥加固尚没有专门的规范,其加固理论及计算方法不明确,已有研究[1-3]对具体的计算方法多论述不足;在国内几座钢桁桥的大修中[4-7],多为在完全卸载的情况下进行的更换加固,采用了“修旧如旧”的理念,以新铆钉更换原铆钉,保证连接件的刚度匹配;铁路钢桁桥的加固[8-9]多为负载下的振动加固,针对的是桥梁整体性加固;王元清[10-14]对工民建钢结构节点进行了较多研究,其中栓、焊混用连接加固研究较为充分,但其使用条件与桥梁运营环境有较大差别;《钢结构加固设计标准》[15]为工民建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内容详实,但该标准采用对钢材设计强度进行折减的方式考虑初始应力的影响,无法掌握加固件、原构件的最终受力情况,对节点连接的加固,其给出的加固方案与桥梁结构有较大差别,该标准应用在钢桥加固上尚应进行论证。目前对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加固设计计算研究相对较少,工程中容易因设计不规范导致安全事故,本文以松浦大桥大修工程为依托,围绕节点连接加固设计,以控制既有原构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为原则,在连接构造及计算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

松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建成于1976 年,是黄浦江上的第一座桥梁。原松浦大桥主桥为两联96 m+112 m 双层公铁两用连续铆接钢桁桥,上层双向两车道公路桥宽12 m,下层为单线铁路。随着附近铁路金山支线的建成,松浦大桥不再承担铁路营运职责。鉴于周边公路交通需求,对其进行改造、加固。总体方案为在维持两片主桁形式不变的条件下,上层由原双向2 车道拓宽为双向6 车道,桥面宽度由12 m拓宽为24.5 m,下层铁路桥改为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桥面宽13 m,见图1。改造前后桥梁恒、活载有较大变化,总量增加31.5%,桥梁加固施工需在原位、负荷、不中断交通的条件下进行。根据桥梁改造方案,对原主桁构件进行验算,对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杆件进行加固,需要加固的位置见图2,总体来讲,本桥加固工作量大、在维持交通不中断的条件下施工,难度较大[1]。

图1 松浦大桥改造前后横断面对比(单位:m)

图2 加固位置示意图

1 节点连接加固构造方案

对于铆接或栓接节点,为保证连接件刚度一致、受力协调,增加同类型的连接件数量为首选;为保证结构安全,负荷节点连接加固时,不宜过多拆除既有连接件,新增连接件没有理想的连接位置,选择合适的连接构造是确保加固方案合理、有效的前提。针对松浦大桥节点连接加固,本文给出四种构造方案,见表1。

表1 节点连接加固构造及应力云图

方案1,拆除原铆钉B,换成双剪面新铆钉、保留原铆钉A,通过盖板增加铆钉数量;方案2,保留所有原铆钉,通过扩大盖板延长节点范围;方案3,结合了方案一与方案二,拆除原铆钉B 并通过扩大盖板延长节点范围;方案4,保留所有原铆钉,通过扩大杆身加固件端头及盖板,延长节点范围。前三种方案杆身上的新铆钉同时连接着杆身加固件及原构件,不能控制加固件及原构件的内力分配,原铆钉与杆身原构件内力存在超过规定值的可能,适用于加固要求不高的位置。方案4,扩大杆身加固件端头,通过盖板直接连接杆身加固件与节点板,新铆钉连接杆身加固件,原铆钉连接杆身原构件,传力更明确。

通过有限元模型对上述4 个方案进行计算,仅为说明问题,模型简化为平面模型,包括一块节点板、杆身翼缘板、填板、盖板及铆钉。钢板均采用板单元模拟,铆钉采用直径26 mm 的梁单元模拟,抗弯刚度放大105 倍,以保证铆钉基本不产生弯曲变形;固定节点板水平及竖向自由边,钢板之间仅通过铆钉进行连接,忽略钢板之间的摩擦力;按照加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在杆端施加500 kN、2000 kN,合计2500 kN。

从表1 钢板应力云图可见,方案1 到方案4,节点板应力扩散逐步均匀(图中黄色区域逐渐减小),节点板受力改善程度逐步提高;从图3 铆钉平均剪力计算结果来看,方案2 原铆钉与新铆钉剪力差距最大,可见该构造对原铆钉加固效果最差、传力极为不畅;方案1、3、4,原铆钉剪力逐渐减小,新铆钉剪力逐渐增大,方案1、3 原铆钉内力均大于方案4,方案1 最大,原因在于拆除部分原铆钉,导致未拆除铆钉内力增加,因此连接负荷加固时应尽量减少原铆钉的拆除量。4 个方案虽然增加了相同数量的新铆钉,但受力分配却相差较大,从节点板应力云图及铆钉平均剪力来看,方案4 对改善节点板及原铆钉受力,均具有最优效果。

图3 连接加固后原铆钉及新铆钉剪力

2 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案

在进行计算方案介绍前,先对负荷钢桁桥的受力过程及内力分配情况进行简要介绍。钢桁桥负荷情况下进行加固,节点及杆身受力存在两个状态:加固前Ⅰ,加固件未安装,内力全部由原构件承担,此内力称为第一批内力SI;加固后Ⅱ,加固件安装完成,结构增加的内力由加固件、原构件承担,此内力称为第二批内力SII=SIIO+SIIn,加固杆身的内力S=SI+SII。原构件承担的内力包括全部第一批内力SI和第二批内力中分配到原构件的部分内力SIIO,加固件只承担第二批内力分配的部分内力SIIn,加固件、原构件内力分别为Sn=SIIn、SO=SI+SIIO。

节点连接加固与对应杆身加固一般会同时发生,加固计算应结合所选择的连接构造,并考虑连接对杆身构件的支撑刚度,避免杆身加固件、原构件内力在杆端发生重分布,导致对安全不利的情况出现。松浦大桥主桁节点连接加固设计时,基于连接加固构造方案4,提出了3 种铆钉连接加固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分析比较。

方案1,按照节点连接内力及铆钉承载力进行设计。该方法只考虑铆钉受力,直接增加铆钉数量来加强节点连接,因负荷加固,原铆钉承担了两个批次的内力,通过控制原铆钉的内力,确定所需增加铆钉的数量。详细计算流程见图4。

图4 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案1

方案2,按杆身的承载力进行等强设计。松浦大桥前身为公、铁两用钢桁桥,节点连接多数与杆身等强,节点连接与杆身加固仍可以采用等强原则设计,详细计算如下:

式中:n 为节点连接加固后铆钉群的铆钉总量;no为加固节点原铆钉群铆钉总量;nn为加固节点新增铆钉总量,nn= Rn/Rm;Rn为杆身加固件承载力;Rm为单个新铆钉的承载力。

上述两种方法仅考虑了铆钉受力,但均没有考虑加固后节点连接与杆身构件的传力问题,若连接对杆身加固件支撑刚度不足,杆身加固件、原构件内力在杆端会发生重分布,加固件内力向原构件转移。从解决上述问题出发,提出方案3。

方案3,按照杆身加固件实际内力及原铆钉第二批内力(与新铆钉内力相等)进行设计。该方案按照原铆钉仅传递杆身原构件内力、新铆钉仅传递杆身加固件内力的思路进行设计,通过杆身加固件内力及原铆钉第二批内力来确定新铆钉的数量。为避免新铆钉的内力传递到杆身原构件上,新铆钉与原铆钉对杆身加固件、原构件的支撑刚度比应与杆身构件之间的刚度比相等。详细计算流程见图5。

图5 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案3

3 算例分析

按照上述三种计算方案,选择典型加固节点A15(A15E16 侧) 进行说明。本桥原主桁钢材为16Mnq,现场取材试验分析评定其性能满足Q345qD的要求,A15E16 杆身为焊接工字形断面,断面宽720 mm,翼缘680 mm×24 mm,腹板厚16 mm;加固方案为在翼缘板上栓接680 mm×20 mm 的钢板,对称加固,端头扩大为1160 mm×20 mm 以与节点板连接,钢材为Q345qD;节点采用铆钉加固,铆钉直径为25 mm,孔径26 mm,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按照II 类孔计算单个铆钉的抗剪承载力为71.7 kN,构造见图6。各方案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2~表4。

表2 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案1

图6 A15 节点连接加固构造示意图

从表2、表3 及表4 计算结果可见,方案3 所需新铆钉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方案2,最少的是方案1。

表3 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案2

表4 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案3

对于方案2 与方案3,假设杆身加固件承载力为F,铆钉承载力为f,杆身加固件内力设计值为aF,新铆钉内力设计值为bf,a、b 代表各自承载力的发挥水平。那么,方案2 中铆钉数量为n2=F / f,方案3 中新增铆钉数量为n3=aF / bf=a / b·n2,方案3 与方案2新铆钉数量的多少取决于a / b 的值。就松浦大桥大修工程来讲值基本在0.6 左右,b 值基本在0.5 左右,所以方案3 的铆钉数量略大于方案2。方案3,杆身加固件与原构件刚度比(面积比)约为0.63,新铆钉与原铆钉的刚度比(数量比)约为0.61,两者相近,符合设计要求。

4 成桥试验校正

松浦大桥大修工程A15 节点连接加固采用构造方案4、计算采用方案3,施工完成后进行了主桥成桥试验,取A15 节点的试验数据,对设计进行校正。A15 节点的应变片布设考虑了4 条传力路径,分别测量记录节点及杆身加固件、原构件的数据,应变片布设及路径示意见图7。

图7 A15 节点应变片布置方案

为方便归纳总结,在数据处理时将路径1、4 和路径2、3 在同一断面上的数据进行合并,统一用断面位置进行表示。从断面1 到断面2,新板尺寸由680 mm×20 mm 变为1160 mm×20 mm,因内力向两侧扩散,应力从23.9 MPa 减小到13.1 MPa,但断面2 应力非均匀分布,按应力平均值计算断面轴力近似为257.4 kN,详细结果见表5。

表5 成桥试验结果

从表5 可以得到以下几条信息:断面1 新板应力为23.9 MPa,老板应力为24.1 MPa,二者几乎相等,说明加固后杆身受力协调,可以共同受力;断面1、断面2 轴力合计分别为718.4 kN、729.2 kN,两者几乎相等,说明传力路径2、3 有效;断面2、断面3基本在盖板铆钉群的中间,轴力分别为151.9 kN 及174.5 kN,相差15%左右,考虑测点位置存在差异,可认为两者轴力相同,路径1、4 传力有效;该轴力与新板断面1 轴力比值分别为47%、54%,理论上盖板铆钉群中间位置应传递新板轴力50%,实测值与理论值基本相等,说明该连接构造可以完全传递杆身新板的轴力,与设计假定相符;从断面1 到断面2,老板轴力从393.3 kN 减小为319.9 kN,主要原因是新板在断面2 处尺寸增大,加固效果增强,同时也说明新铆钉对新板的支撑刚度与设计假定相符。

总体来看,该节点加固设计,兼顾了节点连接加固与杆身加固,保证杆身加固件内力顺畅的传递到了节点区、在杆端没有向杆身原构件重分布,铆钉受力符合预期规律,较好的实现了设计意图。

5 结 论

本文首先对4 种节点连接加固构造方案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构造方案4,对三种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计算方案3 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通过成桥试验数据对方案3 进行了校正,说明了其有效性。通过上述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负荷节点连接加固应尽量不拆除既有连接件,否则会引起未拆除连接件内力的增大,导致加固量的增加。

(2)节点连接的加固应综合考虑连接及杆身受力,并考虑与杆身的连接构造。

(3)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时,新连接件应对杆身加固件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避免在杆端杆身加固件因支撑刚度不足,内力向原构件转移。

(4)按照等强原则及考虑支撑刚度的方案3 计算的新增铆钉数量相差不大,可通过新铆钉及加固件承载力的发挥水平,按照本文分析方法进行确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都应保证节点连接对杆身各构件具有匹配的支撑刚度。

猜你喜欢

铆钉轴力内力
浅谈支撑轴力伺服系统在深基坑中的应用
黑色铆钉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油密铆钉冷镦过程优化改进
基坑钢支撑轴力监测的优化及实践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钢支撑轴力在安装过程中的监测分析
铆钉切割器的研究与设计
“内力作用的‘足迹’”微课教学设计和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