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中“立德树人”的功能实现
2024-02-24潘千飞
潘千飞
《鲁迅精讲》:“阿Q其实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行尸走兽,他的滑稽,就主要表现在把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他的更深刻的悲剧,也就在于这种灵魂的被驯化、被剥夺而导致的空虚,在于他和同类之间因为这种空虚而相互隔绝,没有同情心,在于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清醒的生存目标。”面对这一个人物,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文本解读目标呢?
一、明晰文本解读的教学需要,保证清醒教学观
注重整体教学是宏观的教学和教学的宏观,对教学之“森林”建设富有指导意义,以实现教学的整体推进和编序落实,迅速扩大语文教学面。当我们进行单文教学时,要保证清醒教学观,清醒地认识到文本解读的立德树人必要,抛弃概念化的说教教学,促成形象性解剖的语文教学发生,避免夹心饭和空心化,实现立德树人教学完成的生动性。文本解读需要微处的感动和形象的感化,把打动人心的各种形象之“微”建立起来,微处建宏。将鲁迅、茅盾、沈从文、钱钟书、萧红……所描写出来的一个个具体而丰厚的形象站立起来,让语文之海有鲸鱼、海豚、小丑鱼……的热闹。
二、熟悉文本解读的教学指导,保证解读整体感
利用单元导语建立整体感,借助学习提示开展文本解读,本来就是教材编者之意和语文教学的必需,以实现立德树人功能。
(一)跟着单元导语找依据
以《阿Q正传(节选)》所在单元为例。
1.单元导语展现了编者的人文思想、编辑视野和教学追求,是编者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作的努力,是编者对单元教学的回应。
2.单元导语分三个段落,各有目的,各有侧重。第一段,明确说明了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和意义,这对学生把握整体很重要。第二段,一、选文界定,范围;二、阐明学习价值。第三段,学习和教学的建议。
3.指引语文教学回到阅读原点,以个性化的解读展开,实现立德树人的美学努力。
(二)依照学习提示找方法
“学习提示”提供了介入文本解读的方式,提供了实现立德树人功能的立足点。
1.引发有效注意,使学习进入被注意的了解自觉。每一篇选文都有其独特的分量,文本解读中的文本分量认知可引起有效注意,《阿Q正传》的学习提示从现代当文学中、在鲁迅作品中、在世界范围内等角度指明了此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经典名篇、鲁迅的代表作、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
2.引向目标设置,使学习进入被目标化的透彻分析。每一篇文章的文本解读都要独立担当其在学科素养培养中的任务与作用,学习提示指明了“辛亥革命”“漫画的夸张手法”“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启蒙思想”等关键词式的文本解读目标,结合“什么、怎么、为什么”等提问词可以较好地形成文本解读的目标。
3.注入方法航向,使学习进入被方法化的探索路径。学习提示叙述了“阅读《阿Q正传》(节选),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之后,有三个属于《阿Q正传》(节选)文本解读的学习方法提示:一、分析啊Q思维性格特征,挖掘其内涵。二、从形象、语言、艺术手法三个角度分析作品的悲剧意味。三、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三、强化文本解读的教学意义,保证解读启发性
(一)人物——以历史视野还原文本解读的觉醒需求
1.阿Q是谁?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未庄人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没有留心他的“行状”,而阿Q自己只说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左右推敲,竟然不知阿Q是谁。这“不知”让阿Q上升为一个时代或者超越时代的符号,这符号可以营造立德树人教育的“接受”兴味性前提条件。
2.阿Q有什么表现?(1)外貌——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2)语言——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就是阿Q不觉醒的悲剧引线。(3)心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以失败来超越失败,没有丁点胜利的胜利,这精神胜利法可算是阿Q一大“亮点”了,其根子里不在于经历了多少侮辱践踏,而在于总会找到走向失败的台阶,“阿Q很天真,鲁迅已把他写成颇可爱的人物了。”这人物,外表滑稽,心理更滑稽,真为可悲。(4)动作——鲁迅用轻松诙谐的笔致画出的阿Q形象,几乎囊括了他在普通中国人身上观察得到的所有正反两面的印象(某些方面仿佛吴承恩的塑造猪八戒),是‘铁屋子里‘许多熟睡的人们的一个共名。”
(二)时代——以革命意识打造文本解读的纵深景观
小说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在这革命中,是否真如革命者所追求的那样,一切都迎着阳光而去呢?
1.小说写道“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照例”说明这是一个深入到人们骨子里的世界,“有许多的赌摊”则给文本增加了纵深。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所谓的革命或多或少也像是一个赌摊。“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各阶层有一种全景和群像的把握,准确地描写了各色人等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农民的愚昧、奴性和贫穷,乡绅的横暴与投机,旧政府官员和革命党的沆瀣一气,构成了一个‘世界。”可见革命的艰巨,从而为理解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能力提供了感性认知。
2.当阿Q挨打之后,“說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尊重”来源于挨打,这恰恰是那个时代的荒谬的逻辑,其本质就是没有尊严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挫折、苦闷、幻想和彷徨的时期。这种反抗、犹疑和悲观主义情绪表现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人物身上。”从革命的角度看,这样时代必定要成为过去,鲁迅的伟大在于观察到了这个逻辑之后,并没有失去希望,“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让我们体会到奴颜和媚骨是革命的沼泽。
3.没有同情心的世界必被抛弃。我们看“酒店里的人大笑了”,他们在笑同样命运的人,没有同情心,如阿Q、孔乙己在的时候,都充满了快乐的气氛。而作为读者,我们却半点都快乐不起来,拉开距离后,我们会发现,阿Q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掀开铁屋子势在必行,且要长期坚持。现在时代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们还是要警惕,世界还是有装睡的人的。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