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写植物
2024-02-23董文
董文
书院二小松
唐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在诗人辈出的唐朝,李群玉的名声不算太大,但唐宣宗曾称赞他的诗作“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这首小诗。
这首诗描写了书院里两棵小松树高雅的形态,侧面烘托出书院安静的环境。诗的前两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两棵小松树美得清新脱俗、超世绝伦;第三四句则笔锋一转,风儿吹过松树枝叶时发出的“细韵”,像动听的琴声陪伴着读书的人。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两棵仙气飘飘的小松树,还营造了一个优雅、安静的书院环境,让读者心生向往。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借鉴描写植物的方法。
由远及近观察植物
本诗的第一句“一双幽色出凡尘”,是诗人站在较远的地方看到两棵小松树,形成的一个整体印象,第二句“数粒秋烟二尺鳞”,是走近细细观察,才发现松树初生的枝叶像秋烟,粗糙的树皮像鳞片。
作家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也采取了这种“由远及近”的观察次序,她先是远观紫藤萝:“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然后近看:“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运用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不仅让文章内容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而且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观察次序,仿佛亲眼看见了美丽的景象。
多重感官认识植物
本詩的第一二句表现的是作者看到的植物外形特点,三四句则描绘了作者听到风儿吹过松树枝叶时发出的“细韵”声。这就说明作者运用了多重感官来观察植物。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在《秋天的枫叶》一文中,也运用了多重感官来描写枫叶,他不仅用眼睛观察了枫叶的形状及颜色:“枫树牵着枫树,几乎毫无间隙地染满了整个山岭,黄的、橙的、橘的、红的,我仿佛走入一个梦境,完全被温暖的红色系所包围。”还用耳朵听到了踩碎落叶的声音:“每一步,碎去的枫叶都用沙哑的声音唱着秋天的歌。”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用鼻子闻到了一股特殊的香味,最后还用嘴巴品尝了枫叶的味道:“突然,从枫树林边飘来一阵浓郁的香气,把我从梦境与童话中唤醒,寻着香气与飞烟的所在,原来是路边小店在油炸着食物。”
在写某种植物之前,如能运用多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写作时就能从多个方面表现植物的特点,读者就能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对这种植物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运用修辞描写植物
本诗的第二四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松树初生的枝叶比作秋烟,将粗糙的树皮比作鳞片;第四句将松风声比作了动听的琴声。
作家叶圣陶在《荷花》一文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句,让我们获得了美的感受,也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作者系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外教师,北京市西城区少儿图书馆阅读指导专家)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