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节日“小插曲”平安热闹过大年
2024-02-23尤柳青郭丽花
尤柳青 郭丽花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家庭聚会、外出游玩、燃放烟花爆竹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过年元素。不过,在此提醒大家,在享受欢乐祥和的过年气氛的同时,也需警惕节日“小插曲”,不要因一时的大意,引发不必要的伤害事件,影响个人健康与节日心情。那么,有哪些“小插曲”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呢?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运是指每年春节假期前后出现的大规模、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同时春节假期外出机会增多,不论是走亲访友话团圆,还是外出游玩赏风景,大家都要把“交通安全”牢记心中。
选择自驾车出行
关注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提前规划行程,避开高峰期出行。
出行前请先检查车辆情况,如需前往寒冷地区,应加强车辆保养,使用合适的轮胎、防冻液等。
尽量避免在冰雪雨雾等恶劣天气出行,如必须出行时,请降低车速,保持车距,谨慎行驶。
避免疲劳驾驶,驾驶超过4 个小时需至少休息20 分钟,同时要杜绝酒后驾驶,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驾乘途中正确使用安全带、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头盔等保护装置。驾乘人员上车后第一步就要正确系好安全带,同时做到全程使用安全带。12 岁以下或身高140 厘米以下的儿童应坐在后排,家长需根据孩子的年龄、身高、体重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增高坐垫或安全带。如驾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出行时,驾乘人员应全程正确佩戴安全头盔。
出行期间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驾驶、不闯红灯、不超载、不随意在道路中间调头、转弯,开车时不玩手机。
驾车过程中如发生事故或出现车辆故障时,应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车辆停在安全地段,在车后50 米至100 米处(若在高速公路上,应在车后150 米处)设置停车警告标志,拨打电话报警或请求救援。
选择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出行
若选择火车、地铁、公共汽车等方式出行时,要注意了解所乘交通工具内安全装置(如灭火器、安全锤、紧急呼叫系统等)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上下车时要注意脚下安全。
选择长途客车、出租车等出行时,应乘坐正规的营运车辆,不搭乘“黑车”、超载超员车。
农用车、货车车厢违法载人及客货混装隐患多、危害大,一定不要乘坐。
“爆竹声中辞旧岁”,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里的传统习俗,在享受绚烂烟花所带来的欢乐时,要时刻关注燃放安全。
请前往获得合法销售资格的商店购买正规、合格的烟花爆竹产品,以确保烟花爆竹的安全性。
任何烟花爆竹的燃放都应在空旷、无易燃易爆物的室外进行,不要在禁燃区域燃放,不要在人流密集处、繁华街道上燃放,更不要将鞭炮扔进下水道。
使用安全的燃放方式。燃放前应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用香点燃,不要用打火机等明火工具直接点燃烟花爆竹,同时,在点燃的时候,人应该侧身,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尽可能减少烟花爆竹突然爆炸对人体的伤害。
必要时穿戴防护设备。由于烟花爆竹伤主要发生在裸露的皮肤上,因此在燃放有一定危险性的烟花爆竹时,应穿着阻燃材质的衣服,使用護目镜或者面罩以保护面部,同时也可佩戴隔音耳罩、阻燃手套等。
不要让孩子燃放烟花爆竹。若孩子一定要放,给孩子选购威力小、相对安全的烟花爆竹产品(如冷烟花、摔炮等),并在大人的看管下燃放。
正确处置未正常燃放的烟花爆竹。在燃放烟花爆竹时,有时可能是质量问题,点燃之后迟迟没有反应,出现突然熄火的现象,这时千万不能凑近去看,更不能徒手拿起查看,如果是假象性熄火,一旦接近或者拿到手里一晃动就有很大可能发生爆炸。正确的处置方法应是直接用水浇灭,不再燃放。
掌握烟花爆竹伤的现场应急处理方法。燃放烟花爆竹时,若发生伤害,应迅速离开现场,脱去燃烧的衣物或直接用冷水灭火。其次,观察受伤部位,必要时通过冷敷、清水冲洗等措施进行简单处理,减少化学物质残留所导致的进一步损伤,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诊治。
春节期间家庭聚餐、聚会增多,使用热水、热汤等食品饮料的频率增加。此外,春节期间家庭活动增多,儿童在玩耍时很有可能会接触到热水壶、火锅、电熨斗以及火柴、打火机等火源,这些都是导致儿童烧烫伤的潜在危险,需引起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重视。
●远离热源
50℃的热水几分钟就会造成儿童烫伤,沸腾的热水溅到儿童皮肤上,1 秒钟内就会导致儿童皮肤烫伤。因此,要注意让儿童远离热源,做到以下几点:
家中盛放热水的容器等应放置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不要在地上放热锅、热水盆等。
刚做好的热汤、热饭、热菜应尽量往桌子里面放置,家有低龄儿童时,不要铺放桌布。
让低龄孩子远离厨房、卫生间等危险区域,减少孩子接触热水以及洁厕剂等化学品的机会。
家长拿取热水、热汤前,应确保孩子不在周围。
给孩子洗澡时,务必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同时热水的水温不要高于55℃,用完将水温调节器置于冷水位。
●不要接近火源
教育儿童不要玩火柴、打火机、煤气灶、火锅炉等明火器具。他人燃放烟花爆竹时要注意躲避,远离燃放点。
●正确使用电器
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如电磁炉、微波炉、热水器等,避免在其周围放置可燃物,电吹风等电器使用完后应立即切断电源。有低龄儿童的家庭,有必要给插座安装安全塞。
●使用安全的取暖产品
取暖时,避免热水袋直接接触孩子皮肤,应该用毛巾包裹,防止温度过高或漏液。不建议使用“暖宝宝”这类取暖产品,容易造成低温烫伤;使用电热毯、电热器取暖时也需要多注意,防止烫伤或者电器漏电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加强日常教导
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家中可能引起火灾的安全事件的方法,如煤气泄漏时应及时关闭总闸门并开窗通风,请勿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开关,也不要现场拨打手机,以免由于静电等引起爆炸。同时应告知孩子如果出现了烧烫伤,不论是否严重都要告知家长,不要隐瞒。
●掌握儿童烧烫伤的紧急处理原则
烧烫伤发生后的现场应急处理应遵循“冲、脱、泡、盖、送”原则。儿童烧烫伤发生后,第一时间不是送医院,而是先冲凉水!
新春佳节,无论是团圆家宴,还是朋友聚餐,人们免不了会喝上几杯。亲戚朋友举杯相庆,不小心喝多,容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给身体带来伤害。过量饮酒不仅损伤自己的身体,还容易引起故意(暴力、攻击)伤害事件。
●急性酒精中毒的常见表现
情绪上容易激动,话多或沉默、语无伦次,行为粗鲁或出现攻击行为,恶心、呕吐等;感觉迟钝,身体不受控制,浮躁好动,步态不稳,视物有重影或模糊;出现昏睡,面色苍白,皮肤湿冷,体温降低,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节律或频率异常,心跳加快或减慢,大小便失禁等。
●急性酒精中毒的危害
急性酒精中毒多表现为行为和意识异常,严重者损伤脏器功能,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过量饮酒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症的诱发因素,且饮酒后会使人意识不清,发生呕吐时极易导致误吸,阻塞气道,产生不良后果。
●减轻饮酒对健康危害的小窍门
不要空腹喝酒。喝酒前吃点东西,可以减少酒精对食管、胃的直接刺激与损伤,食物和酒精中和,酒精浓度会有所稀释,身体吸收酒精的速度也会慢一点。此外,喝酒前吃点保护胃黏膜的药,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喝酒的同时多喝点牛奶、糖水。糖类可以加速肝脏对酒精的代谢,有些人喝酒后会出现低血糖,喝点糖水也有好处。喝酒的同时多喝点汤汤水水,有稀释酒精、促进排泄的作用。
喝酒时吃点肥肉。喝酒过程中可以多吃点肥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肥肉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可以吸收酒精,从而降低酒精进入血液的浓度。
●如何照顾急性酒精中毒者
单纯的急性轻度酒精中毒者(即仅有情绪、语言兴奋状态的神经系统表现)需停止饮酒,多饮水促进尿液排出。不推荐用浓茶和咖啡解酒。大部分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无需治疗。急性酒精中毒者冬天还需注意保暖。休息时应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时误吸,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如果休息期间出现脸色苍白、皮肤湿冷、意识不清、脉搏微弱、抽搐、昏睡等情况,则需要及时送医院诊治。
近年来“围炉煮茶”新中式茶饮盛行,殊不知这炉暖茶香的溫馨场景却暗藏危险,目前已有多起因使用炭火“围炉煮茶”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见诸报端。春节期间天气寒冷,除了“围炉煮茶”,在室内吃火锅、烧烤、取暖,紧闭门窗用燃气做饭等,都有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需引起警惕!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日常生活中,常因燃料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吸入后对人体伤害较大。一氧化碳中毒会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产生相应危害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
在冬季用煤炉、炭火取暖或煮东西时,一定要安装烟筒和室外排烟系统,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室外。同时一定要保证室内外空气流通。
煤炉周边要有阻止燃烧的物品(如砖头、石棉等),不能让易燃易爆物品(固体酒精、烹调用油等)离煤炉太近。
入睡前要关闭炉具,将木炭残渣等转移到室外,将明火熄灭。睡前要关闭室内煤气阀门等。
如果出现头昏等不适情况,要高度警惕,第一时间到室外透气、开窗通风;如长时间头昏等无缓解,应迅速送医治疗。
建议采取安全、环保的方式取暖,摒弃或减少烧炭取暖、明火取暖等情况。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施救
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迅速去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物体(如关闭燃气灶具、热水器阀门、管道煤气、熄灭炭火等),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不要使用排风扇等,避免产生火星引起爆炸。迅速将中毒者带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将中毒者的衣领松开,头放平,使其呼吸保持通畅。如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及时拨打120,尽快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