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学习任务,追求真实的语文教学
2024-02-22张洪梅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二中
张洪梅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二中)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在特定学习主题之下围绕具有逻辑性、内在联系的不同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它聚焦教学形式的转变,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俗地讲,任务即活动,活动即做事,语文学习任务则是要求学生用语文知识做事,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较之以往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以学习任务群形式开展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发挥的优势更深刻、更广泛、更持久。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虽然很多教师都在创新设计学习任务群,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学习任务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偏差,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便是缺乏真实性。这与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理解、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把握、对学习任务群与生活实际之间关系的认知等因素有关,需要教师在设计和推进学习任务群时努力追求真实。
一、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
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在主题、背景、思想表达,还是写作方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习与借鉴价值。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选编,旨在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在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学情,整合教材,连接有关联性的单篇文本,精心构思主题,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通过有效的指导,唤醒学生深入学习与完成任务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就鲁迅先生的作品在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中的占比而言,显然编者将其放在了重要位置。每册中均有鲁迅先生的作品入选(如表1)。鲁迅先生是一位极具艺术个性的伟大爱国作家,让学生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体会鲁迅先生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十分必要。而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仅局限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安排,还要对教材中收录的作品进行深度分析与整合,这样能深度挖掘鲁迅先生作品中蕴含的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达成教学目标。
表1 统编版教材鲁迅先生作品
由表1 可知,统编版教材每册都有鲁迅的作品,但是编排并不集中。教师一般会根据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展阅读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只能形成对单篇文本的学习印象,对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很难形成系统的认知。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作品的写作时期和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历程设定主题,通过整合教材,设立不同的主题,构建学习任务群。
主题1:童年时期的鲁迅。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符合这一时期的课文篇目,它们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随后,让学生阅读文本,感受童年时期鲁迅的喜怒哀乐,并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与生活体验,尝试与作者的童年生活产生共鸣。
主题2:青年时期的鲁迅。
以《藤野先生》为主,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鲁迅的人生转折点。以鲁迅求学时期的经历为切入点,让学生探究青年时期的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
主题3:中年时期的鲁迅。
选择《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三篇契合的篇目,指导学生感受在特定历史时期鲁迅的心路历程。
以主题1“童年时期的鲁迅”为例,这一主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特别是作品中描绘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也让很多学生读起来津津有味,甚至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如背完书才能出去玩、自己儿时的玩伴等。根据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1:我心中的校园。
要求学生总结并借鉴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方法,描绘在校园里发生的趣事或学校里有趣的地方,感受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活动2:《阿长与〈山海经〉》课本剧表演。
学生组内商讨表演形式,设计人物对白、表情动作等。
活动3:辩论活动。
课文《社戏》最后写道:“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正方观点“戏好看,豆好吃”,反方观点“戏不好看,豆不好吃”。双方进行15分钟的辩论,要求有理有据。
设计以上三个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再次回顾文本,感受鲁迅先生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回忆性散文中的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经验和技巧。这样的教学设计,整合了分散的单篇文本,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建立了文本间的联系。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再次探究文本,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思想感情,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的阅读也会更有连贯性、思维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总结阅读经验,掌握写作技巧。
二、立足单元内容,让学生真切体会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实施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与新课程理念,有效设计教学环节,使核心素养具象化。大单元的“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含所有,而是指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或学习单位,也可以将其看作在具体的主题和活动下推进的项目式学习或群文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语文教材各单元所收录的文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为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构建学习任务群提供了可能。
例如,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在名著导读环节推荐了《骆驼祥子》。不难看出,这一单元的文本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塑造的典型人物的身份分别为保姆、车夫、农民、商贩等社会底层人物,这些文本描写的都是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的平凡在文本中又彰显着独特的个性,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教学时,教师顺势将单元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构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样学生就不再是片面地、孤立地与碎片化地解读与把握人物形象,而是将这些小人物放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全面分析,深度解读。学生了解到的也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是在平凡人物身上抽象出来的、代表普罗大众的“综合的人”,快速把握文本内涵。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简单的阅读知识、理解技能,还有健全的人格与美丽的心灵。在整合单元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尝试。
通过对单元内容与文学名著进行整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确定学习任务群主题——“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同时设计“小人物剧场”和“我身边的平凡人”两个阅读活动环节,并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
活动1:小人物剧场。
要求学生选择本单元最喜欢或者感触最深的人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该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经历等不同角度切入,凸显人物形象。之后,要求学生从其中某一具体的点出发,可以是与人物相关的情节,也可以是人物所说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或者人物的典型性格等,发挥想象,设计剧本,并以情景角色的形式演绎与该人物相关的主要片段,深刻领悟人物形象。以剧本演绎的形式,学生对小人物的形象把握会更具体、更深刻。如此,他们也容易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共情人物,进而挖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不平凡之处,找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活动2:我身边的平凡人。
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并说一说、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平凡人,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学习本单元在写人叙事方面的技巧,并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读促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构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参与、真切体会,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生境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脚踏实地,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从单篇到多篇的学习拓展,依托任务、情境、目标和内容,形成了一张有关联、有内在逻辑的学习清单,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生经历了任务单中的合作探究、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等活动,明确了学生“怎么学”;每个学习任务下分别预设了不同的学习活动,各学习活动下又有不同的活动安排和活动步骤,这又预判了学生的活动行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洞悉他们的学习水平,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
三、打通内外联动,让学生真实感受
统编版教材中每篇课文在阅读提示与积累拓展部分都会进行同类阅读篇目的推荐,这一举措旨在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以推荐的阅读篇目设置阅读任务,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多项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应适当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整合课外的相关素材,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让学生真学习、真感受。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量自然提升,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基于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两个关键要素,教师在构建学习任务群时,要让学生在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对于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积累拓展教学时,可以将毛泽东、宋庆龄、朱德写过的纪念白求恩的文章作为拓展的阅读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挖掘白求恩更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可以组织以“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白求恩”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选择《纪念白求恩》《纪念白求恩同志》《我们时代的英雄》等阅读篇目,安排以下活动。
活动1:知人论事,制作人物卡片。
活动2:光辉形象,品析人物形象。
活动3:传承精神,树立人物丰碑。
教师将学生分组,或者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应三个活动内容。在小组中,各成员合作探究、交流分享,通过阅读篇目,梳理事件,深入了解白求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人物卡片。通过具体事件,品析人物形象,为白求恩撰写颁奖词,感悟他身上触动人心的力量与不朽的人物精神,树立人物丰碑。
在活动中完成任务,将语文教学由以往按部就班的分析文本变为不同主题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得以提高,也能更自主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尝试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入手,解读作者,了解其文字背后承载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作者用平淡的文字叙述了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没有华丽的辞藻,精心地雕琢,却句句饱含深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仅将教学目光限定在单篇文本上,在有限的教学资源面前学生也只能对一篇文本“跟进跟出”,虽然在简短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悔恨,但却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悔恨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合欢树》《病隙碎笔》,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生与死的较量”。通过探索史铁生内心的矛盾冲突、有理有据地分析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自己不懂母爱的悔恨及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感受作品发人深省之处。打通课内外联系,学生才能全方位地自我感知、解读与把握作品传递的情感。
在追求更真实、更有成效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尝试并践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方式,也会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更深的认识与感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也逐渐改变了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套路,转而从学生的学习视角出发,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思维结构和能力提升路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以生为本,用好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挖掘《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深处,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搭建支架,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让语文教育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