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推高校耕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4-02-22李杨
摘要: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影响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环境。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新媒体的介入为传统的耕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开辟融合创新的路径。耕读教育是一种结合农耕文化与阅读教育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接受知识灌输的同时,也需培养务实与自给自足的精神。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耕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的耕读教育为切入点,探究新媒体技术如何助力高校耕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旨在为高校耕读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期构建更为高效、开放和动态的耕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耕读教育;融合创新
引言
高校耕读教育作为一种深耕于农业知识与乡土文化的教育形态,亟须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播方式的创新和教育路径的拓展。新媒体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耕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对农业的深刻理解。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为耕读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通过运用互动性强的新媒体,高校可以创新学生的学习体验,为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这一转变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深刻变革。耕读教育通过新媒体的推广,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耕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旨在探索高效、实用的教学新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1. 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耕读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模式,而是承载着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深植于中国悠久而深厚的农耕文化土壤之中,继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精神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正逐步从书本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变为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进而成为涉农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耕”与“读”呈现复杂而多变的关系。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表面上似乎是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但实质上是对不同劳动形式的价值的肯定。“耕”作为劳力的象征,“读”作为劳心的代表,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论语》所述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教诲,则更进一步地强调“耕”与“读”的紧密联系,反映了古人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统一性的认知。
在古代,耕读不仅仅是一种生计手段,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耕读成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体现在个人层面上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层面上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中的“独善其身”指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通过躬耕自养保持独立和尊严;“达则兼济天下”则提倡在条件允许时,要以所学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贡献于社会的进步。
转向现代,耕读教育的内涵愈加丰富,其意义远超以往。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新时代的耕读教育要求对传统的“耕”与“读”有更深刻的理解。现代的“耕”,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而是要结合现代科技转变为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新时代的“读”,也不应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堆砌,而是要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倡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涉农高校的使命就是要在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建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须将耕读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强化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
2. 新媒体助推耕读文化的创新路径
2.1 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耕读教学体系
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的建立成为教育革新的核心,这一平台整合数字化教材、互动讨论区和在线实时讲座,使知識传播的边界得以扩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知识共享变得无远弗届。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推动理论知识的迅速普及,更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探究和学习的可能性。同时,现代耕读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农田,让学生亲手播种、耕作,从中感悟自然规律与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体验式学习极大增强了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而这一过程中,新媒体的引入为“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架起桥梁,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形成相互促进、循环往复的良性教育生态。
新媒体教育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的采用,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线上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则通过线上平台的互动功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得以公开展示,鼓励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同伴、教师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分享。此外,这种在线互动课堂模式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允许远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或在实验室深耕的科研人员,与高校学子实时交流,传授农业知识与乡土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即时提问和在线讨论,与教师和同行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的参与度。
应用新媒体将农业知识的传播和耕读文化的内化变得更为生动立体,有效激发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加强其农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对策,不仅加强教育的实践性,更为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学农”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将新媒体的广泛覆盖和便捷特性与耕读教育的实践特性相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还拓展教育的深度。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在这一变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教育模式向更加灵活、开放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知识传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技术的融入,让耕读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的教学体系不仅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更为他们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通过线上学习的便捷性与线下实践的真实性,为高校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2.2 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耕读教育内容
新媒体平台为耕读教育注入活力,成为推动教育内容创新和优化的有力工具。高校利用这一平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微课等,可以增强知识传递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短视频平台的运用适合于传授需要观察和模仿的农业技能,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耕种、收割、灌溉等农作技巧。同样,直播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可以实时参与田间管理过程,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田间劳作,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增强体验感和实效性。
在内容优化上,高校应当及时将农业科研成果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理论。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的关键。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教育的个性化。耕读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将农学专业知识有机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农史农俗、农耕器具、乡村治理、乡村艺术和乡风民俗,更应介绍农业新业态、新技术。这需要高校教师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现代农业主题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新媒体平台还能作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将自己对于耕读文化的理解以及在田间实践中的感悟,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这种形式的知识传播和技能展示,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媒体在耕读教育中的应用,高校应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新媒体应用能力。通过定期举办新媒体技术培训、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创新的技能和理念,鼓励教师开发适合新媒体传播特性的教学内容[3]。
2.3 开发新媒体工具,推广耕读文化
随着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入渗透,高校在推广耕读文化方面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高校可以构建一个多功能的耕读文化线上社区,不仅可以成为师生交流农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向大众传播耕读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社区内可以定期发布多样化的内容,包括视频教程、互动课堂以及文化专题,使农业知识和耕读文化的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地理位置的约束,极大提高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特别是通过精心制作的短视频,不仅生动地展现农业实践的各个环节,还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得到广泛传播。这种形式的内容呈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农业实务的理解,也可以有效激发更多人对传统耕读文化和现代农业实践的兴趣。
同时,新媒体工具的开发与应用还可以作为记录和宣传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渠道。例如,利用视频日志(Vlog)记录学生在田间实践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的劳作成果得到展示,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和参与的动力。这种形式不仅能够丰富社会实践的表现手段,还有助于构建互动性强、信息共享的教育生态。
此外,借助新媒体的广泛覆盖,远程教学和在线研讨会的形式可以进一步突破空间限制,使优质的耕读教育资源得以迅速推广,使学生都能够接触并吸收丰富的耕读知识。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媒体工具,高校可以在耕读文化教育的传播与推广上取得革命性的进展。从社区建设到内容创制,从实践记录到远程互动,新媒体为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对农业有深刻认识和热爱的人才,为传统耕读文化注入现代教育的新鲜血液[4]。
2.4 建立新媒体驱动的耕读教育评价机制
首先,高校须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数据,包括学习时长、课程互动、作业提交等。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活跃度,还能揭示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对于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进行多渠道展示。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学生可以发布自己的农业实践项目,这些实践成果的展示不仅可以作为评价的一部分,还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社会的反馈和互动成为评价学生实践能力和项目创新性的重要参考。
其次,互动反馈是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即时通信工具等进行实时的交流,教师不仅可以根據这些互动提供即时的指导,还可以利用学生间的讨论来评价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互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教师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新媒体工具,教师可以组织在线的实时评审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接受来自同学、教师甚至是行业专家的评价。这种方式不仅扩大评价的视角,也让学生有机会从中学习到如何接受公开的评议和如何展示自己的工作。
最后,新媒体驱动的耕读教育评价机制还应该包括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环节。学生可以使用电子学习档案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包括课堂学习、实践活动、项目成果等,并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则鼓励学生相互评议,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为高校耕读教育的融合与创新提供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可能。经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耕读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宽教育的时空界限,更能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个性化,从而实现知识传承与创新思维的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认识新媒体在耕读教育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建设,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建立新媒体驱动的耕读教育评价机制,耕读教育可以在新媒体的助推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闫芬芬,林敏娟,吴翠云.涉农高校基于耕读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1):69-72.
[2]李欣欣,熊富强,李云锋.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创新机制[J].教育探索,2023(10):38-43.
[3]祝海燕,代惠洁,田素波,等.“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3(19):208-210,220.
[4]迟丽华,赵靖,王秋竹.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耕读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0):87-91.
作者简介:李杨,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3SJSZ1319);2022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三农”视角探索耕读教育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路径(编号:JK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