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焕新,“循”道而行
2024-02-22李亚静
李亚静
循道而趋,追光而往;厚植文化,赋能发展。2024年1月19—20日,以“丝·循”为主题的震泽丝绸杯·第八届中国丝绸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震泽丝绸杯”)在江苏震泽收官。
经统计,本届大赛共收到来自160家参赛单位的2882件作品,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145家院校投稿2810件作品,15家企业和设计工作室投稿24件作品,还收到48件独立设计师作品。
本次评审历经初评、复评、终评层层遴选,最终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5名、优秀奖30名、最佳创意设计应用奖5名、最佳设计题材奖5名、最佳传统纹样表现奖5名和入围奖若干。评选结果将在“家纺设计汇”微信小程序和中家纺官网进行为期一周的获奖作品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后,将对外发布获奖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赛评审环节实现了革新,全面升级为无纸化模式,由家纺行业资深专家、高等院校的知名教授和优势企业的负责人组成的7人专业评审团,依托“家纺设计汇”小程序,全程采取数字化画稿盲评模式,围绕赛事主题,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深度评选,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客观性。同时,秉承专业、权威的办赛理念,大赛组委会与江苏省版权局合作,免费为参赛作品提供版权登记服务。
本届大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人民政府承办,苏州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协办。
焕新“丝”路,
搭建全产业链互动融合的高质量平台
“震泽丝绸杯”大赛在家纺行业内实现了五个“第一”——第一个丝绸专品类创意设计赛事,第一个有官网和官微,第一个实现线上报名,第一个为参赛者免费提供版权注册服务,第一个将获奖作品转化为产品的大赛。
大赛评审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家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易表示,自创办以来,大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实现了双提升,今年革新式的无纸化办赛,更是充分将绿色、科技、时尚的理念深入到大赛的改革升级当中。同时,参赛对象从院校学生不断向成熟设计师及设计工作室扩容,作品质量越来越高,产品转化率逐步提升,赛事的平台和桥梁作用凸显。
评审现场,王易解读了大赛的未来方向及规划:第一,继续坚持以丝绸文化为载体,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丝绸家纺创意设计赛事;第二,加强与国内外各知名艺术院校、家纺企业和专业设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提升大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第三,拓展互联网、新媒体等宣传和推广渠道,提高大赛的知名度参与度,继续增强大赛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第四,继续大力推动获奖作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设计与生产、销售、消费的有效对接。
厚植文化,
赋予丝绸产业新灵感、新内涵和新定义
深入举办“震泽丝绸杯”大赛,一方面可以扩大丝绸文化及产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小镇和产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借助赛事平台发现创意、挖掘人才、服务企业,推动设计成果的落地运用。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副镇长薛美娟解读到,大赛为震泽丝绸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设计作品素材库,并且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理念、新创意与新工艺,这对擦亮震泽蚕丝名片、提高震泽丝绸产品的品牌形象大有裨益。震泽有很多中小型絲绸企业,他们没有能力培养优秀的设计团队,“震泽丝绸杯”大赛的举办正好解决了这一企业难题。此外,大赛还为震泽丝绸产业和丝绸企业提供了设计人才储备,很多设计师借助大赛平台与震泽及震泽丝绸企业结缘。
“循”迹传统,
重建新丝绸之路中国设计文化软实力形象
本届“震泽丝绸杯”的主题是“丝·循”,大赛新闻发言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毅对大赛主题进行了解读。大赛旨在鼓励设计师将绿色、科技、时尚的理念融入到丝绸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中,从传统的丝绸文化中汲取灵感,结合当今的时尚趋势,打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且更加环保、健康的产品,积极推动纺织行业向更加绿色、创新、时尚的方向发展。希望设计师们能够在特定主题之下发挥创意,为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如今,00后成为了设计大赛的参赛主力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深厚情感和独特情结,这一特点开始逐步反馈在大赛作品的设计及元素运用中。与此同时,作品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主题挖掘不够深入。张毅谈到,期待参赛选手能够就大赛主题进行充分理解,更深入探索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上用设计语言进行更充分、更有深度的演绎。
评委们提到,今年的参赛作品总体上做到了紧扣主题,体现了设计师的独特创意,反映了目前家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动力。具体特点包括:题材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原创作品占比较高,很好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部分作品的产业转化程度高。更有评委认为,一些作品用当下的视觉语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的美好寓意进行了再创造、再表达,这种表达从浮于表面,转变为对内容丰富性、多元性、美好性的一种深入追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关注生态环保,参赛者们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